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紅
鋪陳在嶺南大地上的古驛道,它們曾是水路或陸路,官道或民道,被用于傳遞文書、運輸物資、人員往來,一派繁忙。如今,有的雜草叢生,破敗不堪,有的甚至連斷垣殘壁都不復存在。但它們曾那樣真真實實蔓延著,流淌著,連接著嶺南與中原。
中原文化南下,重塑嶺南
早在兩千多年前,廣東還不叫廣東,而是一片被百越占據(jù)的“蠻荒之地”。當時秦始皇剛吞并六國,雄心壯志的他在地圖上指了指嶺南,不惜動用幾十萬人力,修靈渠,建古道,攻打百越。靈渠的鑿成通航,溝通了湘江、漓江和西江,使得士兵和糧草的運輸變得便利,助推了秦始皇的統(tǒng)一大業(yè)迅速達成,并首次將嶺南納入了中華的版圖。
自古由于五嶺的阻隔,被百越統(tǒng)治下的嶺南不知背靠五嶺、面朝大海何其重要,所以選擇偏居一隅。但秦漢統(tǒng)治嶺南后為了加強對嶺南的控制,便逐步修筑起條條通往粵地的驛道,使得中國南北文明在那里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匯集、交流和融合,而且大刀闊斧地建造起城池、開辟出海上絲綢之路,讓廣州城初顯規(guī)模,漸漸繁榮,尤其在清朝“一口通商”的政策下,廣州的經(jīng)濟萬人矚目。
隋唐時期,南北大運河的開通導致經(jīng)濟重心向東南偏移,粵地驛道的修建變得異常頻繁,而張九齡帶領開鑿擴建的梅關古道,更是成為南北往來的公文傳遞、官車、商賈以及海外貢使進京的要道。再加之此后歷朝歷代為了拓展疆土,發(fā)展商業(yè),加強與粵東、贛閩的聯(lián)系,使得在嶺南大地上修建的驛道早已是星羅棋布,形成以廣州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延伸的南粵古驛道線網(wǎng)。其中主要典型線路共六條:粵北秦漢古驛道線路、北江-珠江口古驛道線路、東江-韓江古驛道線路、潮惠古驛道線路、西江古驛道線路、肇雷古驛道線路。
在這些古道上,走過灰頭土臉的詩人、快馬加鞭的驛員、駝鈴聲聲的客商、挑著擔子的腳夫和無數(shù)南遷的民眾,他們雖都翻山越嶺,舟車勞頓,心境卻大不相同。
公元819年,剛正不阿屢遭貶謫的韓愈再一次因諫迎佛骨之事觸怒皇權,被貶潮州。他收拾起行囊一路南下,行走在顛簸的驛道上,想到嶺南之地瘴氣彌漫,蠻化未開,這一去恐是兇多吉少,內心頓生絕望,寫下“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的憤懣??杀г箽w抱怨,到了潮州之后,這個恪盡職守、勤于政事的老將突然又活泛過來。在積極興修水利、推廣北方先進耕作技術之余,還極力興教育、辦學校、揚儒學。經(jīng)過他的一番治理,這座邊緣之城日新月異,而他的勞苦功高也被鐫刻進這座城的每個角落,山是“韓山”,水是“韓江”,樹是“韓木”,城也被改名“韓城”喚了1100多年。
大約三百年后,另一個被貶的官員蘇東坡也沿著古驛道緩緩而來,行走到五嶺之一的大庾嶺時,寫下了“今日嶺上行,身世永相忘”的句子。在反思中重新認識自己后,內心豁然開朗,逍遙快活地在廣東食著“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人間煙火,潑灑著他的文氣和樂天,熏陶著每個嶺南人的心田。
據(jù)統(tǒng)計,唐宋年間被貶廣東的官員高達600余人,他們雖仕途艱辛,人生顛沛,但因貶謫帶來的文化卻默默滋潤了嶺南這一方水土。
沿著古驛道南下的民眾一直都有,但在宋朝達到了一個小高峰。從各個方向匯集而來的閩贛湘和中原民眾拖家?guī)Э冢刂A道邊走邊停,遇到適合生存的地方,便建屋搭橋,安家落戶,點燃新的生活。移民的到來也帶來了各色建筑工藝、生活習俗、宗族制度等,不斷豐富著嶺南的文化。有些暫居的移民經(jīng)過幾代的養(yǎng)精蓄銳之后,繼續(xù)南下,形成了如今粵地廣府、客家、潮汕三支民系三足鼎立的局面,影響著廣東的人口結構和城市格局。而在他們遷徙的沿途也留下了眾多富有歷史特色的村落,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珠璣巷。
從這些驛道村落門前叮叮當當走過的中外商人,他們不僅為廣東、為世界帶去了中華的文明如絲綢、金器、銀器、瓷器、茶葉、香料等,也為這些村莊帶來了貨物,帶來了集市的興起。一個個墟市就這么產(chǎn)生了,一個個城鎮(zhèn)就這樣拔地而起,四通八達的驛道上,一時熱鬧非凡。
總之,幾千年來,南粵古驛道不僅帶來了軍事政治、商品貿易,還帶來了精神文化,影響范圍小至每個村,大至東南亞甚至歐洲。如果說,古時中國是經(jīng)濟文明的交匯中心,那么,廣東則是中心的中心。
可遺憾的是,隨著西方工業(yè)文明的傳入、列車軌道的鋪設、火船汽輪的起航,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驛站的一聲令下,活躍了兩千年的南粵古驛道,功成身退。
古驛文化開發(fā),喚醒嶺南
余秋雨曾說:“歷史,很容易被遺忘,卻又很難被徹底遺忘。”
誠然,在新千年線性文化遺產(chǎn)開發(fā)保護的提倡下,親眼看見了兩千年的人事過往,起起伏伏,卻在荒草遍地、人煙稀少、看不出來曾經(jīng)繁華過的地方沉寂了百年之久的古驛道,終于再一次被喚醒。其中很多因城市的擴建、道路的修筑而改線填埋或損毀遷移,瀕臨湮滅;還有一些在荒郊野嶺破敗不堪地等待著救援。
但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還轉,細細聽,細細看,原以為忘了多年的一切,又會頃刻都回來。
在驛道深處,考古學家們紛至沓來。在那上千公里的歷史遺跡中跋涉,無異于穿過一片密不透風的森林,偶爾能見到開闊的草地,然后又迷失在厚密的樹叢中。所以只要見到一點點古代的痕跡,他們就會急速地停下雙腿,用雙手輕輕地扒挖,細細地拂拭。
經(jīng)過層層挖掘和發(fā)現(xiàn),迄今為止,南粵清理出的古驛道及附屬遺存已有200多處,它們串聯(lián)著1000多個自然和人文景點。古驛道兩側各5公里范圍之內的貧困村也高達1320個之多,其中的地方民俗、名人典故、特色產(chǎn)業(yè)也得以再次被提起。
雖然古驛道遍布全國,甚至有世界遺產(chǎn)大運河和絲綢之路在先,但當年過五嶺一如李白的蜀道難,所以恰因險峻,南粵古驛道的沿途風光倒也變得綺麗而宜人。況且經(jīng)過這些道路,輝煌鼎盛的東方之國的絲綢、陶瓷、茶葉源源不斷地輸來,再由港口將燦爛文明帶往世界各地。所以沿著古驛道觸摸過去,走進歷史也成了人們心頭之好。
熱愛運動之人,紛紛參與奔向廣東第一峰鐵人三項挑戰(zhàn)賽、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穿越丹霞、廣州白云山戶外運動節(jié)、韓江徒步活動、陸豐清云山滑翔傘挑戰(zhàn)賽、環(huán)雷州半島200公里騎行活動等運動中,在山林小路間開始揮灑汗水,快意人生。
喜歡追溯歷史的人,也不斷在古驛道上尋幽訪古,去到梅關古道看那三株千年古楓,探尋達摩首登廣州的西來初地,重走六祖惠能南奔廣東之路,還有一睹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的雷州徐聞古港的遺風,向無言的大地汲取著營養(yǎng),創(chuàng)造著新文化。
歷史就這樣慷慨地成就了南粵古驛道,南粵古驛道也這樣慷慨地將文化饋贈給今人。
總體而言,通過初次清理修復,有不少古道又悠悠悄然,河面也是碧波蕩漾,但南粵古驛道的開發(fā)建設還在摸索階段,預計2020年底,將會露出廬山真面目。
我相信哪怕現(xiàn)在在南粵古驛道上徒步一番,也會體會甚多,對自己的人生路更加達觀。在如此曲徑通幽的千年道路面前,職場的失意、生活的落寞都會變成歷史褶皺中的微塵,甚至像當年官場失意的韓愈和蘇東坡一樣,來一場“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歷史性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