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劍,曹哲哲,王秋霞,張龍力,張 華,劉 昊
(1.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9;2.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理學院,山東 青島 266580)
目前,注蒸汽熱采是海上稠油最重要的開采方式之一[1-2]。常規(guī)的注蒸汽熱采只能暫時降低局部范圍內(nèi)稠油的黏度。隨著稠油在油井中向上舉升,稠油的溫度逐漸降低。當溫度達到稠油黏溫曲線的拐點溫度后,黏度會迅速增加,從而影響后期的井筒舉升與集輸[3-4]。
乳化降黏劑可以使稠油與表面活性劑溶液形成O/W 乳狀液,從而在稠油外側(cè)形成一層水膜,以達到稠油大幅度降黏的目的[5-7]。此方法一方面要求形成的乳狀液較為穩(wěn)定,在稠油開采和集輸過程中保持乳化狀態(tài);另一方面又要求乳狀液體系在靜置條件下能快速破乳出水,便于后期的原油脫水和進一步加工處理,因而需要對乳狀液穩(wěn)定性進行控制。按照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企業(yè)標準Q/SH 1020 1519—2013《稠油乳化降黏劑通用技術(shù)條件》,在能形成O/W乳狀液、且形成的O/W乳狀液達到降黏率要求的前提下,O/W乳狀液靜置60 min的出水率應(yīng)達到80%以上。稠油乳化、脫水性能均與乳狀液的穩(wěn)定性有關(guān)[8-9],因而研究乳狀液穩(wěn)定性影響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在稠油生產(chǎn)過程中,經(jīng)常需要將多種助采手段進行復合應(yīng)用。如常常將乳化降黏劑配合注蒸汽熱采技術(shù),以充分利用兩者的優(yōu)勢。因而在注蒸汽悶井過程中,乳化降黏劑也需要同時經(jīng)歷高溫處理。因此,常常需要降黏劑具有較好的耐高溫性能。本課題組研發(fā)了適用于渤海油田海上稠油的耐高溫乳化降黏劑SP,擬配合注蒸汽熱采技術(shù),用于海上稠油的乳化降黏。在乳化降黏劑的使用過程中,地下的溫度、礦化度等非常復雜,表面活性劑濃度也會因吸附損失等因素而產(chǎn)生變化。筆者從礦化度、pH值、溫度、表面活性劑濃度等方面研究了降黏劑SP對海上稠油形成O/W乳狀液穩(wěn)定性的影響,為降黏劑SP的現(xiàn)場應(yīng)用提供理論指導。鑒于界面張力是影響乳狀液穩(wěn)定性的重要因素,進一步從膠體化學角度分析了該乳狀液體系的穩(wěn)定機制,研究了界面張力與乳狀液穩(wěn)定性之間的關(guān)系。
耐高溫水溶性降黏劑SP(陰-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含有—SO3-和官能團,相對分子質(zhì) 量為 1434,自制;去離子水;NaCl、CaCl2、NaOH,分析純,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HCl,分析純,中國化工試劑有限公司。渤海油田海上稠油,簡稱海上稠油。首先對稠油樣品進行蒸餾脫水,脫水后稠油樣品的密度為0.9887 g/cm3、黏度為7560 mPa·s(50℃),酸值為7.04 KOH/mg。對油樣進行組分分離[10],油樣含瀝青質(zhì)0.42%、膠質(zhì)30.13%、芳香分34.80%、飽和分34.65%,四組分的元素含量見表1。
表1 四組分的元素含量
TX-500旋轉(zhuǎn)滴界面張力儀,美國科諾工業(yè)有限公司;精密pH 計,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水浴鍋、單孔水浴鍋(定制),山東省龍口市先科儀器有限公司;Nabertherm GmbH馬弗爐,德國納博熱工業(yè)爐有限公司。
(1)表面活性劑溶液的配制
將降黏劑SP與去離子水混合,配制成質(zhì)量分數(shù)為1%的水溶液??疾斓V化度的影響時,在去離子水中加入NaCl、CaCl2(摩爾比10∶1),配制成所需礦化度的鹽溶液,再以鹽溶液為溶劑配制相應(yīng)濃度的表面活性劑溶液。
(2)O/W乳狀液的制備及穩(wěn)定性評價
將一定質(zhì)量的稠油與配制的表面活性劑水溶液置于50±1℃的恒溫水浴鍋中恒溫30 min,然后按照油水質(zhì)量比70∶30 混合,攪拌后即可制得O/W 乳狀液。將70 g 稠油與30 g 表面活性劑水溶液倒入100 mL 離心管中,來回震蕩100 次后,置于50±1℃的恒溫單孔水浴鍋中,每隔10 min 記錄出水體積。按Vt/V0×100%計算出水率f。其中,V0—乳狀液中的總含水體積,mL;Vt—析出水的體積,mL。指定時間內(nèi)出水率越高,則表明乳狀液越不穩(wěn)定。
(3)界面張力的測定
將SP 水溶液、稠油分別用注射器注入石英管中,在轉(zhuǎn)速為5000 r/min、溫度為50℃的條件下,每30 s 讀取一次界面張力值,測定20 min 內(nèi)表面活性劑溶液與稠油的界面張力,并取平均值。
(4)高溫穩(wěn)定性
將1%SP 水溶液置于干燥、清潔的高溫高壓釜內(nèi),密封后置于300℃的馬弗爐內(nèi),加熱3 h 后關(guān)閉馬弗爐,自然降溫后打開馬弗爐取出溶液。按實驗部分(2)中的步驟將高溫處理后的SP溶液用于海上稠油降黏,觀察記錄降黏現(xiàn)象并計算降黏率。
礦化度對乳狀液穩(wěn)定性的影響見圖1??傮w來看,在礦化度小于55 g/L 時,隨著礦化度的增加,出水率下降,表明礦化度的增加使乳狀液變得穩(wěn)定,礦化度為55 g/L時形成的乳狀液最穩(wěn)定。繼續(xù)增加礦化度,出水率迅速增加,乳狀液穩(wěn)定性略有降低。可見礦化度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增加,可增大乳狀液的穩(wěn)定性;超出這一范圍后,乳狀液穩(wěn)定性降低。這一現(xiàn)象與電解質(zhì)離子參與形成膠粒的機理相一致。一定濃度的電解質(zhì)離子有利于乳狀液雙電層的形成,有助于體系的穩(wěn)定;當電解質(zhì)離子濃度過大時,會壓縮雙電層使雙電層變薄,導致體系的穩(wěn)定性下降[11]。
圖1 不同礦化度下乳狀液出水率隨時間的變化
為了進一步研究礦化度對乳狀液出水率的影響機制,對海上稠油與不同礦化度表面活性劑水溶液的界面張力進行了研究,結(jié)果如圖2所示。對同時含有Na+、Ca2+(摩爾比10∶1)的溶液,隨著礦化度的增加界面張力逐漸降低,當?shù)V化度大于55 g/L時,界面張力增加。這一變化趨勢與礦化度對出水率的影響一致。界面張力越大,乳狀液體系的比表面吉布斯自由能越大,越不利于乳狀液的穩(wěn)定。當體系中僅存在單一的 Na+或Ca2+時,隨著Na+、Ca2+濃度的增加,界面張力均呈下降趨勢??傮w來看,在Na+濃度為Ca2+濃度十倍的情況下,兩個體系的界面張力接近,表明Ca2+對乳狀液界面張力的影響較Na+顯著。當Ca2+質(zhì)量濃度達到6 g/L之后,隨著濃度的增加,體系的界面張力出現(xiàn)上升趨勢。Ca2+濃度對界面張力的影響曲線與Na+和Ca2+混合體系界面張力隨濃度的變化趨勢相一致。
圖2 礦化度對稠油與表面活性劑水溶液間界面張力的影響
分別用鹽酸(HCl)、氫氧化鈉(NaOH)調(diào)節(jié)去離子水的pH 值為2數(shù)12,然后將稠油與不同pH 值的水混合制得乳狀液體系。由pH值對乳狀液穩(wěn)定性的影響(圖3)可見,隨著pH 值升高,乳狀液出水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當pH<7時,前10 min出水率大于65%,乳狀液極不穩(wěn)定;在pH=4 時,出水率出現(xiàn)了一個峰值。海上稠油的酸值是7.04 KOH/mg,為高酸值稠油。在形成乳狀液時,乳狀液的界面膜上包含有機酸及部分基團,可離子化瀝青質(zhì)及固體顆粒。加入的無機酸可直接作用于界面膜上,通過雙電層靜電斥力等作用直接影響界面膜的離子化,從根本上改變了乳狀液的結(jié)構(gòu),影響乳狀液的穩(wěn)定性[12-13]。當pH>7時,出水速率較平緩,乳狀液相對穩(wěn)定。在堿性條件下,海上稠油中的酸性組分與無機堿反應(yīng),形成利于稠油自身乳化的表面活性劑,增加乳狀液的穩(wěn)定性[13-14]。李美蓉等[15]的相關(guān)研究也說明了稠油中的酸性組分可與堿水反應(yīng),從而具有一定的乳化作用。
圖3 pH值對乳狀液穩(wěn)定性的影響
通過測定稠油與不同pH值SP溶液間界面張力(圖4)可見,在pH=4 時界面張力出現(xiàn)了峰值,在堿性條件下的界面張力較酸性條件下的低。由圖3可知,在堿性范圍內(nèi)乳狀液出水率也較低,乳狀液穩(wěn)定性較好。從pH值對乳狀液出水率和界面張力的影響來看,界面張力的總體變化趨勢與出水率保持一致,表明界面張力對乳狀液的穩(wěn)定具有重要作用。
圖4 稠油與不同pH值表面活性劑溶液間的界面張力
由溫度對乳狀液穩(wěn)定性的影響(圖5)可見,30數(shù)50℃時,隨著溫度的升高,乳狀液趨于不穩(wěn)定。隨著溫度的升高,粒子尤其是小粒子間的運動加劇,從而導致液滴間相互碰撞強度增加,液滴的界面膜遭到破壞,影響了乳狀液的穩(wěn)定性[16-17]。50數(shù)70℃時,相同時間下的乳狀液出水率變化較小,乳狀液穩(wěn)定性較好。SP 水溶液在300℃高溫加熱3 h前后對稠油的降黏率相近,表明SP 降黏劑可耐300℃高溫,為耐高溫型表面活性劑。在50數(shù)70℃的范圍內(nèi),SP 對界面壓、界面強度或者熱運動的總體影響不明顯,導致乳狀液穩(wěn)定性變化不大。因此,乳化降黏劑SP 在50數(shù)70℃的溫度范圍內(nèi)使用效果較好。
溫度為30、40、50、60、70℃時,稠油與表面活性劑溶液間的界面張力分別為0.125、0.123、0.121、0.120、0.120 mN/m。雖然30數(shù)70℃范圍內(nèi)的界面張力整體變化不大,但界面張力的總體變化趨勢與出水率基本一致。
圖5 溫度對乳狀液穩(wěn)定性的影響
乳化劑加量對乳狀液穩(wěn)定性的影響見圖6。隨著SP 質(zhì)量分數(shù)的降低,出水率逐漸升高,即所形成乳狀液的穩(wěn)定性逐漸降低。隨著乳化劑用量的降低,界面膜上乳化粒子的量減少,界面膜無法吸附更多電荷,從而降低了粒子間的斥力,增加了粒子間的引力和碰撞;另外,SP 的減少使液滴的水化層變薄,粒子間的距離變小,加快了沉降速度[18];此外,乳化劑濃度下降,將使界面上乳化劑量下降,界面上難以形成穩(wěn)定、致密的吸附層,從而使體系的穩(wěn)定性下降。
圖6 乳化劑加量對乳狀液穩(wěn)定性的影響
由圖7可見,隨著SP 質(zhì)量分數(shù)的增加,稠油與SP 溶液間界面張力逐漸降低。SP 加量在0.2%數(shù)0.8%時,界面張力呈降低趨勢但降幅較??;在0.8%數(shù)1.0%時降幅明顯,這與圖6中60 min時的出水率變化趨勢基本一致。說明隨著乳化降黏劑加量的降低,形成的液滴表面降黏劑的有效成分減少,液滴表面無法形成較致密的外部水化層,界面張力也隨之升高,影響了乳狀液的穩(wěn)定性。
圖7 乳化劑加量對稠油與SP溶液間界面張力的影響
300℃高溫老化3 h 前后,SP 溶液均澄清透明,與稠油混合后均分散均勻,對稠油的降黏率分別為99.49%和99.44%。SP老化前后對海上稠油的乳化降黏率基本保持不變,可在地層中耐受300℃的高溫。
將陰-非離子表面活性劑降黏劑SP與渤海油田海上稠油混合后形成O/W 乳狀液。礦化度、pH 值對乳狀液穩(wěn)定性的影響最大,SP 加量次之,溫度影響較小。當?shù)V化度為55 g/L 時,體系的界面張力最小,穩(wěn)定性最好;鈣離子對乳狀液界面張力的影響大于鈉離子。堿性條件有利于乳狀液的穩(wěn)定。隨著SP 加量的減少,乳狀液穩(wěn)定性降低,界面張力升高。SP 對海上稠油的最佳乳化溫度為50數(shù)70℃;SP 耐溫性良好,經(jīng)300℃的高溫處理后仍具有良好的活性,可配合注蒸汽熱采技術(shù),用于海上稠油的乳化降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