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璐
全世界醉心于夜生活的年輕人,大概想不到近幾年來一個新職位正在倫敦、紐約、蘇黎世、巴黎等大都市悄然出現。這個名為“夜間市長”的職位,通過聘請專職人員,或是設立專職部門來負責管理城市的夜間秩序。
“夜間市長”這一概念興起于荷蘭的首都阿姆斯特丹,一座以自由開放的夜生活聞名的城市。21世紀初,性產業(yè)、賭博及大麻在荷蘭合法化,由此,游客數量年年增多。與之相隨的,是游客、居民、商戶和政府之間不斷激化的矛盾。夜不歸宿的醉酒者在街上忘乎所以地大喊大叫、隨地大小便,引發(fā)爭執(zhí),附近居民的睡眠受到嚴重影響。第二天,人們會看到,大街上遍布隨手丟棄的酒瓶、污穢物,整個城市狼藉不堪;大麻的味道彌漫在城市上空,難以散去。對此,市民們的抗議聲越來越大。
然而,政府通常只放眼于白天事務的管理,對城市夜晚的狀況并不了解?!耙雇砗桶滋觳灰粯?,當問題發(fā)生時,政府的第一反應是禁止,而不是將人們集合起來,共同商討出讓城市更好的解決方案。”阿姆斯特丹的首任夜間市長米瑞克·米蘭表示,“一些亞文化活動被簡單劃定為非法,年輕人被趕出城市,或者只能被迫轉成地下運營?!?/p>
完全禁止夜生活是不可能的,因為夜間經濟為城市運行加注了巨大的動力。據《衛(wèi)報》報道,阿姆斯特丹的舞廳年產值為6億歐元,同時創(chuàng)造約一萬三千個工作機會。此外,豐富的夜生活一定程度上標志著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繁榮,設計師、音樂家、舞蹈家、作家等創(chuàng)意人才能有更多創(chuàng)作空間。
由此,“夜間市長”的需求便孕育而生,其職責要求很簡單:調解夜間活動者和普通市民之間不可避免的摩擦。
米瑞克·米蘭從2012年開始擔任阿姆斯特丹的“夜間市長”。他受雇于阿姆斯特丹夜間市長基金會,該組織的運作資金一半來自政府,一半來自夜間營業(yè)商家。夜間市長由公眾和專家投票產生,雖稱為“市長”,但并無行政權力。
除了調解矛盾,建立移動的投訴網點等項目,米瑞克·米蘭另一項為人稱道的成就是設立24小時營業(yè)區(qū),即授予阿姆斯特丹人口稀疏區(qū)域的商店24小時營業(yè)許可,商家可自行決定營業(yè)時間。這一舉措一方面在空間上疏散了每晚聚集于市中心的人群,另一方面,在時間上分散了人流。此前,由于夜間場所統(tǒng)一打烊,常有大批人群在街上逗留吵鬧,而現在,這種情況越來越少。
設立“夜間市長”的效果顯著,兩年內,阿姆斯特丹的滋擾行為減少了30%,醉酒引發(fā)的意外事件也減少了25%。由此想要追隨荷蘭腳步的城市越來越多。2016年,“夜間市長”峰會在阿姆斯特丹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聚集于此,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管理城市夜生活,以及夜間管理模式的“本土化”。
各大城市對“夜間市長”具體職責的規(guī)定雖各不相同,但目的類似:無論是生活在黑夜還是白天的人,他們的訴求都會被聽到、被重視,并獲得同等的尊重。
完成兩個任期后,米蘭于2018年2月卸任阿姆斯特丹夜間市長一職。三個月后,他出現在了溫哥華,向政治家、城市規(guī)劃師們解釋夜生活對于城市經濟的重要性。為了吸引更多人主動加入到夜生活的管理中來,米蘭曾在一次電視采訪中說,“通過對話,你也可以改變游戲規(guī)則”——只有充分交流,才能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摘編自《vista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