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教化有根 斯文有脈
      ——《江蘇文庫·文獻編》前言

      2019-05-22 01:23:48程章燦
      江蘇地方志 2019年2期
      關鍵詞:文庫江蘇文獻

      ◎ 程章燦

      文脈傳承有兩個關鍵要素,一個是人,另一個是書。據《論語·八佾》記載,孔夫子當年說過:“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边@一段就是“文獻”一詞最早的出處。按照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解釋,這里的“文”指的就是典籍,也就是書;“獻”指的是賢人,也就是有文化有知識的人。換言之,“文獻”的核心內涵,無非是“人文”二字??鬃邮菛|周時代人,他所生活的春秋末期,距離夏、商兩朝已遠,雖然那時還存在夏朝的后代杞國以及殷商的后裔宋國,但是,要想理解夏商兩朝文化,最關鍵的是“文獻足征”。如果文獻不足,三朝的文脈是無法傳承的。重視文獻,不僅是儒家的學術傳統(tǒng),也是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教化有根,斯文有脈,千百年來,中國人發(fā)展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源遠流長的古典文獻學體系,形成了悠遠深厚的人文傳統(tǒng)。

      江蘇是人文薈萃之地,文化學術繁榮發(fā)達,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淵藪,兩千多年來,積累了豐厚的文獻資源,形成了深厚的文獻傳統(tǒng)。漢成帝時,組織學者校閱宮廷藏書,首次對國家文獻資源和文化家底進行清理。在這個過程中,祖籍江蘇徐州的著名學者劉向主持校理工作,為每一部書撰寫敘錄(解題),匯總成《別錄》一書,這是第一部帶有解題的綜合性分類目錄。劉向去世后,其子劉歆繼續(xù)整理群書,并將《別錄》中各敘錄的內容加以簡化,把所著錄的書分為六略,即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shù)略、方技略,前面加上一個總論性質的“輯略”,編成分類目錄《七略》。其后,東漢學者班固又在《七略》的基礎之上,撰成《漢書·藝文志》。《漢書·藝文志》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史志目錄的成立。自是以降,很多史書尤其是紀傳體正史中,都設有“藝文志”或“經籍志”,影響所及,很多方志中也設有“藝文志”或“經籍志”。這些史志目錄或記一代藏書,或記一代著述,或記一地著作,與各種公私目錄互相交織,彼此配合,構成了中國古典文獻學的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古典文獻學也形成了鮮明的學術特點,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校讎通義》中將其概括為八個字:“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彼^“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就是“分條析理”,“截偽續(xù)真”,理清學術文化傳承的源流脈絡。總之,劉向、劉歆父子可以說是中國古典文獻學的奠基者,《別錄》《七略》不僅奠定了中國古典文獻學的基礎,也確立了中國古典目錄學的民族特點。這可以說是江蘇學者對于中國文化傳承發(fā)展的一個偉大貢獻。

      漢末天下大亂,軍閥混戰(zhàn),最后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就文化而言,三國之間既有競爭,又有交往。江蘇當時主要處于孫吳境內,其整體人文積累和文化水準雖然不及中原,但是,丹陽韋昭和吳郡張勃的史學,廣陵張紘、閔鴻和吳郡陸機、陸云兄弟的文學,都出類拔萃,并且?guī)в型怀龅牡胤教厣?。特別值得一提的,張勃撰有《吳錄》,韋昭撰有《吳書》,集中關注吳地的歷史文化。東吳建國以及三國鼎立的歷史雖然短暫,卻喚醒了吳地的文化自覺。三國之時,關于吳地士族,便有了所謂“四姓”亦即“四大家族”之說。四大家族各有自具特色的家風?!妒勒f新語》記 載:“吳 四 姓 舊 目 云:‘張文、朱武、陸忠、顧厚?!彼^“舊目”,意味著這種家風也就是家族文化傳統(tǒng),已經得出了社會輿論的認可?!妒勒f新語》劉孝標注又引《吳錄·士林》曰:“吳郡有顧、陸、朱、張,為四姓,三國之間,四姓盛焉?!薄八男铡泵考纫演d諸《吳錄》,說明四姓的社會地位已經得以確立。

      263 年,魏 滅 蜀;265 年,晉代魏,280 年,晉滅吳,至此三國歸一??上鲿x統(tǒng)一有如曇花一現(xiàn),內部爭權奪利的“八王之亂”,與外部異族的猛烈攻擊,很快使建都洛陽的西晉政權土崩瓦解。中原衣冠士族紛紛南渡,王導輔佐晉元帝司馬睿以建康(南京)為首都建立了東晉政權。這標志著中國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南移,此前主要在北方發(fā)展的中華文化根脈,由此開始,轉移到南方大地上繼續(xù)生根成長。東晉之后,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相繼更迭。東吳、東晉、宋、 齊、梁、陳,這六個朝代皆以建康為首都,歷史上合稱為六朝。江蘇位于六朝政權領土的核心區(qū)域,在六朝文化更生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將這個時期的江蘇稱為中國文化的主要傳承中心和復興基地,是當之無愧的。

      在政治與文化方面,六朝是典型的貴族社會。這時期的貴族,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皇室貴族、自北方南下的士族(簡稱僑姓)、南方吳郡的士族(簡稱吳姓)。這些貴族以及以這些貴族為中心而形成的貴游文士集團,是這一時期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造的核心力量。六朝皇族之中,除了東晉司馬氏是南渡的北方人,其他五朝皇室都是江南人。其中,孫權是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qū))人,陳朝皇室陳氏是吳興長城(今浙江吳興)人,另外三朝君主都是在江蘇生長起來的:宋高祖劉裕的祖籍是彭城(今江蘇徐州),生長于晉陵郡丹徒縣京口里(今鎮(zhèn)江);齊、梁二朝皇室蕭氏都是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劉宋皇帝與宗室中,頗有能文之士,如宋孝武帝劉駿、臨川王劉義慶、南平王劉鑠等。齊、梁兩朝宗室對于文化學術的興趣和熱情尤其高漲,齊竟陵王蕭子良在西邸招集文學之士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云、任昉、陸倕等人,講論文義,時號“竟陵八友”。梁武帝及其三子昭明太子蕭統(tǒng)、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都好讀書、藏書、著書,在文化學術上有很高的天分,并且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以瑯琊王氏和陳郡謝氏為代表的僑姓士族,以及以朱、張、顧、陸為代表的吳姓士族,都為六朝文化史貢獻了許多精英人物。這些精英人物的成長,一方面有賴于其家族內部優(yōu)越的文化環(huán)境和父兄指導,另一方面則有賴于其世代相傳的知識和圖書資源。以陳郡謝氏為例,謝靈運自幼好學,參加以謝混為中心的謝氏家族內部的“烏衣之游”,與叔伯兄弟輩朝夕共游,在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中薰陶成長,又曾任劉宋王朝的秘書監(jiān),編撰當時宮廷藏書目錄,得以博覽群書,開闊眼界。再以吳郡陸氏為例,六朝人才輩出,南朝蕭齊年間的陸澄好學博覽,行坐手不釋卷,其家中有藏書萬余卷,故記誦甚博,著述良多??傊@些貴族家庭得天獨厚的條件,其子弟中往往穎脫出很多青年才俊,誕生了很多文學家、藝術家和學問家,是造就六朝文化輝煌的主要力量。六朝是一個泛文學時代,各體文字皆講究文學美感,詩賦二體尤其絢爛至極。魏晉之間,玄學獨盛,開拓了時人思維的深度與廣度。齊梁之間,“經史彌盛”(《隋書·經籍志》)??傊袊鴤鹘y(tǒng)學術文化在六朝時代都有了長足發(fā)展,《后漢書》《宋書》《南齊書》《金樓子》《文選》《文心雕龍》《世說新語》等文化名著應運而生。這些名著不僅烙上了時代的印記,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江南地域文化的特質。

      在圖書文獻整理傳承方面,六朝時代主要貫串著兩條線索。一條是文獻存毀和聚散的線索。一方面是各種天災和歷次戰(zhàn)亂,帶來大大小小的“書厄”,造成圖書的損毀散佚;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搜聚抄藏,朝廷和民間圖書數(shù)量持續(xù)增長。劉裕攻克長安,收聚后秦圖籍,共有五經子史四千卷。侯景之亂后,建康文德殿圖書仍有七萬余卷,可見其時江南圖書搜聚典藏之一斑。555 年,梁元帝蕭繹被圍困于江陵,他無法接受政治失敗、王朝覆亡的命運,走投無路,傷心至極,將數(shù)量達十四萬卷之多的皇室藏書付之一炬,造成了無可彌補的文獻浩劫。這些圖書是自六朝以來經過千辛萬苦積聚起來的,剛從建康運到江陵不久,竟毀于一旦,令人嘆息!另一條是文獻整理的線索。晉安帝元興二年(403),桓玄代晉自立,曾下令以紙張取代竹簡,作為書寫和書籍收藏的主要載體。這說明當時紙已廣泛流傳,為文獻生產及傳播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從五世紀開始,書籍史正式進入紙本時代。這是文獻傳承史上一個重要事件。另一方面,東晉李充編定《晉元帝四部書目》,他在西晉荀勗《中經新簿》提出的甲乙丙丁四部分類體系的基礎上,調整乙丙(子史)兩部的次序。在李充之后,南齊王儉《七志》和蕭梁阮孝緒《七錄》皆采用七分法,《七志》仍然基本延續(xù)《七略》和《漢書·藝文志》中的分類體系,但阮孝緒《七錄》分內外兩篇,其內篇五錄依次為經典、記傳、子兵、文集和技術,前四錄相當于經、史、子、集,與四部分法頗有相通之處。以經、史、子、集標目的四部分類體系,由唐初的《隋書·經籍志》確立,被唐宋諸家書目所繼承,并在清代中葉的《四庫全書總目》中得以完善,成為中國古典文獻學中最為正統(tǒng)的圖書分類體系,影響深遠,直至今日。需要強調指出的是,晉元帝是晉室南渡的第一個皇帝,李充是在東晉首都建康為晉元帝整理宮廷藏書時確立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序次的。這一分類體系植根于東晉初年的文獻傳承現(xiàn)狀,從新的圖書整理與知識管理角度出發(fā),為“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提供了堅實的學術支撐。這是江蘇這片土地對于中國文化傳承作出的又一貢獻。

      隋唐兩代,南京不再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隋滅陳之役中,江南文化圖籍也多有毀損,同時許多公私藏書被運往長安。初盛唐時代的江蘇,雖然處于政治和文化的邊緣,卻不改人杰地靈,涌現(xiàn)了許多杰出的詩人和學者,如揚州張若虛、江都李邕、江寧王昌齡等。安史之亂后,天下衣冠士族,“薦紳先生,多游寓于江南”(權德輿《王公神道碑銘》),促進了江南文化的發(fā)展。中唐以后,江蘇境內詩人明顯增多,無錫李紳,金壇戴叔倫,丹陽許渾,蘇州顧況、陸龜蒙,彭城劉商,山陽(淮安)趙嘏等便是其中的翹楚。晚唐時代,蘇州大藏書家徐修矩“守世書萬卷”,陸龜蒙與好友皮日休在蘇州唱和,曾經借用徐家藏書數(shù)千卷。在學術方面,彭城劉知幾著《史通》,創(chuàng)建了史學編纂與批評的理論體系。揚州人曹憲學問淵博,《博雅音》傳世至今。曹憲號稱“文選學”的開山祖師,其弟子李善完成了對《文選》這部經典著作的注釋,與《文選》這部文化經典同垂不朽。李善注引書之富博,可以印證當時當?shù)貢鱾?,揚州“文選樓”亦由此名揚天下。蘇州陸德明的《經典釋文》,則是群經總義類的經典著作。《文選注》和《經典釋文》有一共同點,即弘揚經典、會聚文獻、集其大成。

      介于唐宋之間的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中分裂割據的時代。建都南京的南唐李氏王朝,是當時南方“十國”之一,只傳三世三帝,享國三十九年,其疆域核心區(qū)域是江蘇,至其后期亦擁有江南之地。這樣一個短命王朝,卻因為有南唐二主、馮延巳、徐鉉、徐鍇等在文學、學術上熠熠閃耀的名字相伴隨,而在文化史上留下了不磨的痕跡。

      宋代以靖康之難為界,分為北宋和南宋。就北宋而言,蘇州范仲淹、晚年隱居鎮(zhèn)江的沈括、高郵秦觀、徐州陳師道、遷居楚州的張耒,或立功,或立德,或立言,而同臻不朽。南宋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南京一度作為行都,江蘇尤其蘇南毗鄰政治中心,環(huán)太湖流域是當時文士往來最活躍的區(qū)域之一。籍貫江西的南宋著名詞人姜夔曾在揚州、蘇州一帶活動,留下不少名篇。在宋代文學史上,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被合稱為“南宋四家”,其中,尤袤是無錫人,范成大是蘇州人,兩位都是環(huán)太湖流域的文學家。

      宋代江蘇官學教育發(fā)展迅猛,府、州、縣三級官學全面覆蓋,這些學校不僅是開展教育、培養(yǎng)人才和商量學術之所,往往也是藏書和刻書之地,因而也就成為知識匯聚和文獻傳承之區(qū)。從宋代開始,江蘇學子在科舉考試中的表現(xiàn)令人刮目相看,北宋大觀三年進士科考試,常州府被取中進士53人,占當年全國取中進士總數(shù)17.6%,受到宋徽宗降詔褒獎。江蘇地方文獻的編纂,從三國開始,在唐代延續(xù),至宋代異軍突起,取得了突破性的發(fā)展,唐代有許嵩《建康實錄》,宋代有龍袞《江南野史》、朱長文《〔元豐〕吳郡圖經續(xù)記》、范成大《吳郡志》、鮑廉《重修琴川志》,張敦頤《六朝事跡編類》、盧憲《〔嘉定〕鎮(zhèn)江志》、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史能之《〔咸淳〕毗陵志》等名著。這些地方文獻有的出于本地人之手,有的出自流寓或者任職江蘇的人士之手,于傳承江蘇歷史文化功績卓著。當文獻知識積累到一定數(shù)量,一般人較難記誦、掌握和使用時,類書就應運而生了。類書是中國古代整理文獻和管理知識時使用的一種有效著作方式。類書出現(xiàn)于六朝,唐代初年編有《藝文類聚》等,玄宗時編有《初學記》,宋代初年編有《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冊府元龜》等大型類書,于文獻整理與傳承,厥功甚偉。這些類書大多是官修,由一個編纂團隊完成。而北宋丹陽人吳淑以一人之力,編撰《事類賦注》,以駢賦方式編撰類書,以文學創(chuàng)作方式來進行文獻整理和知識管理,自出機杼,又使人賞心悅目。

      六朝時代,書籍的生產與傳播主要靠抄寫,那是文獻傳承的寫本時代。江蘇是六朝寫本生產傳播的中心。中晚唐以后,開始有了雕版印刷,文獻生產與傳播也逐漸進入刻本時代。江蘇人文底蘊本來豐厚,自六朝時代,公私藏書日益豐富,蘇南一帶尤其出類拔萃,為刻書業(yè)發(fā)展奠定了文化基礎。例如,南宋詩人尤袤就是著名藏書家,其藏書樓名為“萬卷樓”。他編有《遂初堂書目》,共著錄圖書3000 多種,分為44 類,經史要籍簡要著錄版本。這是現(xiàn)存最早的私人藏書目錄之一,也開創(chuàng)了書目著錄版本的先例。另一方面,唐宋時期經濟迅猛發(fā)展,為刻書奠定了經濟基礎,而江南發(fā)達的造紙業(yè),為刻書抄書提供了物質條件。從宋代開始,蘇州、南京、揚州很快成為全國性的印刷出版中心,這一盛況延續(xù)至今?!丁簿岸ā辰抵尽肪褪窃诮担ń衲暇┛痰模敃r建康府學中保存了很多書版?!秴强ぶ尽贰秴强D經續(xù)記》等都是在蘇州刊刻的,至于宋元之間在平江府(今蘇州)磧砂延圣寺雕印的《磧砂藏》,更是一部聞名中外的佛教經典總集,其延續(xù)時間長,規(guī)模大,足以體現(xiàn)宋代江蘇民間刻書的水平。

      明清以后江蘇文化的發(fā)展,在前代文化積淀和當?shù)亟洕e累雙重力量的助推之下,進入了加速前進的軌道。以科舉考試和書院教育為制度保障,以詩書傳家和家學家風為社會基礎,以文獻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造為核心目標,廣大文士積極投入抄書、校書、藏書、刻書、讀書、編書、著書、注書等活動,為全社會營造了濃厚的書文化氛圍。讀書是中心,抄書、校書、藏書、刻書等,既是讀書的準備,也是讀書的方式;而編書、著書、注書等既是讀書的延伸,更是對書的利用和再生產,也是書的傳播流通的另一種方式。

      清代藏書家張金吾在《愛日精廬藏書志序》中說:“人有愚智、賢不肖之異者,無他,學不學之所致也。然欲致力于學者,必先讀書。欲讀書者,必先藏書。藏書者,誦讀之資,而學問之本也。”人要成才,必須讀書。藏書、讀書、治學,構成文獻傳承的三部曲。范鳳書曾對歷代藏書家做過統(tǒng)計,自漢至清,凡4716 人,其中明清兩代即有2900 余人,占總數(shù)的60%有余;在地域分布上,江蘇為967人,占20.5%,其中蘇州268人,常熟1 46人,南京60 人。以清代常熟為例,其著名藏書樓就有趙琦美脈望館、毛晉汲古閣、錢謙益絳云樓、錢曾述古堂、張海鵬借月山房、張金吾愛日精廬、瞿氏鐵琴銅劍樓、翁氏彩衣堂等。藏書聚而還散,散而復聚,楚弓楚得,聚散無常而又有常。張海鵬就搜集了毛晉汲古閣散出的藏書,瞿氏也繼承了前代本地藏書家的收藏。明清兩朝數(shù)百年,常熟藏書家后先相繼,奕世傳承,形成了藏書史上獨具特色而又聲名顯赫的一派,被稱為“常熟派藏書家”。這無疑是常熟文化發(fā)達、文脈深厚的重要體現(xiàn)。

      有的藏書家就是著名學者,如錢謙益。絳云樓中大量的明代文獻收藏,是錢謙益編撰《列朝詩集小傳》不可或缺的文獻基礎。有的藏書家則熱衷于抄書、校書和刻書,如毛晉。他一生為書,以文獻流播和文脈傳承為志業(yè),汲古閣藏書刻書皆獨步一時,名揚大江南北,甚至遠播海外。吳偉業(yè)《汲古閣歌》中“雞林巨賈爭募印”,說的就是汲古閣所刻書在朝鮮半島受到追捧的情形。

      崇文重教,是江蘇人才輩出、學術文化日進的重要基礎。江蘇各地興辦了很多書院,或官辦,或民辦官助,為國育人才。揚州梅花書院,南京鐘山書院、尊經書院、惜陰書院,江陰南菁書院,常州龍城書院,蘇州紫陽書院,等等,都是十分著名的書院。這些書院一方面規(guī)模宏大,有良好的辦學空間,能給學生提供讀書學習的便利條件;另一方面經濟實力雄厚,能夠聘到學養(yǎng)深湛、著述豐富的學者出任山長,他們不以科舉文戰(zhàn)為目標,而能在讀書方向與治學方法上給學生以正確而切實的指導。沈德潛、錢大昕、盧文弨、姚鼐、劉熙載、石韞玉、繆荃孫等人,都曾經擔任過書院山長,倡導治學風氣,教育人才無算。

      人文薈萃、流派繁多,是明清江蘇文化發(fā)展的一個亮點。這些學派散布于蘇北、蘇中、蘇南各地,遍及各個學科領域,不僅顯示了江蘇各地的文化實力和影響力,也是長期歷史積淀的結果。近三百年學術史上,乾嘉學派影響最大,其中又分為皖派、吳派和揚州學派。一般認為,徽派最精,吳派最專,而揚州學派最為通達。吳派以蘇南松江學者為主,其代表人物有惠棟、江聲、余蕭客、洪亮吉、孫星衍、王鳴盛、錢大昕、王昶等,其遠源則可以上溯到清初顧炎武;揚州學派則以高郵王念孫、王引之,江都汪中、焦循,儀征阮元、劉文淇,寶應劉寶楠,甘泉江藩等人為代表。他們致力于經史考據之學,崇尚實事求是之學,校書、編書、著書,影響廣及全國,遠至當代。泰州學派在學術思想史上影響也很大。文學史上,以詩詞而論,明代有“吳中四才子”,清代有袁枚的性靈詩派和沈德潛的格調詩派,有陽羨詞派和常州詞派;以散文而論,明代有常州唐順之、昆山歸有光等人倡導的唐宋派,清代有陽湖文派;以戲曲而論,有發(fā)源于昆山的昆曲,有以沈璟為代表的講究格律和本色的吳江派。至于美術史上,明代有以蘇州為中心的吳門派、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派,還有以太倉為中心的婁東派、以常熟為中心的虞山派、以常州為中心的常州派,以揚州為中心的揚州畫派(“揚州八怪”)、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畫派(“金陵八家”)。乾嘉以來,江蘇治金石之學的學者層出不窮,儀征阮元提出“北碑南帖”的“南北書派論”,遂孕育了近代金石書派,影響直到二十世紀??傊?,江蘇在文化各領域形成的流派名目繁多,不勝枚舉。每一個流派后面,都蘊藏著特殊的文化影響和創(chuàng)新,都有大量的杰出人物、精品佳作和文獻著作的支撐。

      地域化和家族化,也是明清江蘇文化發(fā)展的一個亮點。上述各種流派,多以地域名,即是江蘇文化地域化的最好證明。六朝時代,以朱張顧陸為代表的吳郡四姓貴族,其人才已經呈現(xiàn)家族化的特征。家族化的特征,在“獻(人)”方面的體現(xiàn),是明清江蘇涌現(xiàn)的眾多文化家族,如寶應劉氏、朱氏,高郵王氏,儀征劉氏、阮氏,江寧鄧氏,金壇于氏,江陰繆氏,武進莊氏、劉氏、錢氏、袁氏,陽湖董氏、呂氏、惲氏、湯氏、張氏、左氏、趙氏,無錫華氏、秦氏,金匱楊氏,宜興儲氏、任氏,常熟翁氏、楊氏,吳縣潘氏、吳氏,長洲文氏、顧氏、彭氏、王氏,吳江沈氏,昆山徐氏,如皋冒氏,太倉王氏、吳氏,等等。在“文(書)”的方面來說,就是各種家集、家學和學術著作的出現(xiàn)。徐雁平《清代家集敘錄》收錄家集共1244 種,其中江蘇就占有405 種(可查閱的有349種),名列第一。在經學方面,清代江蘇學者尤其成就卓著,家學淵源深厚,名家名著層出不窮。例如,元和惠棟及其曾祖惠有聲、祖父惠周惕、父親惠士奇,都研治經學,四世傳經,家學傳統(tǒng)深厚。儀征劉師培也出身于一個“四世傳經”的經學世家。翁氏耕讀傳家,世澤綿延,最為重視藏書和讀書。翁同龢曾撰對聯(lián)云:“綿世澤莫如為善,振家聲還靠讀書?!边@副對聯(lián)其實是對翁氏家訓、家風的精練概括。

      書是文脈的骨干。盛世修典,就是通過編纂整理出版大型文獻叢刊,以傳承文脈。每個時代都抓住國力強盛之時,修纂大典,守先待后。乾隆中期,清朝臻于鼎盛,遂開四庫館,征求天下遺書。江蘇揚州馬裕(馬曰琯)一家獨自進書71 6 種,名列第一?!端膸烊珪匪罁臅局?,兩江兩淮公私進書,占三分之一強,最稱大宗。江蘇的文獻家底,由此可見一斑?!端膸烊珪沸蕹珊螅烧酒叻?,分貯七閣。北方四閣,南方三閣。南方三閣亦稱江浙三閣,集中在江南,即揚州大觀堂文匯閣、鎮(zhèn)江金山寺文宗閣和杭州西湖行宮文瀾閣,可見清廷對江南文士的偏愛。江蘇一省獨占二閣,尤為難得??上膮R、文宗二閣所貯存的這部超大型文獻叢書,皆在太平天國戰(zhàn)火中焚毀。

      叢書是中國古代文獻的重要類型,是對群書作有體系、有意義的整合,規(guī)模可大可小,專題靈活多變。其中以地域為綱者,就是地域叢書,也稱地方文獻叢書?;蛞砸皇榉秶蛞愿菘h為范圍,或以某一名勝古跡為題。這類地域叢書的編纂,首先需要以省府州縣方志中的藝文志或經籍志為基礎,摸清地方文獻的家底。江蘇人文薈萃,文獻資源極其豐富,歷來重視對地方文獻的整理,清點自己的文獻家底,積蓄自身的文化資源。這不僅包括域內各府州縣方志的修撰,也包括對各府州縣人士文獻著述情況的調查整理和編印出版。江蘇獨立建省,始于康熙六年(1667),此前與安徽合為江南省?!丁睬 辰贤ㄖ尽分杏小端囄闹尽肺寰?,收書數(shù)千種,雖然涵蓋蘇皖兩省,但乾隆以后的著述有待增補。清末至民國先后三次修撰《江蘇通志稿》,但由于工作量浩大,數(shù)據搜集統(tǒng)計費時,其中的《藝文志》或未完稿,或較為粗略。直到1991年,南京師范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組織編撰《江蘇藝文志》,才對江蘇古今著作文獻家底作了全面清理,編制目錄,卷帙宏大。最近,此書又增補修訂,在原有基礎上考辨存佚,編成《江蘇現(xiàn)存著述總目》,為《江蘇文庫》編纂奠定了基礎。

      《江蘇文庫》是涵蓋江蘇省域的地域文化叢書,其下又分書目、文獻、精華、史料、方志、研究六編,可謂包容全面,規(guī)模宏大,前無古人,后待來者。這是第一次對江蘇各類文獻資源進行全面、綜合的整理研究,是傳承江蘇文脈的根本之舉。唐宋以來,以省內各地市縣為中心的郡邑文學總集、地方文獻總集,林林總總,卷帙多寡不等,但涵蓋全省的文獻全書則尚付闕如。新時期以來,“江蘇地方文獻叢書”“江蘇人物傳記叢刊”等陸續(xù)出版,近年來,省內各地地方文獻總集,如《金陵全書》《揚州文庫》《無錫文庫》《泰州文獻》等也相繼問世,顯現(xiàn)了越來越突出的文獻傳承和文化自覺意識?!督K文庫》后來居上,囊括全省,總覽全局,集其大成,以文獻的形式詮釋江蘇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江蘇文庫·文獻編》是《江蘇文庫》中體量最大的一部分?!段墨I編》收錄歷代江蘇籍學人的代表性著作5000余種左右,集中呈現(xiàn)自歷史開端至1911年出版的江蘇文化文本,呈現(xiàn)“文化江蘇”的整體景觀,勾勒一以貫之的江蘇文脈。這5000 多種書目是從近十萬種江蘇現(xiàn)存書目中擇要選優(yōu)的結果,兼顧學術性和文獻性,涵蓋各時段及各學科門類。

      分條析理,截偽續(xù)真,守先傳后,守正出新,以翔實深厚的文獻整理,奠定學術創(chuàng)造和文化復興的堅實基礎。這是《江蘇文庫·文獻編》的目標和使命。

      最后,簡要說明一下《江蘇文庫·文獻編》的編纂原則及其提要撰寫凡例。

      第一,《江蘇文庫·文獻編》的編纂原則。

      《江蘇文庫·文獻編》收錄江蘇籍學人的經、史、子、集各部類著作,但江蘇籍學人所編有關江蘇方志、地方史料之類的文獻著作,因另有《江蘇文庫·方志編》《史料編》,故本書不重復收錄。

      《江蘇文庫·文獻編》所指的江蘇之地域范圍,以現(xiàn)行江蘇省行政區(qū)域為準。歷史上曾屬于江蘇而今已分立或劃歸其他省市(如錢大昕、王鳴盛等人的里籍嘉定,今屬上海),一般不予收錄。原籍不在江蘇、而長期在江蘇生活的學人,則酌情收錄。

      歷代匯集成編的江蘇地方性叢書,包括今人編撰的地方叢書,如《金陵全書》《揚州文庫》《泰州文獻》《無錫文庫》等,視具體情況,收入其中單種著作,并重新分類編排,不整套叢書收錄。其他叢書亦準此處理。

      《江蘇文庫·文獻編》只收錄文字作品。歷代江蘇籍學人的書畫散頁或書畫作品集、碑刻拓片,一般不收。但書畫題跋文字集、金石文字匯編及其考釋等著作,則擇要收錄。

      現(xiàn)存歷代江蘇籍學人著作浩如煙海,《江蘇文庫·文獻編》以學術價值與文獻價值(如稀見本、稿鈔本、孤本)為標準,擇要選優(yōu)。在確定入選各書的底本之前,對各本認真比較鑒別,擇善而從。

      《文獻編》采用傳統(tǒng)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編排。經、史、子、集各 部之下,根據《中國古籍總目》的分類體系,進行二級分類。近代以來逸出傳統(tǒng) 四部分類體系的著作,如新學、諸教著作,亦酌情收錄,以求全面體現(xiàn)江蘇歷代 文化發(fā)展的全貌。同一部類各書之間,以著者時代先后為序。不能確定其成書時 間者,大致根據作者的生活年代排列。

      第二,《江蘇文庫·文獻編》提要撰寫凡例。

      《文獻編》為所收各書撰寫一篇提要,介紹其作者、版本、學術源流及其文獻文化價值,列于各書卷首。各書提要撰寫完成之后,匯集為《江蘇文庫·文獻編·總目提要》,單獨成冊。《江蘇文庫·文獻編·總目提要》后附列所收錄各書的作者人名索引與書名索引,以方便查核使用。

      每篇提要包括目錄項和提要項兩大部分。目錄項依次著錄書名、卷數(shù)、著作人(朝代與人名)及著作方式等。書名一般以首卷卷端題名為主要依據,卷端題名與正文其他處有出入,酌加說明。也可以依據通用的書名。卷數(shù)以目錄所標者為主要依據,如目錄與正文卷數(shù)不合,則按《文庫》所收版本實際卷數(shù)著錄,并作說明。原書未標卷數(shù)(或篇、章)者,一般視為一卷或不分卷。著作人朝代加方括號,如[清]趙翼。西漢、東漢統(tǒng)一標為[漢],北宋、南宋統(tǒng)一標為[宋],不再區(qū)分。著作人用其通用姓名,如有異名或以字行者,在小傳中加以說明?;实壑浧湫彰?,如梁元帝蕭繹,著錄為“蕭繹”。其皇帝身份及廟號等,可在提要小傳中

      介紹。僧人著錄其法名,法名前不再加“釋”“僧”字樣。再次提到著作人時,可只稱名,以求簡省,如王錫闡省稱“錫闡”,或稱某氏(尤其遇單名者),如蘇頌省稱“蘇氏”。

      若著作出自多人,則介紹其主要著作人。著作人有爭議而無從考實者,遵從 舊題。同一著作人有多種著作收入本書者,各篇提要皆對著作人作簡要介紹,不避重出。收入《江蘇文庫·文獻編·總目提要》時,再根據情況,詳情略后,并標注參見(“參見《江蘇文庫·文獻編》某書”)。

      著作方式包括纂、修、撰或著、編、輯等,主要根據原書目錄頁所題,同時參考序跋及其他相關文獻而定。

      提要項一般分為三段。

      第一段為著作人簡介,依次介紹著作人姓名(生卒年)、字號、籍貫、功名、仕履、著述情況、傳記文獻出處。正史有傳者可略之,反之可略加詳。籍貫標注以今日江蘇行政區(qū)劃為準。本書只收江蘇籍著作人,故籍貫中的“江蘇省”一概省略。縷述著作人的多種著述時,盡量按四部序次排列。擇要列舉著作人之傳記文獻出處,以正史本傳、碑志行狀、方志傳記為序。

      第二段為著作內容介紹,主要敘述各書之卷次結構、各卷內容、體例特點以 及序跋刊校情況等。以客觀描述為主,兼及學術評價。

      第三段為版本流傳情況介紹,擇要介紹主要版本,版本信息包括朝代及年號、版本類型(刻本、活字本、石印本、鉛印本、油印本、影印本,或稿本、抄本、影抄本等)或收藏單位。最后交代《江蘇文庫·文獻編》影印所依據的版本。

      猜你喜歡
      文庫江蘇文獻
      數(shù)讀江蘇
      華人時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16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讀·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專家文庫
      數(shù)獨江蘇
      華人時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2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啟蒙文庫
      幽默大師(2020年10期)2020-11-10 09:07:22
      數(shù)讀江蘇
      華人時刊(2020年23期)2020-04-13 06:03:48
      關于推薦《當代詩壇百家文庫》入選詩家的啟事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11-14 23:33:56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東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江蘇
      華人時刊(2019年21期)2019-05-21 03:30:34
      專家文庫
      新绛县| 莆田市| 保亭| 普洱| 和林格尔县| 柳州市| 普格县| 潞西市| 壶关县| 东台市| 冷水江市| 沐川县| 遵义县| 乌兰县| 莫力| 宝山区| 衡阳县| 武清区| 兖州市| 荆州市| 夏邑县| 治县。| 临湘市| 本溪| 昆山市| 循化| 绥宁县| 杭锦后旗| 琼中| 青阳县| 开鲁县| 和田市| 文昌市| 肥城市| 普安县| 石台县| 柳江县| 喀喇| 灵石县| 禹城市| 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