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燕興 駱翠華 任結君
廣州市花都區(qū)人民醫(yī)院普通外科,廣東廣州 510800
非計劃性拔管是指患者自行拔管,或在護理及搬運過程中出現(xiàn)的非患者因素的意外拔管[1]。腹部手術住院患者術后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率約為25%[2],當留置胃管發(fā)生滑脫、移位后,不僅會增加患者誤吸、嗆咳的發(fā)生率,此外由于留置胃管期間禁食、水,導致患者產生口干、咽喉疼痛等不適,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不敢下床活動,影響腹部手術術后恢復[3]。當臨床手術后胃管不通暢或發(fā)生滑脫時,胃液潴留導致胃擴張,會引起周圍肺組織壓迫,由于胃液重力的牽拉作用,還會引起食管癌手術術后吻合口瘺。文獻報道稱[4],胃管滑脫的發(fā)生率高于氣管插管、靜脈置管、導尿管及引流管,發(fā)生滑脫的原因多為患者及家屬對胃管置管的相關知識認識不足,術前宣講不充分及胃管固定方法不恰當造成的,其中胃管固定方法不當造成胃管滑脫的發(fā)生率約為15.6%[5]。因此選擇恰當?shù)奈腹芄潭ǚ椒ǎ龊昧糁梦腹芊怯媱澬园纬淖o理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對比觀察三種臨床上常用的胃管固定方法,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行腹部手術且術后留置胃管的患者共180例,納入標準:(1)患者接受腹部手術前常規(guī)留置胃管。(2)年齡18~65歲。(3)術后胃管留置時間≥2d。排除標準:(1)患者精神、意識方面存在障礙者。(2)有胃管置管禁忌證者。(3)術后2d內由于惡心、嘔吐、不適等原因,患者強烈要求拔除胃管者。(4)不愿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者。(5)試驗進行期間退出研究的失訪者。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將所有滿足標準的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B、C三組。A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齡23~58歲,平均(42.4±9.8)歲,平均胃管留置時間(6.73±2.31)d。B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齡21~60歲,平均(43.2±8.9)歲,平均胃管留置時間(6.42±2.26)d。C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齡22~61歲,平均(42.1±9.0)歲,平均胃管留置時間(6.75±2.35)d。三組患者基線資料如性別比、年齡、胃管留置時間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三組患者均接受留置胃管相關護理措施包括清潔鼻腔、擦拭皮膚、健康宣講等措施。三組患者胃管材料及留置方法均保持一致,在留置胃管后標記刻度,使用醫(yī)用酒精對鼻翼皮膚進行清潔消毒,酒精揮發(fā)后使用鼻貼將胃管固定好,固定前需保持外露胃管至鼻孔10cm內清潔干燥。充分說明胃管留置過程中注意事項、操作過程中的配合方法,充分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A組患者接受人型胃管固定方法,將鼻貼剪裁成2.5cm×5cm長方形,在長方形鼻貼下有兩條5.5cm×1cm垂直于長方形的膠布,將長條膠布反方向纏繞于胃管的鼻孔處。B組患者接受雙T型胃管固定方法,雙T型鼻貼是上方5cm×2.5cm的長方形膠布,中間為2cm×1cm的長膠布,下方連接2cm×2.5cm的長方形膠布,最下方是0.5cm×1.0cm的膠布,將5cm×2.5cm鼻貼固定于鼻翼處,2cm×2.5cm鼻貼將胃管固定,將中間部分完全固定于胃管上。C組患者接受改良型雙T型胃管固定法,具體方法為:鼻貼分為左右兩種軸對稱圖形,臨床上依據(jù)胃管置管選擇鼻孔左右而對應選擇左右鼻貼,改良型雙T型鼻貼形狀類型字母“F”,最上方為5cm×2.5cm長方形鼻貼,下方垂直連接豎條型3cm×0.5cm鼻貼,在豎條型鼻貼中間部位為1.5cm×1.5cm正方形鼻貼,使用方法為將長方形鼻貼固定于鼻翼處,正方形鼻貼環(huán)繞胃管,粘貼方法同雙T型胃管固定方法。
比較三組患者胃管非計劃性拔管滑脫率、移位率、胃管有效固定時間。胃管滑脫評定[5]:胃管滑脫距離至固定時鼻孔處刻度>5cm。滑脫率=滑脫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胃管移位評定標準為:胃管移位距離至固定時鼻孔處刻度≤5cm,但超過2cm。移位率=移位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本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23.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滿足正態(tài)分布的獨立資料采用student-t檢驗,三組間的比較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患者胃管滑脫率及移位率分別為35.00%,38.33%。B組患者胃管滑脫率及移位率分別為28.33%,26.67%。C組患者胃管滑脫率及移位率分別為8.33%,6.67%。三組患者胃管滑脫率、移位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A組與B組胃管滑脫率比較,χ2=0.616,P>0.05。A組與B組胃管移位率比較,χ2=1.861,P>0.05。A組與B組有效固定時間比較,t=0.497,P>0.05。B組與C組胃管滑脫率比較,χ2=8.015,P<0.05。B組與C組胃管移位率比較,χ2=8.640,P<0.05。B組與C組有效固定時間比較,t=6.596,P<0.05。說明C組胃管滑脫率、胃管移位率及有效固定時間均顯著小于B組。A組與C組胃管滑脫率比較,χ2=12.570,P<0.05。A組與C組胃管移位率比較,χ2=17.252,P<0.05。A組與C組有效固定時間比較,t=7.628,P<0.05。說明C組胃管滑脫率、胃管移位率及有效固定時間均顯著小于A組。見表1。
表1 兩組胃管滑脫率、移位率及有效固定時間比較
A組出現(xiàn)吻合口瘺3例,誤吸2例,嗆咳3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3.33%。B組出現(xiàn)吻合口瘺2例,誤吸4例,嗆咳3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5.00%。C組發(fā)生誤吸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7%。C組患者胃管滑脫、移位后引起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A 組、C 組(χ2=137.433,P< 0.05)。
胃管置管作為營養(yǎng)支持與胃腸減壓的重要手段之一,臨床運用廣泛。對于接受腹部手術的患者,經鼻胃管置管還可以通過抽吸胃液達到降低胃腸內壓力,能有效緩解腹脹,臨床上常用來治療急性胰腺炎、機械性腸梗阻[6]。而臨床護理過程中常出現(xiàn)胃管非計劃性拔管,原因為:(1)置管后患者不適。因為鼻腔黏膜下存在豐富敏感的三叉神經眼神經支,機械刺激可造成流淚、惡心、嗆咳、鼻癢等不適[7-8],所以患者不敢大幅運動,心理負擔加重。(2)固定胃管的鼻貼粘性差。臨床常用紙質膠布、橡膠膠布,但面部、鼻翼處油脂分泌多,膠布粘性會隨著患者運動、汗液分泌等原因下降,造成胃管滑脫或移位[9-10]。(3)置管方法不當。常規(guī)胃管置管固定方法是將胃管使用膠布直接粘貼于鼻翼處,寬度較小,約為1.0cm,造成胃管接觸面積過小,從而達不到有效固定[11]。
本研究分別對比觀察了三種胃管固定方法在腹部手術后的應用,結果發(fā)現(xiàn),C組患者接受改良型雙T型胃管固定方法的胃管滑脫率、移位率較傳統(tǒng)人字形胃管固定法、雙T型胃管固定法低,且有效固定時間更長,P<0.05。人字形胃管固定法中使用的兩條膠布易在鼻翼處形成褶皺,會降低患者的舒適度,并且由于人字形兩條膠布呈反方向纏繞,胃管會隨著患者體位變動而運動,容易由于重力及慣性牽拉鼻翼兩側的膠布,導致鼻翼兩側的膠布卷邊、脫落、粘性降低[12-13]。B組患者接受雙T型胃管固定法與人字形胃管固定法相比,雙T型鼻貼是上方5cm×2.5cm的長方形膠布可分散大部分胃管由于慣性、重力產生的作用力,因此鼻翼兩側的膠布不會輕易卷邊、脫落。此外,雙T型鼻貼中的小T即2cm×2.5cm的長方形膠布與最下方的0.5cm×1.0cm的膠布可減少膠布與鼻腔黏膜的牽拉,可增加舒適感[13]。雙T型胃管固定方法與改良型雙T型胃管固定方法優(yōu)點在于當患者體位發(fā)生變化時,胃管隨著重力作用與自身慣性發(fā)生移動的作用力分散到兩條大橫條上,因此鼻翼邊緣膠布不易卷邊、脫落。改良型雙T型胃管固定法采取單側固定的方式,橫條在覆蓋整個鼻翼情況下,豎條沿著鼻唇溝走形,小T包裹胃管固定效果好,患者說話、吞咽等動作對豎條膠布的作用力較小,舒適性更高,固定效果更好[14-15]。
由于鼻翼處油脂分泌過多,加之術后患者胃管置管時間過長,固定的胃管容易脫落,不僅給護理工作帶來了困難,給患者帶來了醫(yī)療風險,還會降低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在臨床實踐中應積極探索一種有效固定方法,本研究結果顯示改良式雙T型胃管固定法在腹部手術患者胃管插管中使用效果更好,胃管滑脫率、移位率較傳統(tǒng)固定法低,且有效固定時間長,操作簡單易行,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