陳玉泉
古諺云:“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逼浯笠馐牵后胝胍街顺裕恢傈S雀在后面想吃它。然而,在我兒時,卻見過青蛇捕鯽,后來蛇被黃鼠狼叼走的場面。這件事發(fā)生在家鄉(xiāng)淪陷時的1941年。
我的故鄉(xiāng)在南昌市紅谷灘新區(qū)生米鎮(zhèn)。那年頭,我家經(jīng)濟拮據(jù),缺衣少食,買不起油鹽,一粥一飯都難以為繼,生活極為困難。
我原本在一所私塾讀書,只因生活所迫,父母親含淚讓我輟學(xué)剁柴燒。我天未亮就要結(jié)伴去很遠的柴山剁茅草,來回要走30多里路,回來肩挑50多斤的重擔(dān);平時還要幫母親侍弄園地種蔬菜,撒種育秧,整地鋤草,松土施肥,澆水潤苗。
1941年,我正當(dāng)11歲,童心未泯,童趣正濃,不能讀書就萌生了釣魚的念頭,心想:釣魚不僅有魚吃,而且富有樂趣。于是,在獲得母親的允諾后,我從地攤買來一根繡花針,于油燈上灼軟捏成魚鉤。又在后山竹林叢,剁了一根約2米長的小山竹,經(jīng)烘烤熏直作為釣竿。釣竿頂頭系一根約2米長的白線,線上拴一根2寸左右的大蒜莖條作活動浮漂,再綁上魚鉤,釣魚竿就這樣制成了。
自從擁有釣魚竿后,我經(jīng)常結(jié)伴到附近的花園塘、羅家塘及牌頭口、志德觀等地垂釣,若遇漲水,就改在自家的門前和屋后池塘垂釣。
垂釣的方法,是按照家鄉(xiāng)的垂釣傳統(tǒng),魚鉤掛餌料,投拋水中,以浮漂為中心,竿梢左右擊水,使水中發(fā)出“咚、咚”的響聲,引誘魚兒覓餌吞鉤。若發(fā)現(xiàn)浮漂下沉,則立即提鉤取魚或更換餌料。照此方法,每出動釣一次魚,能收獲30~40條重量不等的魚,為家中提供一點打牙祭的葷腥食物,改善生活。
農(nóng)歷四月的一天中午,天氣悶熱,陰云密布,雷聲陣陣,大雨將至,這正是釣魚的好時機。我迫不及待地抓了蒼蠅、捉了蚯蚓,裝入火柴盒里備做釣餌,然后拿起魚竿歡快地奔赴羅家塘。
我興沖沖地來到池塘邊正準備下釣時,眼前驟然出現(xiàn)一條近2米長的大青蛇,蛇頭朝塘岸,尾巴在水中左右擺動。我膽怯怕蛇,驚魂一刻,嚇得腿軟,心跳加快。待我回過神來恢復(fù)平靜,感到此狀異常罕見,出于孩童的好奇心,我想看個究竟,遂輕輕移步,悄悄躲進菜園籬笆叢,蹲在石頭上窺視。
三四分鐘后,我驚詫地看到,蛇嘴里竟銜了一條拼命掙扎的鯽魚。當(dāng)下,我恍然大悟,原來蛇尾巴在水中擺動,是在用尾巴釣魚。
當(dāng)蛇口銜鯽魚,緩慢蠕動彎曲的身軀,正想得意離開時,不料緊靠池塘的野貓窩(菜園名)里,驀地竄出一只翹蓬毛長尾巴的黃鼠狼來。黃鼠狼用嘴鐵鉗般地咬住蛇的七寸,此后,任憑蛇尾巴怎樣拼命拍打,竭盡全力掙脫,但終究未逃過厄運,被黃鼠狼連蛇帶鯽叼走,消失在野貓窩茂密的灌木叢里。
“青蛇捕鯽”同“螳螂捕蟬”,其二者的情節(jié),似乎一模一樣,它們都是只看見眼前有利可圖,不知道災(zāi)禍就在后面。所以,“青蛇捕鯽,被黃鼠狼叼走”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典故的翻版。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zhuǎn)眼已過去78個春秋,我也由當(dāng)年的少年變成現(xiàn)今的耄耋老人。但是,我對童年所見的奇觀,卻印象深刻,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