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楚 菡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近年來,國內高校紛紛開設翻譯碩士(MTI)和翻譯本科(BTI)專業(yè)。自2013年起,面向非英語專業(yè)的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也增加了段落翻譯題型。這說明國家和社會更加重視普通大學生的外語應用和翻譯能力。翻譯能力習得過程和評估(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PACTE)[1]的研究指出,構成翻譯能力的6大子能力分別是:雙語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the two languages)、語言外能力(Extra-linguistic competence)、轉換能力(Transference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心理—生理要素(Psycho-physiological competence)和專業(yè)操作能力(Professional instrumental competence)。其中,專業(yè)操作技能是與翻譯行業(yè)及職業(yè)所用工具相關的知識技能。傳統(tǒng)的翻譯工具是以紙質詞典為代表的工具書及參考文獻,方式直接,手段單一,因此歷來對翻譯工具的研究甚少。然而傳統(tǒng)模式下譯者不得不反復翻閱各類詞典,不斷書寫、修改、抄謄,效率低,錯誤多。當今世界國際交流頻繁,知識更新空前迅速,海量的翻譯任務呈指數(shù)倍增長,手工翻譯已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新興的信息化翻譯工具極大提升了翻譯速度,改進了翻譯質量,并正在顛覆以往的翻譯實踐模式。PACTE所指的翻譯工具包括一切為翻譯過程提供便利的資源及設備,如圖書資料、紙質字典、打印機、掃描儀、文字處理軟件及格式轉換軟件、電子詞典、網(wǎng)絡資源等。針對信息化翻譯工具的分類,Austermuhl[2]詳細介紹了文本傳輸、網(wǎng)上搜索、聯(lián)機和脫機翻譯資源、術語管理、語料庫、翻譯記憶和機器翻譯。還有些學者將信息化翻譯工具等同于計算機輔助翻譯(CAT)工具。廣義上的CAT工具覆蓋了通用軟件和硬件,包括常用的外部存儲設備、文字處理軟件、桌面搜索工具、電子詞典、電子百科全書、網(wǎng)絡搜索引擎。另一類CAT工具則是翻譯記憶軟件,它們是為提高翻譯效率,優(yōu)化翻譯流程而專門設計的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也是狹義上的CAT工具[3]。綜合以上觀點,本文所探討的信息化翻譯工具為一切基于計算機技術和現(xiàn)代網(wǎng)絡資源的翻譯工具。
在翻譯教學領域,提高學生的信息化翻譯工具應用能力已逐漸成為研究熱點。已有研究主要涉及如何利用和開發(fā)信息化翻譯教學資源[4-5]、如何構建信息化背景下的翻譯教學模式[6-8]、如何進行翻譯技術課程教學[9-10]。然而,相關研究側重于探討狹義的CAT工具,且多為宏觀評議,實證研究和案例分析相對缺乏。此外,國內有關翻譯技術的教學活動也只集中于少數(shù)知名高校的翻譯專業(yè)研究生階段。研究及培養(yǎng)廣大本科生的信息化翻譯工具應用能力依然任重道遠。
為檢驗當前國內大學生應用信息化翻譯工具完成翻譯任務的實際能力,本研究選取了20名來自非重點大學的EFL本科生(英語專業(yè)學生14名,非英語專業(yè)生6名),共同接受一項翻譯測試。受試學生均熱愛英語翻譯,并于2016年12月前通過了全國大學英語六級考試(CET-6)。學生們被分為實驗組10人(CET-6平均分553.3分)及控制組10人(CET-6平均分552.5分)。通過統(tǒng)計軟件SPSS對兩組學生的CET-6成績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顯著性概率值p=0.67>0.05,這反映兩組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相當。
所有受試學生要求在220 min(4節(jié)課時)內完成一項漢譯英的翻譯任務,翻譯材料是一篇題為《2010年全國農業(yè)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的新聞稿,全文1 518字。其中控制組學生只能借助紙質字典進行翻譯;實驗組學生則允許在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選擇任何信息化翻譯工具,但須在文中標注參考信息來源。測試現(xiàn)場由兩名專業(yè)老師負責監(jiān)督和觀察,所有學生不得互相交流,每人獨立完成任務后上交電子版翻譯文件。此后,專業(yè)老師將每份文件中的翻譯錯誤進行分類統(tǒng)計,以對比兩組學生的翻譯質量。
研究人員隨后對213名非重點高校在校大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00份),以進一步了解普通大學生對于各類翻譯工具的使用效果、習慣偏好、學習方式及存在困惑。同時,為收集培養(yǎng)學生翻譯工具使用能力的相關建議,筆者還邀請了10名擁有翻譯教學經驗的專業(yè)教師進行訪談。
德國功能主義翻譯學家Nord[11]認為“翻譯錯誤必須從翻譯過程和翻譯產品的目的角度來界定”。功能主義將翻譯視為一種交際行為,翻譯過程中任何不符合交際目的的譯法都是妨礙翻譯功能的錯誤。Nord由此將翻譯錯誤分為4大類:①語言翻譯錯誤;②語用翻譯錯誤;③文化翻譯錯誤;④特定文本翻譯錯誤。本研究提供的翻譯測試文本屬于政府外宣題材,文體正式、嚴肅,詞匯、句式及表達都富有中國特色。譯者應充分考慮英漢語用習慣和文化思維的差異,以有效傳遞漢語文本信息為目的。根據(jù)Nord的分類框架,筆者將學生翻譯中存在的錯誤細分為20項,統(tǒng)計了兩組學生翻譯文件中出現(xiàn)每項錯誤的數(shù)量。每處錯誤依據(jù)最明顯的特征被歸為某一項;除特別說明外,詞類錯誤均按1英語單詞計為1處;單人所犯完全相同的錯誤不重復計算。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見表1(表中數(shù)字為每組學生所犯各項錯誤的平均數(shù)量)。
依據(jù)4大類型翻譯錯誤人均數(shù)量的統(tǒng)計,只有在“文化翻譯錯誤(中國特色詞匯誤譯)”這一類中,兩組學生所犯錯誤存在顯著差異(p=0.015<0.05),控制組所犯此類錯誤的人均數(shù)量與實驗組差距最大(8.2-3.9=4.3處)。其他細分項目中,單詞拼寫(p=0.044<0.05)、大小寫(p=0.029<0.05)、專有名詞誤譯(p=0.027<0.05)、信息錯譯(p=0.038<0.05)這4項也體現(xiàn)出實驗組學生所犯錯誤明顯減少。這說明信息化翻譯工具有助于譯者理解原文信息,習得更規(guī)范的術語表達。
然而,實驗組的整體翻譯錯誤率為控制組的93.6%(104.1∶111.2),錯誤總量統(tǒng)計檢驗表明實驗組學生在翻譯質量上并不具備明顯優(yōu)勢(p=0.216>0.05)。多數(shù)細分項目中,實驗組與控制組所犯錯誤數(shù)量相當,有的甚至還多于控制組。控制組學生存在的翻譯問題在實驗組學生中也同樣存在。究其原因,學生們在應用信息化翻譯工具的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3方面癥結。
表1 受試學生翻譯錯誤統(tǒng)計表
盡管受試學生的英語基礎優(yōu)于大多數(shù)同層次的大學生,他們的譯文中仍然存在大量翻譯錯誤,并以語言、語用類錯誤居多。這說明學生們的工作語言能力與專業(yè)譯員標準還有不小差距,利用翻譯工具并不能直接解決譯者的語言能力問題。從20世紀中葉起,機器翻譯經歷了長足的發(fā)展,但翻譯本身的復雜性和機器自身的局限性決定了真正的全自動機器翻譯離我們還很遙遠[12]。由此可見,目前的信息化翻譯工具雖能為譯者提供便捷,卻不能代替譯者有效完成翻譯任務,譯者本人的語言能力仍然決定了翻譯質量的高低。
由于認知水平的局限和實踐經驗的匱乏,很多學生在翻譯中并沒有檢索、求證的自學習慣,甚至對于專有名詞都全憑想象硬譯、亂譯。例如,實驗組有學生將“科學發(fā)展觀”翻譯為“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首先查閱平行文本(parallel text)?!捌叫形谋臼窃谡Z言上彼此獨立,但卻是在相同(或相近)的情境下產生的不同文本。在翻譯研究和詞典學中,平行文本用來檢驗不同的語言如何表達相同的事實材料”[13]。通過比較平行文本,譯者能了解信息傳遞的交際效果和目標讀者的接受程度,從而選擇合適的措辭進行翻譯。
圖1所示是中國日報網(wǎng)站上有關“科學發(fā)展觀”的英語平行文本。英文維基百科(見圖2)中也能尋找到相應的詞條。通過交叉檢索中英權威網(wǎng)站的平行文本,譯者便能確認“科學發(fā)展觀”應翻譯為“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然而在使用信息化翻譯工具的過程中,學生普遍淪為各種信息的被動接受者,只會依賴某種常用的在線工具,缺乏多渠道查實官方譯法的習慣。對于網(wǎng)絡翻譯學生們往往不求甚解,照搬照抄,較少考慮原文的深度內涵以及參考譯文是否符合目標語言的表達規(guī)范。
圖1 中國日報“科學發(fā)展觀”英譯網(wǎng)頁截圖
圖2 維基百科“科學發(fā)展觀”英譯網(wǎng)頁截圖
據(jù)統(tǒng)計,實驗組學生對于信息化翻譯工具使用率達100%,共計117項使用標注。實驗組學生所選擇的信息化翻譯工具可分為4類(見圖3):①桌面/在線電子詞典(52項),例如金山詞霸、有道詞典等,是使用記錄最高的翻譯工具;②搜索引擎(43項),例如百度、谷歌、維基檢索,以及旗下的電子百科全書網(wǎng)頁和自動翻譯平臺;③便攜式電子詞典(17項),例如卡西歐、文曲星等電子詞典,其中往往已收錄多部權威英文詞典;④政府、媒體、公司及社會團體的官方網(wǎng)站(5項),例如:中國日報、中國政府農業(yè)部網(wǎng)站。
圖3 實驗組學生信息化翻譯工具使用類型比例統(tǒng)計圖
實驗組學生所選擇的翻譯工具均為通用軟件,沒有使用在線語料庫(如COCA、BNC、Sketch Engine)和翻譯記憶技術軟件(如SDL Trados、Déjà-Vu、iCAT)的記錄。此外,參與問卷調查的200名學生中無人近3年內經常使用紙質字典(0%),顯然信息化翻譯工具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外語學習和翻譯練習中最主要的參考資源。學生們近3年內經常使用的翻譯工具排名前三的依然是:桌面/在線電子詞典(94%)、搜索引擎(79.5%)、便攜式電子詞典(32%),而學生們基本上“從未了解”(99%)在線語料庫和翻譯記憶技術軟件。即便對于相對熟悉的通用軟件,很多學生也自認為“缺乏相關工具知識和操作技能”(73%),難以發(fā)揮工具優(yōu)勢達到理想的翻譯效果;絕大多數(shù)學生反映“缺乏有效解決翻譯問題的翻譯工具”(88%);受測學生幾乎“從未接受有關應用信息化翻譯工具的教育”(99.5%),只能通過自我摸索的方式嘗試使用,而他們也都認為“很有必要”(100%)接受有關信息化翻譯工具的系統(tǒng)培訓。
盡管當代學生可接觸的翻譯工具越來越多,但接受訪談的專業(yè)教師均對所教學生的整體翻譯水平“不滿意”(100%)。同時,問卷顯示學生們認為使用各類信息化翻譯工具時最大的困惑在于“難以篩選有效的檢索信息”(95%)。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正確的判斷力對譯者而言是一大挑戰(zhàn)。而判斷力的基礎來源于譯者本身的語言能力、語用能力,以及對于社會文化常識的敏感度。由此可見,大學生翻譯工具能力的培養(yǎng)需依靠基礎外語教學水平的全面提升。
我國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及專業(yè)英語教學中普遍側重語篇閱讀教學和語言知識講授,在翻譯專項訓練方面存在盲區(qū)和誤區(qū)。翻譯要么被認定為是一類比較高深、專業(yè)性較強的教學內容, 在基礎外語教學中無須涉及;要么被認定為僅僅是一個雙語轉換的過程,掌握了單詞和語法, 就能夠翻譯[14]。即便有圍繞課文設計的翻譯練習,這種形式下“翻譯是作為增強學生外語能力的一種訓練手段, 而不是訓練目標”[15]。教師需在大學低年級階段系統(tǒng)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雙語比較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將翻譯意識滲透于詞匯、語法、句篇、文化背景等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盡可能布置真實情境中的翻譯任務以鍛煉學生的翻譯技能。只有加強基礎外語教學中的翻譯意識才能為學生的翻譯工具應用能力奠定基礎。
自主學習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尤為重要,因為翻譯水平的提升需以長期持續(xù)的語料積累為前提,單靠教師課堂上的知識講授是遠遠不夠的。形形色色的信息化翻譯工具無疑已成為學生們便捷、豐富的外語自學資源庫。Aoki[16]在其研究中指出學習者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既需要技術支持,也需要心理-社會支持。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使用新技術手段,解決翻譯過程中的困惑。例如,通過利用平行語料庫的檢索和統(tǒng)計,學生可自行觀察和比較實用情景中的雙語措辭,從而進行合理的翻譯;另一方面,教師需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信心和責任意識。其中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興趣、鼓勵學生的批判性思考和發(fā)散性思維、鍛煉學生對文本信息進行深度調查的能力。
如今國內外眾多官方組織、翻譯機構和專業(yè)譯者已不同程度地應用信息化翻譯工具開展日常工作,而學校的翻譯教學與社會翻譯實踐需求卻存在巨大落差。訪談調查中,教師們均認為“很有必要”(100%)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工具應用能力。然而目前開展相關教學活動主要面臨兩方面困難:①普通高校缺乏信息化翻譯工具教學的配套硬件和軟件環(huán)境;②教授翻譯的高校老師雖不乏外語教學和翻譯研究的經驗,但大部分人對翻譯技術感到陌生,欠缺相關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能力。
針對所在高校整體學情和現(xiàn)實條件,有受訪老師建議:通用軟件的操作技能訓練需納入本科翻譯課程的教學大綱;翻譯記憶技術軟件的教學內容則可作為外語專業(yè)學生自選實習項目,邀請翻譯服務機構專業(yè)人士開展深入培訓。若將此提議付諸實踐,學校須著力改善信息化教學設施,豐富翻譯工具教學資源,建立校企合作機制,健全翻譯技術師資培養(yǎng)體系。這將是一項長遠、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但能形成翻譯教學和翻譯實踐的良性循環(huán),對于翻譯學科發(fā)展亦大有裨益。
隨著信息化翻譯工具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對譯者的專業(yè)操作技能要求也水漲船高。合理應用信息化翻譯工具是提升當代大學生翻譯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使用信息化翻譯工具是大勢所趨,然而這些工具本身不可避免地要產生一些翻譯錯誤,更不能決定譯者翻譯水平。大學生在應用信息化翻譯工具過程中普遍受制于語言基本功、深度搜索能力和信息化翻譯工具知識水平。因此,高校教學須與時俱進,加強基礎外語教學中的翻譯意識,啟發(fā)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提升信息化教學配套設施和翻譯技術師資隊伍建設,才能教學相長,真正提高學生的翻譯綜合能力,為社會輸送實用型翻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