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港 劉來兵
近期,筆者讀到南京曉莊學院劉大偉副教授的《承繼與嬗變:陶行知研究的學術譜系》,這是第一本以學術譜系為視角對陶行知研究加以全面審視的新作。該書以學術史為框架、以學術譜系為脈絡、以學人為主體,系統(tǒng)集中地梳理了百年來陶行知研究領域的成果,既肯定和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學案體”和西方知識社會學、科學社會學的共同優(yōu)點,融中西研究之長處,補中西研究之短處;同時又借助了口述史料,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前人研究陶行知之時的初心、方法與貢獻,將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讀者有豐富的歷史重現(xiàn)感和體驗感,具有較強的學術價值。
凸顯研究意識,彰顯人文素養(yǎng)
學術研究最終都要聚焦于人,以人的提升為價值導向,提高人的歷史意識、問題意識、人文意識,而該書正好契合這一點。
第一,凸顯了學術研究的歷史意識。所謂歷史意識,是人類對自然、社會、人類自己在時間長河中發(fā)現(xiàn)變化現(xiàn)象規(guī)律與本質的認識能力,正是這種能力,人類才能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由愚昧向文明進步。著者在該書中,始終強調唯物史觀,將人置于歷史洪流的中心,將陶研領域的學者與歷史背景相結合,實現(xiàn)陶行知研究的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讓讀者在讀文過程中不自覺地走進歷史的洪流中,去感知歷史過往、總結規(guī)律與發(fā)現(xiàn)本質。
第二,凸顯了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對于學術研究者來說,永遠保持對問題的敏感性,透過問題看到本質并能與當處的時代結合起來,問題研究反映時代精神。著者在書中明確提出了譜系學人和散戶學人,并揭示了兩者的區(qū)別以及對陶行知研究的影響;同時指出“親緣”陶研學人群體的思想傳承歷程、華東學人共同體的思想流變歷程、華中學派的學術傳承歷程以及海外陶研群體的特點,讓人不禁思考這不同陶研群體內部是何以傳承與發(fā)展的、不同陶研群體之間又是如何影響的,提高了讀者對于陶研的整體性把握和辯證性思考。
第三,凸顯了學術研究的人文意識?!皬膬r值論的觀點來看,人性化問題一直是人類的中心問題,現(xiàn)在它更是具有難逃使人關注的性質”,正如弗萊雷在《被壓迫者教育學》中所言,“人都有努力成為更完美的人的使命”。人文社科研究也當以“人性化”為價值取向,去促使讀者有想去成為更完美的人的動力,更要促使讀者自覺地朝著完美發(fā)展的道路而努力。著者在書中詳細地介紹了眾多陶研學者深入陶研領域的初心,尤其講述了華中學派完全是被陶行知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更多地強調為研究而研究,達到了陶行知所謂的“不要金銀只要心”的境界。這種大無畏的獻身和鉆研精神,也無不感染著讀者,促使人成為更完美的人,營造一個清明的學術生態(tài)。
細數(shù)陶研風華,鳴奏譜系樂章
自1919年以來,國內外有關陶行知研究的文章近7500篇,著作400余種,可見其成果迭出,影響深遠。對于后來者來說,將要面對繁雜的、無章的學術史綜述,讓后來者感到無所適從,制約了陶行知研究的發(fā)展和深化。著者在書中講述了目前陶行知研究的幾大問題:一是研究內容的重復化,二是研究成果的碎片化,三是研究隊伍的分散化。而該書的出版,則達到了“示未來以軌則”的目的。
著者創(chuàng)造性地將“陶研人”分為譜系陶研學人和散戶陶研學人,詳細介紹了譜系陶研學人并且集中系統(tǒng)梳理了譜系陶研學人的陶研成果。從歷史淵源、地域分布等角度將譜系陶研學人分為了“親緣”陶研學人群體、華東陶研學人共同體、陶研華中學派和海外陶研學人,既詳細介紹了每一個陶研群體內的主體——陶研學者與陶行知研究的歷史淵源、研究視野、研究方法、研究貢獻等,也總結了每一個陶研群體的思想傳承過程、思想流變過程、學術承繼過程、學術研究特點等。讓后來學者能從歷史發(fā)展的大格局下整體性地把握陶研領域的研究成果,完備詳細地了解陶研學術譜系的現(xiàn)狀,進而推陳出新,再創(chuàng)陶研佳績。
著者不僅梳理了“親緣”陶研學人群體中的每一個人的陶研初心、方法與貢獻,既強調了他們的相對獨立性,又暗含了他們之間的微妙聯(lián)系,讓讀者能整體性地把握這一學人群體對陶研的貢獻;還總結了華東學人共同體的研究明顯呈現(xiàn)出注重綜述性的研究,強調實踐性操作的傾向,注重解決現(xiàn)實問題。同時指出了作為師承性學派的華中陶研學派所體現(xiàn)的學術研究的邏輯性,強調陶研的層層推進,以前人成果為基礎不斷覆蓋研究的每一個角落。最后也強調了海外陶研學人因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研究的出發(fā)點和結論都不盡相同。
以上都表明了“站在巨人肩膀上”進行科學研究的必要性,這也體現(xiàn)了該著作其獨特的歷史意義和價值,以陶研學術譜系為脈絡,讓后來者不僅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還能實現(xiàn)平穩(wěn)“升機”,以達到陶研新的突破。
兼以口述研究,豐富歷史過程
著者在書中有著大量的口述史料,尤其是劉季平、章開沅、姚渝生等人的歷史回憶,讓我們能在紛繁復雜且毫無生機的文字史料之外,感受到鮮活的歷史情境,既豐富了歷史過程,也充滿著故事趣味性和可讀性。
劉季平曾給陶行知扣上了“改良主義”的帽子,正如劉季平先生回憶:“陶先生從不干預大家的政治思想,相反,對師生中好些不滿或反對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言行表現(xiàn),還采取放任態(tài)度,甚至做出幽默解釋。因此,我們一面認為他是改良主義者,一面又認為他是自由主義者。這樣,市委就指示我們,現(xiàn)在不要反對陶的改良主義,要利用曉莊的自由環(huán)境,打擊反動勢力,發(fā)展革命力量。”讓讀者仿佛一下就回到了那段激情歲月,在那個內憂外患的國難時期,了解陶行知是如何民主地對待曉莊的師生,也讓我們能初探劉季平批判陶行知是“改良主義”的些許原因。
許多人或許不知華中陶研學派的中流人物周洪宇與陶行知研究結緣之由,章開沅先生回憶:“張健來華中師范大學談陶行知教育思想時,指出陶行知在海外走紅,卻在國內學術界命運多舛。點名要求周洪宇去陶行知的母校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并已經聯(lián)系好相關事宜。說實話,在當時我都不敢有這個留學奢望。他建議我先招周洪宇讀博士。”正是章開沅先生的這段口述歷史,方能讓我們明白周洪宇奔赴哥倫比亞大學留學以及日后深入陶行知研究的前因后果。
而更有趣的是姚渝生先生回憶:“我在明尼蘇達大學東亞圖書館偶然發(fā)現(xiàn)了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的一生》等書籍,后又發(fā)現(xiàn)了湘版的《陶行知全集》。通過精讀,我發(fā)現(xiàn)陶行知這個人特別有意思,他是留學生,他提倡教育救國,這些我都比較感興趣。特別是曉莊的鋤頭舞,我覺得特清新特有意思,我后來就決定以這個題目來研究研究。”這段口述歷史,既揭示了姚渝生結識陶行知的偶然性,也暗含一種必然性,就是陶研華中學派對陶研領域的貢獻,即湘版《陶行知全集》之力量。
回眸之際,陶行知研究已度過漫漫百年。正逢陶行知學興盛之際,著者系統(tǒng)全面地總結了百年來陶行知研究的成果,實然令我們耳目之一新。一個全新的視野,一次口述研究的初露鋒芒,無不激勵與啟發(fā)著我們。著者此番開拓與啟下,也將助推陶研踏入又一新的高峰。
(作者簡介:陳港,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教育史;劉來兵,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育史、教育政策研究)
責任編輯/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