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夢
【摘 要】《花為媒》是經典的戲曲電影之一,它有著豐富的時代價值和藝術價值。歷次修改的過程是其時代價值的體現(xiàn),在人物塑造、細節(jié)刻畫、情節(jié)設置等方面的獨具匠心則是其藝術價值的體現(xiàn)。
【關鍵詞】評劇電影;《花為媒》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3-0127-01
《花為媒》是評劇的經典劇目,由成兆才先生改編自清代蒲松齡的志怪小說《聊齋志異·寄生》篇目?!痘槊健返某霈F(xiàn),也標志著評劇這一劇種的產生。從產生至今日,它經過了幾次修改與完善,如今廣為流傳并深受觀眾喜愛的戲曲電影《花為媒》,便是一部集幾次修改之大成的佳作。
從《聊齋志異》中的篇目,改編為評劇經典劇目,并在實踐之中不斷完善,這一過程正體現(xiàn)了《花為媒》這一劇目與時俱進的時代價值和持久的生命力。評劇產生于民間,在民間長期流行的說唱藝術“蓮花落”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通俗性、民間性是評劇的重要特征。因此,在不同的時代,需要切合不同的時代主題來吸引觀眾。辛亥革命時期所進行的修改,契合了當時婦女放腳等時代思潮;20世紀50年代末出現(xiàn)的更具文學性的《花為媒》電影,是緊跟著昆曲藝術復興而進行的自我演變;60年代所進行的修改,則契合了當時進一步提倡婚姻自主、婦女解放等時代思潮。
評劇電影《花為媒》的藝術價值也十分值得探討。首先,電影中經過改編與加工的唱詞更具文學性,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增強了唱詞的感染力。在描寫李月娥和張五可二人的美貌時,多次運用了比喻手法,且?guī)缀醵际且曰ㄓ魅?。如王俊卿形容李月娥“面似桃花百媚生”;張五可自喻“我張家姐妹有五個,五朵鮮花肩挨著肩”。唱詞中還多次出現(xiàn)頂真手法,主要集中在阮媽和李月娥的唱詞之中。如阮媽在花園里拖延時間時的唱詞“春季里開花十四五六,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頭,頭上擦的本是桂花油,油了褲,油了襖,油了我的花枕頭”;李月娥在洞房內打量張五可時的唱詞“多才多貌、貌似天仙、仙女下凡、凡間少有”等。
其次,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呈現(xiàn)十分注重細節(jié)處理。王俊卿癡情于李月娥,其癡情體現(xiàn)在思念成疾、拒絕張家親事等情節(jié)之中。此外,細微之處的體現(xiàn)也是值得稱道的。王俊卿和李月娥三年后重逢于王父做壽之時,相視之后王俊卿第一次露出了癡迷、愛慕的神情,李月娥亦含羞回以微笑;阮媽詢問俊卿娶親意愿時,他看著月娥所贈的繡帕,眉目含情地說出“我要表姐”,是對其癡情的第二處寫照;后來王俊卿病中恍惚將表弟認作表姐,此是第三次對王俊卿目光與神態(tài)的特寫,癡情之態(tài)盡顯;拜天地之時,王俊卿一開始十分抗拒,而在得知眼前的新娘為表姐時,又立刻彎腰作拜堂狀,之后又有上前拉李月娥的動作。這些細節(jié)都很好地展現(xiàn)了他對表姐的深情及希望娶得表姐的焦急之態(tài)。
此外,電影表演中還體現(xiàn)著《花為媒》對戲曲之機趣的表達。李漁在《閑情偶寄·詞曲部》中曾說:“機趣二字,填詞家必不可少。機者傳奇之精神,趣者傳奇之風致,少此二物,則如泥人土馬,有生形而無生氣①?!薄痘槊健分皺C”,體現(xiàn)在使劇情前后相貫的每一處伏筆之中。賈俊英轉交張五可所贈玫瑰給俊卿時,被俊卿拋在地上,后又被俊英撿起;而在全劇結尾誤會解開時,五可詢問俊英玫瑰何在,俊英從袖中拿出并說“我小心存放”。贈、拋、撿、藏,每一情節(jié)都為后面的情節(jié)埋下了伏筆,又以玫瑰為線索演繹了一整段故事。
由于其本身便是充滿機趣的喜劇電影,其“趣”的方面更是比比皆是。較為明顯且大段逗趣的情節(jié)有阮媽幽默報花名;有張李二人洞房相遇的過程;還有阮媽和二大娘兩位媒婆的吵架橋段等。除了這些大篇幅的“趣”之外,全劇中偶爾的一個風趣幽默之處亦有無限妙趣。如李茂林感嘆“女人出門太麻煩”;阮媽在看到五可笑允時拿反煙斗燙了嘴等。正是這些“大趣”“小趣”的穿插組合,才造就了這樣一部備受觀眾喜愛的戲曲電影。
評劇電影《花為媒》是一代之經典,劇本與表演俱佳。它不僅擁有無數(shù)值得發(fā)掘的藝術價值,而且塑造的每一個銀幕形象也都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它使得《聊齋志異》中許多人不知道的篇目得以被了解?!都纳菲凇读凝S志異》中的篇名本為《寄生附》,是前一篇《王桂庵》的附篇,《王桂庵》篇講述的是寄生父親的愛情故事,同樣也被成兆才先生改變成了評劇《王少安趕船》。正是擁有了《王少安趕船》和《花為媒》等一大批優(yōu)秀古典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影視、戲劇作品,我國優(yōu)秀的古典文學才被更多的人知曉,得到了更好的發(fā)掘與研究。
注釋:
①[清]李漁.閑情偶寄[M].沈勇譯注.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349.
參考文獻:
[1][清]蒲松齡.聊齋志異[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孫紅瑀.從<聊齋志異·寄生>到<花為媒>[J].戲劇之家.
[3]孟偉.歷史的演變,評劇的榮光—以<花為媒>為分析[J].商業(yè)文化,2015 (3)下.
[4]汪人元.經典劇目的示范價值—從中國評劇院<花為媒>說起[J].視點.
[5]錢建華.評劇<花為媒>的文本與表演藝術傳承[J].戲劇文學,2012(3).
[6]夏冬.試論評劇<花為媒>的變遷[J].戲劇之家,2017(12).
[7]朱俊華.淺談<花為媒>唱詞中頂真格的藝術表現(xiàn)力[J].文藝評論,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