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陽逸川
(任平《書法的故事》,浙江出版聯(lián)合集團2019年1月出版)
書法是什么?不同的闡釋會得出不同的方法論。但有一點是公認的,就是漢字是書法的主體,也是書法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依據(jù)。這樣看,書法的含義就廣泛而深刻起來。從語言、文字,到文學、藝術審美,推而廣之到整個社會文化與政治生態(tài),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書法場域。所以書法的意義主要在于其歷史文化的沉淀與泛化,書法之美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之美,其“意味”就是歷史文化的意蘊和含量。脫離了文化的表征,書法及成了純粹的抽象形式,其“意味”也就自覺消解?!皶ā钡男问竭壿嬏N含在其文化邏輯之中,否則,“圖像”就剩下蒼白的面孔。這就是為什么古代沒有所謂“書法家”,只有文人學士,他們是他們所處時代的精英。與其說是“書法家”成就了他們,不如說他們背負著文化發(fā)展的使命和重量。
當用歷史的“進行時”考量書法時,我們就不會局限于“書法家”“技法”“審美”等幾個關鍵詞,而是自覺以更廣闊的視野,將書法置于歷史文化情境中。這樣的書法文本就有了別樣的意義。不少書法史論書籍,大多立足“書法家”“書法作品”的視角進行“專業(yè)”解讀。這樣未嘗不可,但或將導致忽視書法的整體意義,即其所處的文化框架和藝術精神。其實,書法的本體是整個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生態(tài)。當思維的邏輯脫離了這個文化本體,書法就變得形而下了。書法發(fā)展的脈絡就是后人對歷史文化的闡釋和反思。從“甲骨文”直到兩漢,文字僅僅是以實用目的。發(fā)展到后來,“人”的價值又超越了“書法”的價值。書法成為社會與政治、道德文化的縮影,也是文化意義對“書法”本體的規(guī)制和約束。
《書法的故事》講的也是書法,作者用近乎文化自傳的方式闡釋書法的傳統(tǒng)邏輯,是對歷史的書法事件的描述,這種描述是真實的和有價值的。作者站在文字學、歷史學、社會學、藝術學的立場,對中國書法史的文化邏輯做了新的解讀。雖然是“故事”,但迥異于文學意義的“故事”,而是有著學術的嚴謹和規(guī)范。作者從漢字的起源開始,將“書法的故事”一直持續(xù)到當代書法狀態(tài),橫向又延展到詩文、茶道、酒、現(xiàn)代藝術,從個體的努力到集體行動的邏輯,做了通俗而又深刻的學術闡釋。
一直以來,書法背后的文化基因被人們所忽略,而《書法的故事》注重的恰恰是書法背后的深刻的人文情感和文化記憶。本書圖文并茂,文字清新,資料翔實豐富,既可以作為提高書法藝術修養(yǎng)的基礎讀物,也是一本有價值的學術著作。作者任平先生為當代著名文字學家、書法家,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在秦漢隸書研究、書法文獻學、藝術文獻學、書法史論、書法教學等方面成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