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濤
成化時期是明代社會轉(zhuǎn)折的重要節(jié)點,《明史》云:“仁、宣之際,國勢初張,綱紀修立,淳樸未漓。至成化以來,號為太平無事,而晏安則易耽怠玩,富盛則漸啟驕奢?!睂W界對明代由“淳樸未漓”到“漸啟驕奢”始于成化的看法稍有不同,有人認為,“正統(tǒng)到正德年間,是明代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一個轉(zhuǎn)折時期”。也有人認為,成化、弘治是明代社會變遷的分水嶺。就明代僭奢研究來看,學者主要根據(jù)方志、筆記、文集等資料,側(cè)重于從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討論明清長時段的變遷,甚少對特定時期進行系統(tǒng)研究。也有學者注意到條例中的奢靡現(xiàn)象,但對禁僭奢例的變化未予關注。僭奢包括僭分與奢靡,唐宋間已有立法。成化“驕奢”現(xiàn)象嚴重,由大臣進呈皇帝的有關禁僭奢題本、奏本形成的“例”不斷增多,且具變通性。成化時期例的頻繁出現(xiàn),固然與皇帝即位的鼎故革新有關,但也說明社會變化而導致例的變通。本文通過成化禁僭奢例研究,揭示了法律因應社會風氣變化而變化的軌跡。
明代對僭奢的關注,始于朱元璋。他在洪武三年說:“近世風俗相承,流于僭侈。閭里之民服食居處與公卿無異,而奴仆賤隸往往肆侈于鄉(xiāng)曲,貴賤無等,僭禮敗度,此元之失政也?!贝嗽拸娬{(diào)不同等級之間在“服食居處”等日常生活中的攀比,尤其是“僭禮”會導致社會失序,進而引起政局不穩(wěn)。他在明初頒布的律令中屢屢出現(xiàn)禁僭條,洪武三年《大明令》、洪武十九年《大誥續(xù)編》等均有相關僭禮的明確規(guī)定。次年頒布《禮儀定式》又有詳細規(guī)定。洪武三十年《大明律》專列“服舍違式”規(guī)定“凡官民房舍、車服、器用之類,各有等第”。對諸如“庶民僭品官,卑官僭尊官之類”的違式者,“有官者杖一百,罷職不敘,無官者笞五十,罪坐家長,工匠并笞五十”。此外還有違禁,“龍鳳文,御用之物,非官民所宜有而僭用之,故曰違禁”。違禁者“官民各杖一百,徒三年,工匠杖一百,連當房家小起發(fā)赴京籍充局匠,違禁之物并入官”。
盡管明初律令對僭用服舍課以杖刑,但朱元璋又常對僭越者法外用刑。洪武八年廖永忠以僭用龍鳳處死,胡惟庸、藍玉等人也因服飾僭越獲刑,“胡惟庸等擅作威福,謀為不軌,僭用黃羅帳幔,飾以金龍鳳文,邇者逆賊藍玉越禮犯分,床帳護膝皆飾金龍,又鑄金爵以為飲器,家奴至于數(shù)百,馬坊廊房悉用九五間數(shù),而蘇州府民顧常亦用金造酒器,飾以珠玉寶石,僭亂如此”。此舉為服舍違式開了殺戒,這一條例在洪武三十年《御制大明律序》中被革除,“法司問刑只依《律》與《大誥》議罪。遞年榜文禁例,盡行革去”;笞杖等刑罰“悉照今定贖罪條例科斷”。據(jù)是年六月《官吏贖罪事例》記載:“命部院議,凡內(nèi)外官吏犯笞杖者,記過”。
永樂帝即位,又對洪武條例進行重申,“以洪武中所定一切制度,圖示中外,俾人知遵守”。永樂二年,他以洪武年間廖永忠、胡惟庸、藍玉“器皿服飾僭分”被滅族亡家為依據(jù),處死在靖難之役中的對手陳質(zhì),理由是“僭用親王法物,置造龍鳳袍服”。但此例也順帶涉及“官員人等猶有越禮僭分者”。永樂令禮部再次畫圖出榜,申明太祖冠服制,“有仍前犯者,治罪如律”。此雖然強調(diào)依律治罪,但永樂七年又宣布處死人匠,“服飾器用已有定制。如今又有不依著行的,恁說與禮部,著他將那榜上式樣畫出來,但是人匠每給與他一個樣子,著他看做。敢有違了式做的,拿來凌遲了?!贝死且颉氨葋沓济駭?shù)有以越禮僭分罹刑憲者”,遂出榜使“諸色工匠俾知遵守”。永樂帝也頒布了贖罪條例,令雜犯死罪以下輸米贖罪。十七年又“令現(xiàn)發(fā)做工笞杖徒流罪囚,有愿并工運磚者,每人日運四個,各照所犯計算”。納米、運磚從此被廣泛用以贖笞杖等罪,并適用于服舍違式。因永樂十九年,令“法司所問囚人,今后一依《大明律》擬罪,不許深文,妄引榜文條例”。故洪、永間“服舍違式”律相對固定,但與之相匹配的刑罰措施卻不斷以例調(diào)整。
洪武、永樂初,生活水平總體不高,“彼時百姓初脫亂離之苦,凡百用度取給而止,奢僭甚少,中間奢僭犯禮者,不過二三豪家”,大部分百姓尚是“用度取給而止,奢侈甚少”。仁、宣之際,社會經(jīng)濟明顯恢復,“百姓充實,府藏衍溢”。此時,教坊司出現(xiàn)革化帽衣服違式,治理方法不詳。但仁、宣二帝在即位詔中申明依《大明律》問刑,似乎暗示仍以律禁奢,社會呈“儉樸淳厚,貴賤有等”現(xiàn)象。
正統(tǒng)年間,社會“公私富足,庶幾成康之世”。正統(tǒng)元年賦稅征銀,白銀貨幣化初露端倪,刺激著人們的各種欲望,僭越首先在現(xiàn)任官紳中出現(xiàn)。時京城“文武百官多有僭服麒麟等項花樣,有五品亦系金帶,又有五品以下令人引道虛張聲勢”。此前英宗在即位詔中申明依《大明律》問刑,加之朝廷僅令御史、鴻臚寺治罪,僭服并未引起重視。僭奢風氣愈演愈烈,正統(tǒng)十二年,京城僭服“織繡蟒龍、飛魚、斗牛及違禁花樣”的事傳至宮中,英宗令工部通諭:“此后敢有仍蹈前非者,工匠處斬,家口發(fā)充邊軍,服用之人亦重罪不宥?!边@一處罰遠重于《大明律》中服舍違式的規(guī)定,重處的出發(fā)點是懲僭。
正因為正統(tǒng)間已用例破律,英宗復辟后順勢推進了例的適用范圍,天順元年下詔說:“法司今后問囚一依《大明律》科斷,照例運磚、運灰等項贖罪發(fā)落,不許深文?!贝伺e被認為是“依律照例發(fā)落”的依據(jù)。天順元年京城“富豪競趨浮靡,盛筵宴,崇佛事,婚喪禮文,僭擬王公,甚至伶人賤工,俱越禮犯分”,刑部雖然對“犯者收問如律”,但同時要求“仍罰米以賑貧民”。例不僅被用于贖刑,而且因事起例逐漸成為慣常。天順二年,英宗在重申正統(tǒng)十二年舊例時,把新生的服色“大鵬、像生獅子、四寶相花、大西番蓮、大云花樣并玄黃紫及玄色樣,黑綠、柳黃、姜黃、明黃等色”納入官民禁用范圍,并新開服用者處死之例,“今后敢有仍前偷效先等花樣、顏色、織秀,染造私賣僭用的,拿來本身處死,全家充軍”,即凡涉及造、賣、用之人全部處死、家人充軍。
從明初至天順間,僭奢起于現(xiàn)任官員而延及富豪,禁僭奢經(jīng)歷了由律到例的變化過程,例逐漸由法外之刑而適用于解決現(xiàn)實問題,這一變化在正統(tǒng)以后逐漸顯著。
成化時,隨著白銀貨幣化深入,商品經(jīng)濟進一步發(fā)展,僭奢也遠甚前朝,朝廷解決僭奢幾乎參考例而不用律,“服舍違式之類,明初有《大明律》,又有《大明令》。中葉以后,部臣多言條例,罕言令者”。盡管成化即位時革除前朝條例,但又申明凡問囚犯“依律照例發(fā)落”,即“照例運磚、做工、納米等項發(fā)落”。成化元年八月刑部尚書陸瑜奏:“有力者照例運磚、運炭、運灰;無力者做工并煎鹽、炒鐵、擺站等項發(fā)落”。例不僅直接用于贖刑,也是法司問刑的依據(jù),律則成為故文,“今各衙門官吏人等假作聰明,變亂舊章,多方奉行條例。后蒙英宗?;实鄱床炱浞?,著在詔條,使臣民遵守。奈何天語諄切,遵守不能,條例之行,加于舊日”。盡管英宗和成化申明重律,但官吏棄律用例已成慣習,法司量刑也參例而不用律。
現(xiàn)存成化朝禁僭奢例主要收錄于《條例全文》與《皇明條法事類纂》(下文簡稱《條法》)中,《條例全文》收錄了天順八年至弘治七年31年間進呈并經(jīng)皇帝敕準的1 200余條例,除成化元年至五年、成化十二年、成化二十、二十一年條例缺失外,其他年份條例尚存于世。稍晚的《條法》則是對《條例全文》按《大明律》類目重新編排,《條法》和《條例全文》可以互補。此二書收錄了21條禁僭奢例,屬成化朝14條,比永樂至天順朝共61年間禁奢令總和還多。條例名稱見下表:
成化朝禁僭奢例統(tǒng)計表
《條法》收錄上述條例時,將成化元年、二十一年條例編入《名例類·犯罪事發(fā)在逃》與《戶部類·男女婚姻》中,成化十三年兩例未見收錄,其余諸條一并被納入《禮部類·服舍違式》中。大致保持每隔兩、三年就頒發(fā)一條禁奢例,反映成化時社會發(fā)生明顯變化。
成化初,僭奢由現(xiàn)任官員導向致仕官員,但并未形成風氣,朝廷只把致仕官員僭用服飾當作一種詐冒行為,起因是成化帝即位時,令“文武官員以禮致仕,五品以上者進階一級”?!洞竺髁睢芬?guī)定“官員任滿致仕,(服色冠帶)與見任同”。所以河南“致仕五品以上文武官員,明知進階一級止為散官,今五品者束金帶,正四品者束金花帶,正三品者束花犀帶,正二品者束玉帶”。巡按河南監(jiān)察御史趙敔對此十分反感,成化元年他以“似此詐冒,于法難容”而奏請朝廷禁革。
都察院鑒于河南致仕官員“明知故犯”地僭越服飾,于成化元年八月初六日出臺“為民致仕官不許擅換冠帶服色例”,據(jù)此“五品以上致仕文武官,擅自升職換帶者,自文書到日為始,許令隨即自行改正?!趲чe住致仕者,服制冠帶悉照致仕品級,敢有仍前僭妄故違,不行改正者,事發(fā),應提問者,就行提問;應奏請者,徑自奏請拿問,俱依律照例發(fā)落”。因《大明律》并無致仕官詐冒的規(guī)定,所以都察院要求奏請擬罪,但仍可按例贖罪。
自成化元年以后,官民僭奢的現(xiàn)象逐漸增多,朝臣與廠衛(wèi)紛紛上奏要求立法禁僭奢,例的變化十分明顯。
成化時,北京城的商業(yè)化程度和人口規(guī)模都超越前代。正統(tǒng)十三年北京城人口約60萬。成化初“居民不下數(shù)十百萬”。城市人口五方雜處,既刺激了經(jīng)濟發(fā)展,又沖擊了人們的觀念,京城僭奢遠勝于他省。成化二年二月,禁僭例說,京城“官員軍民人等多有不遵定制,僭用服色花樣,及婦女人僭用衣服、寶石頭面,好生違禮犯分”。禮部根據(jù)皇帝指令,在永樂二年針對官員禁僭越例和天順二年針對民匠、鋪戶生產(chǎn)、買賣、服用僭禮例的基礎上,立例強調(diào)“今后敢有仍前僭用者,輕則依律問罪,重則必殺不饒”。例的措辭越來越嚴厲,一改《大明律》僭用者杖徒而開殺戒,對僭越重懲始于成化,說明社會僭越的普遍。
成化時社會奢靡成風,還與皇帝有關,他因?qū)檺廴f貴妃,多次派宦官往國內(nèi)外搜求珍寶,引發(fā)了豪門巨賈對奢侈品的跟風。成化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戶科給事中丘弘上奏要求禁革:
近年民俗日事奢侈,富貴之族,食祿之家,竊奢極巧,驕肆無度。至有一服器價值千金,一筵席用費萬錢。軍民僧道皆得以服錦繡之服、金線之靴,娼優(yōu)下賤皆得以用寶石首飾,金織衣袍。床帷屋壁擬于宮闕,飲食器皿僭以金玉。惟事斗麗而夸多,不顧逾禮以僭分。民之奢侈一至于此。若不痛為禁革,將見財竭民窮,為患非輕。
所謂富貴之族、食祿之家,顯然指京城仕宦、勛戚,他們與宮廷或多或少保持聯(lián)系,把玩時尚,進而引起軍民僧道和娼優(yōu)的盲目跟風,斗麗爭艷風氣逐漸彌漫。丘弘勸憲宗帶頭“遠珍奇,絕玩好”。時淮揚一帶正鬧饑荒,禁奢也勢在必行,但禁奢會觸動權(quán)貴的利益,故丘弘言禁奢卻重心在禁僭,因為后者更有法律依據(jù)。他建議禮部、都察院說:
除文武大小官員衣服,許用紗羅纻絲,花樣照依品級,器皿止許用銀,首飾不許用金。其余軍民、舍余、僧道、吏典、倡優(yōu)人等衣服,許用綾絹布,不得僭用織金花樣、金線皂靴,首飾不許用銀,器皿止許用磁漆,其寶石一應官民不許僭用。
唯有如此,方能“上下有章,用度有禮,非惟可以去奢侈而禁僭逾,抑亦可以節(jié)財用而厚民生”,仍明知故犯者“將犯人并制造匠人通行拿送法司,枷號示眾,治以重罪”。禮部因“服舍器用具有定制”而未接受他定立服飾的提議,僅采納其處置僭越及問責工匠建議,原因是永樂七年四月已有凌遲違式工匠、成化二年二月有懲治僭越現(xiàn)行事例。這兩條例為禮部接受丘弘建議找到了依據(jù),“在京行巡城御史及五城兵馬,在外行各布按二司直隸、順天等府州縣官員,嚴督官吏、軍民人等遵守奉行,如有違犯,就便捉拿犯人,并挨究制造人匠,照依原奉欽依事例問罪發(fā)落”,即犯人與制造匠均“枷號示眾,治以重罪”。
竊見風俗崇尚奢侈,服器雖有定制,而僭之者多;屋舍雖有定式,而違之者眾。嫁娶論財,惟華糜之相夸,喪葬務外,惟多儀之相銜。一筵之費或至百金,一葬之營或至蕩產(chǎn)。故富強者肆為貪暴,貧弱者室無宿儲。爭訟不息,盜賊繁多。一有水旱之災,公廩既虛,私藏又乏,民不聊生,或至相食。究厥弊源,率為奢侈。
奢與僭已成為社會公害,“蓋奢侈則用必多,用必多則財不足,財不足則貪暴行”,羅璟主張“申明洪武、永樂舊制,俾臣民永承遵守,所司時行覺察,有奢侈犯禁者,痛加懲治”。憲宗表示贊成。禮部遂以永樂二年十月、永樂七年四月、成化二年二月和八月均有禁僭奢之例,認為羅璟題奏“切中時弊,誠宜痛加禁革”,并申明“今后官員軍民人等,務要依洪武、永樂頒降定式,不許僭用奢侈,如有仍前違犯者,照依成化二年二月二十二日欽奉圣旨事例施行”。據(jù)此,禮部遂立“禁約奢僭例”和“禁約官員軍民人等服器屋舍嫁娶喪葬等項不許僭用奢侈例”兩條內(nèi)容相同、名稱迥異的例,以示禁僭禁奢態(tài)度堅決。
京城鋪戶在部院反奢僭中首當其沖。明初鋪戶主要指城鎮(zhèn)擁有鋪籍的鋪居之民。北京鋪戶除負擔正役外,也為官府評估物價。另外,鋪戶還需承擔商役,洪武至宣德時,鋪戶輪流為官府供應或承買物資,正統(tǒng)至正德間改為鋪戶納銀,官府召商買辦。官府采辦權(quán)力擴大,官員逐漸涉足鋪行。時成化帝寵愛的“萬妃酷愛寶石,京師富家多進寶石得寵幸,賞賜累鉅萬,內(nèi)帑幾為之空”。這些經(jīng)營珠寶珍奇的鋪戶實際上由錦衣衛(wèi)官校、品官、皇親貴戚控制。他們能把握皇室需求,從而獲利。鋪戶成為京城奢靡的因素之一,時邱浚說:“市肆所陳,雖商賈之事,然而風俗之奢儉,人情之華實,皆由于斯焉。”
錦衣衛(wèi)鋪戶販賣奢侈品獲得巨利引起了戶部警惕。成化六年戶科丘弘再次上奏:“近來京城內(nèi)外風俗多尚奢侈,不拘官民軍匠、倡優(yōu)下賤,概用織金衣服、寶石首飾,僭擬無度。及遇婚冠一切大小酒席,皆用簇盤糖纏餅錠,上下仿效,習已成風?!贝伺c他在成化二年上疏大同小異,但側(cè)重點偏于禁奢。因社會對奢侈品需求增加,導致商家抬高價格,“訪得在京有等射利之徒屠宗順等數(shù)家,專以販賣寶石為事。高抬無根之價,本值一兩抬至百兩,本值十兩抬至千兩。甚至以進獻為名,或邀取官職,或倍獲價銀”。奢侈品貿(mào)易一本萬利,屠宗順等因販賣寶石而“邀取官職”,景泰六年“升屠宗順為副千戶,屠芝為百戶,仍于御用監(jiān)辦事,二人專獻寶石以規(guī)利者也”。成化帝即位后,屠氏又迎合皇帝的奢侈心態(tài),賺得盆豐缽滿,引起他人競相效仿,“奸人屠宗順輩日獻奇異寶石,輒厚酬之,糜帑藏百萬計,有因以得官者,都人仿效,競尚侈靡,僭擬無度”。人人仿效,就會形成社會射利的欲望,“時方尚寶石器玩,小人之乘時射利者,作為奇技淫污,以邀厚利,內(nèi)外交通,互相估價”。奢靡已經(jīng)成為京師的社會時尚。
就在此時,“山東六府、直隸大名、廣平、順德三府及河南地方”,接連發(fā)生旱災,官府無力賑濟,“饑民流集京師”,糧食更加缺失,享受朝廷補貼的國子監(jiān)生都“率多缺食”。京城糧食缺乏,對社會穩(wěn)定極為不利。遏制逐利競奢就成為丘弘題本的重頭戲,他提議以成化初年禁僭例處理屠宗順等,“一應官民人等務照定制,服用敢有仍前越分僭用織金花樣寶石首飾,及用簇盤糖纏餅錠,造者、賣者,許錦衣衛(wèi)官校及巡城御史緝拿治罪。仍將屠宗順等前后倍價賣過寶石等物銀兩,追征入官,給發(fā)賑濟,以警將來”。
刑部認為丘弘題本“深切時弊”,并援引成化二年二月十二日例為依據(jù),但“查無冠婚一切大小酒席皆用簇盤糖纏餅錠禁例”。刑部認為“雖無禁例,即今歲歉民饑,合行禁約,婚冠之家,酒席宜從省儉,鋪者不許做賣大樣簇盤糖纏餅錠,虛費財用。違者依律問罪,納米發(fā)落”。無論是丘弘還是刑部,他們都將饑年、節(jié)儉連在一起,對應則是奢靡。此時對屠宗順案的處理直接關系著國家對禁奢的態(tài)度,刑部建議將屠宗順等一并捉拿,沒收其經(jīng)商所得銀兩,用于賑濟災民。但成化帝接受了除捉拿屠宗順等鋪戶外的所有事項并要求禮部出榜禁約??梢姡苫蹖莸膽吞幈冉砸獙捤?。刑部據(jù)此制定條例作為嗣后處理同類案件的依據(jù),禮部奉旨轉(zhuǎn)發(fā)刑部條例并張榜公示:
今后官民人等,衣服首飾,務遵定制,不許僭分。凡遇嫁娶及置酒席,悉從禮節(jié),不許競為侈靡。一應鋪戶人等,并不許仍前販賣寶石,及做賣大樣餅錠等件,違了的,聽給事中、御史指實糾舉,仍聽錦衣衛(wèi)分巡官并五城兵馬緝拿送問。違制之物入官。犯人輕則依律照例發(fā)落,重則編發(fā)邊衛(wèi)充軍不饒。
據(jù)此,當僭、奢在一個例中同時出現(xiàn)時,僭主要針對服飾,奢對應嫁娶飲食,禁僭又重于禁奢,因禁僭得到皇帝支持。
成化中,廠衛(wèi)勢力逐漸興起,禁僭奢例執(zhí)行力度明顯加大,錦衣衛(wèi)、東廠不僅打擊民間僭奢的非法交易,而且積極推動僭奢立法,力圖堵塞奢侈品流通的源頭。
成化十一年錦衣衛(wèi)破獲徐買兒、秦勉等盜竊案,據(jù)錦衣衛(wèi)鎮(zhèn)撫司千戶楊瑛奏,此案牽涉官民35人之多,“知情管庫銷數(shù)廚役唐寵,知情買銅行灶人楊福貴、吳福?!?,倉庫管理人與鋪行雜役參與其中,將官府禁用的暗花龍鳳盤碟等偷出,“其中或有盜賣與人者,或因私情相送者,不知利害,收藏在家,私自僭用”。龍鳳屬違禁物,錦衣衛(wèi)要求犯人“限一月以里,許令赴官出首,與免本罪。中間果有不畏法律之徒,仍藏在家私竊僭用者,聽巡視人與火甲挨拿,仍許諸人指實赴官陳告,得實,官司量給官錢充賞,收藏之家治以重罪”。經(jīng)刑部、大理寺審允,徐買兒等“問擬主守自盜官物等項斬絞徒杖罪名,照例做工等項發(fā)落”,依《大明律》監(jiān)守自盜當“不分首從并贓論罪,并于右小臂膊上刺盜官物三字”,但成化帝要求將35名犯人“著錦衣衛(wèi)都用一百斤枷于東安門外等處枷號一個月,滿日打一百,著役”。徐買兒等因盜用禁物所受處罰明顯高于盜竊一般官物??梢?,皇帝對僭的憎惡遠高于奢。
廠衛(wèi)又以禁僭為借口極力阻斷民間奢侈品流入京城。成化十三年,御馬監(jiān)太監(jiān)汪直控制東西二廠及錦衣衛(wèi)。禁僭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是年閏二月十四日,由汪直題請仍由錦衣衛(wèi)千戶楊瑛題奏:“義勇中等衛(wèi)官軍匠舍余洪瑛等,各賣違禁玄黃等色紗羅纻絲”。洪瑛等或為工匠,或為舍余,“洪瑛招系義勇中衛(wèi)中所匠役,與錦衣衛(wèi)余丁邵永,永清右衛(wèi)舍人王安,宛平縣匠余毛寧,大興縣匠余鮑昶、鮑榮,各黃紫皂等色紗羅、纻絲俱系違禁之物,各不合收買變賣”,這些違禁品包括:
瑛買不知名客人金黃纻絲一匹;邵永買金黃八寶纻絲一匹,蜜褐花纻絲一匹;王安買青纻絲抹黃絨襖一段,官綠抹黃絨裙一段,玄色云八寶纻絲一匹;毛寧買金黃纻絲一匹,金黃四云八寶一匹;鮑昶買玄色云纻絲二匹;鮑榮買玄色云青纻絲一匹,黃茶褐色纻絲一匹,玄色綠段一段,在鋪發(fā)賣。
《大明律》規(guī)定:“凡民間織造違禁龍鳳文、纻絲、紗羅貨賣者,杖一百,緞匹入官。機戶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連當房家小起發(fā)赴京籍充局匠?!边@條法律主要針對織造者,而洪瑛等屬鋪戶售賣,“犯人洪瑛、邵永、王安、毛寧、鮑昶、鮑榮既是買賣生理,各當遵守法度,不合恣意為販賣違禁彩段,俱屬違法”。售賣品來源于機房織造,“若機房之家一概織造,通行販賣,但恐官員軍民人等罔知利害,因而貨市私買僭用”。于是貨賣與織造均受到懲罰,洪瑛等按律杖一百,可贖罪。同時要求通行南北二京并蘇杭等處織造之家,“今后除朝廷供應織造外,不許私將前項違禁紗羅、纻絲織造販賣”,違者一體拿問,治以重罪。
成化帝同意了楊瑛等題本,并轉(zhuǎn)發(fā)禮部執(zhí)行。禮部援引永樂二年十月二十一日與成化二年二月二十二日例,又鑒于“近年以來,有等玩法之徒,因見前項事例行之年久,視為泛常,恬不知懼,公然置賣者比比皆然”,建議在南北二京及蘇杭等處出榜禁約,“今后內(nèi)外官員軍民人等服色花樣,務遵祖宗定制,敢有似前故違買賣,照依前項欽定榜例擬罪發(fā)落”。此欽定榜例即前述楊瑛等題本。洪瑛案后不久,成化十三年四月又下旨:“玄黃、紫皂、蟒龍、飛魚、斗牛及違禁官花樣緞匹、紗羅,俱不許私織貨賣,敢有似前不遵故違者,拿來治以重罪?!笨梢姡娇椗c貨賣成為朝廷禁奢并舉的措施。
即便是嚴刑峻法也難以遏制奢靡風氣,成化十四年汪直被派往遼東監(jiān)軍,時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趙承文稱:汪直“禁革織造違制顏色花樣羅緞等件,又將違法之家各治以罪。以此人知警懼,市不敢鬻,人不敢僭,天下臣民侈心才革,甚為便益。奈何遵守未久,旋復如舊玩違”。遵守未久而復舊,表明奢僭之風已有了廣泛的社會基礎,社會各階層都被卷入其中,“今軍民富豪僭用禁色緞匹、奇異花樣以為衣服。雖文官有不如。甚至娼優(yōu)之賤而朱紫遍體,奴隸之卑而金線做靴。又如婚禮有儀,所以嚴上下之分,今軍民恃財多張錦綺僭造床帳,及用渾金羅緞作衣服,以為嫁娶,而炫耀于通衢,顯榮于大市,僭擬之極,一至如此?!辟陨葸h甚從前,尤以服飾最著,法令已形同虛設。趙承文要求重申汪直舊例,得到禮部同意并形成“禁約僭用渾金禁色緞匹花樣”例。
廠衛(wèi)出手落實禁僭奢條例,客觀上加劇了京城鋪戶對奢侈品貿(mào)易的壟斷,“客商慣來京者,到于附近地方,令人報知熟識之人,將貨不赴分司投稅,私引在家發(fā)賣”。權(quán)貴借商鋪公然截留入京商品,“近時權(quán)貴之家多在京通州、張家灣等處修造市肆,邀留商貨,與民爭利”。這就造成京師奢侈品減少而價格更加攀升。
明代江南以絲織業(yè)發(fā)達著稱,絲綢貿(mào)易促進了江南市鎮(zhèn)經(jīng)濟繁榮,以絲織業(yè)為支柱產(chǎn)業(yè)的蘇州因絲綢交易明顯轉(zhuǎn)型,時吳縣人王锜說:“正統(tǒng)、天順間,余嘗入(蘇州)城,咸謂稍復其舊,然尤未盛也。迨成化間,余恒三四年一入,則見其迥若異境,以至于今,愈益繁盛,閭檐輻輳,萬瓦甃麟,城隅濠股,亭館布列,略無隙地?!边@一現(xiàn)象反映的正是蘇州商業(yè)的興盛。江南官員幾乎一致支持禁僭奢例,原因是商戶違規(guī)織造獲利,令朝廷收入遞減,要求“嚴加禁約”。
成化二十年,巡按浙江監(jiān)察御史林誠奏稱:“臣巡歷地方,乃財賦至殷,甲于天下,只因利滋弊熟,官貪吏暴,以致錢糧財庫,不歸于公上,而多入于私家。”江南因商業(yè)而富庶,但官府不但未享受紅利,反被奢侈消費連累,“蘇杭等府織造紗羅緞匹等項,較之正統(tǒng)年間,其價高而物反不如。竊聞鄉(xiāng)耆,皆因地方養(yǎng)蠶出絲,與工匠織造,比前不能加多,而近年天下風俗奢侈,僭用加前百倍?!苯系慕z綢消費,不分貧富階層,全民皆然,“蘇、杭等州,江南繁華之地,不特富豪之家,甚至賤品市井之人,屠沽閭閻之輩,婚男嫁女及倡優(yōu)歌妓,夏則紗羅,冬則緞匹,織金秀彩,花樣服色,爭尚奇巧,全無忌憚”。奢侈成俗,“習俗奢靡,愈趨愈下。庶民之家,僭用命婦服飾,加以钑花銀帶”。民間習以為常,“庶人之家而擬諸尊爵者之飾蓋,往往而是偃然安之,殊不自知其僭也”。民間僭奢造成“以此有限之產(chǎn)物,給彼無窮之濫費,宜其物價騰涌,人趨濫惡,以致供應織造,往往多不如法。不特官加以罪,民受重陪,而天下風俗所系,國家名分所系”,進而呈請“禁約奢僭,以需國課”。
為保障京城絲綢供應,林誠主張出榜禁止京城市井屠沽、倡優(yōu)歌妓僭用絲綢。都御史朱英則援引《大明令》《禮儀定式》及成化二年二月例、成化七年正月例,積極附和林誠之說,“緣前事例行之既久,人心玩怠,奢僭易生”,建議重申前例。林誠還主張議定民間應用之數(shù),實行連坐,并將禁物納官變賣,以備賑濟。這一建議遭到朱英的反對,理由是軍民之家貧富不等,難定數(shù)目,仍按舊例依律照例處罰,并允許民間檢舉揭發(fā)。
奢侈風氣加劇了江南社會的貧富分化,成化二十一年溫州府訓導鄭璟說,溫州、臺州、處州等地“華麗僭用金銀頭面,錦繡衣服,傾貲破產(chǎn),亦所不惜”。由此而導致溺嬰增多,浙江溫、臺、處民慮所產(chǎn)女子婚嫁之費,往往溺死,“殘忍不仁,傷生壞俗,莫此為甚”。此“傷生壞俗”的流行,增加了成化帝禁奢的決心,他感嘆:“人命至重,父子至親,乃以婚嫁之累,戕恩敗義,俗之移人,一至于此,實有司之責。自后民間婚嫁妝奩稱家有無,不許奢侈,產(chǎn)女仍前溺死者,著鄰里舉首,發(fā)戍邊方。”當然,一紙禁令,已經(jīng)難以改變社會風氣,相反,奢侈之風已經(jīng)向其他區(qū)域蔓延,“寧、紹、金華等府,江西、福建并南直隸概屬州縣,亦有此弊”。官府通行的做法就是出榜禁約,令里老鄰佑舉首治罪。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明孝宗弘治即位。他并未革去前朝條例,因為早在成化時已發(fā)現(xiàn)盡行革去之不妥。由于弘治并未革除成化條例,法司常彈性執(zhí)法,“內(nèi)外衙門問刑官,假國法以作人情,任己意以為重輕。欲入人罪,律重則從律,例重則從例;欲出人罪,律輕則從律,例輕則從例。法無一定,事不歸一,與祖宗之成法,甚變亂矣”。因此,社會奢靡更盛,時戶部郎中李夢陽說:“今商賈之家,策肥而乘堅,衣文繡綺谷,其屋廬器用,金銀文畫,其富與王侯埒也。又蓄聲樂、伎妾、珍物,援結(jié)諸豪貴,籍其蔭庇?!泵鎸ι葙袁F(xiàn)象,有官員主張用律,也有官員建議援引成化條例。
弘治元年,馬文升由南京兵部尚書調(diào)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后,立即著手把他在遼東禁奢的經(jīng)驗加以推廣。他于閏正月十三日上奏指出僭奢風氣之嚴重,“近年以來,群小用事,恣肆奸欺。販賣寶石之徒,盜竊府庫銀兩,供帳、飾服擬于王者,飲食、房屋勝于公侯,以致京城之內(nèi),互相仿效,習以成風。……軍民之家僭用渾金織成衣服,寶石鑲成首飾,僧道俱著絲絹綾羅,指揮亦用麒麟繡補”。問題仍發(fā)生在僭服范疇。
馬文升認為明初以《大明令》《大明律》《大誥三編》以及《禮儀定式》等規(guī)范社會尊卑貴賤等級,效果良好。然而“景泰年間,祖宗成憲,所司奉行未至,風俗漸移”。他建議“將《禮儀定式》《稽古定制》二書內(nèi)所載,摘其緊要者奏請出榜,曉諭禁約”,違者緝拿問罪,重加懲治,禁物入官。婦人有犯,罪坐家長夫男。四月初二日,禮部根據(jù)馬文升題本訂立新例。馬文升奏議在弘治初得以貫徹,十二月初二日,當禮科給事中王綸奏請正服色時,都察院指示:“官員軍民僭用服色,止照前例施行,敢有故違,事發(fā)一體治罪”,并申明前例為成化二年二月二十二日事例與弘治元年閏正月十三日事例。
弘治朝及之后朝代的事例、條例不少沿襲成化朝。山東是京杭大運河的中樞,也是江南棉花的重要供應地,社會經(jīng)濟商品化水平較高。成化以后,山東運河沿線地區(qū)出現(xiàn)“俗漸奢侈”的現(xiàn)象。而官場奢靡尤甚,弘治元年山東監(jiān)察御史陳寬說:“近年以來,風俗侈靡,且如軍民婚姻喪祭,官府到任、公差,置備酒席、禮物,互相好勝,用度無節(jié)。雖有禁例,多不遵守,以致貨財虛耗,故在官則竊,在民亦窮,誠不可以不禁也?!彼ㄗh“申明節(jié)次現(xiàn)行事例,嚴加禁約,務在必行。若官吏怠忽而不察,則罪官吏;軍民欺罔而故犯,則罪軍民”。而成化二十年十二月例在山東“奉行未至,人多怠忽,若不再嚴加禁約,則侈靡之風愈熾而不可止息,登壟之徒貪利而終無紀極”。都察院在陳寬題本基礎上頒行新例。
弘治時,江南官場的奢靡,比之前代有過之無不及。弘治二年南京錦衣衛(wèi)帶俸閑住指揮僉事吳綬目睹后上奏說:
近年軍民官員較于洪武年間,武職已增百倍,其歲支俸祿亦支消百倍,添設文職亦增三倍,皂隸錢馬夫人役取利尤多。……官員既多,富盛相尚,奢侈費用,勉強相習。官民所用,奢侈無限極,所以公私積蓄皆虛。
此說雖有夸大成分,但官員數(shù)量增多毋庸置疑,由此引發(fā)的奢靡也更加廣泛。針對這一現(xiàn)象,吳綬建議加大處罰力度,“凡問奢者,十倍追所奢物價,加與遠重差役。武職官員奢縱,量罰俸給,革去管事。文職有犯,降調(diào)遠方?!娒裼蟹刚?,一體追物,仍加遠重差役”。都察院認為吳綬題本比成化二十年十二月例處罰稍輕,且“前項榜例詔書行之未久,難再覆奏,但恐所司奉行未至,以致奢靡成風,風俗日薄”,要求對違者仍照成化二十年例辦理。
弘治時,宗藩奢僭也較為凸出,弘治十三年《問刑條例》專就王府郡主和儀賓服飾僭越立法。成化僭奢例則被收入弘治十三年至十八年間成書的《大明律疏附例所載續(xù)例附考》中,其中有“官吏軍民人等,但有僭用玄黃紫三色及蟒龍、飛魚、斗牛;器皿僭用硃紅、明黃顏色,及親王法物者,俱從重治罪,服飾器物追收入官”。此在成化二年、成化十三年條例中均有反映,而弘治時也只追溯前朝,因成化十四年時已發(fā)現(xiàn)“自天順八年正月二十二日以前,一應條例俱奉詔書革去不行,難以編訂刊布。其成化元年以后,凡有議奏條例俱已通行”。故弘治時只參考前朝條例?!洞竺髀墒韪嚼d續(xù)例附考》中禁奢例又被嘉靖和萬歷兩朝《問刑條例》抄錄,成化僭奢例遂演變?yōu)槌7ā?/p>
官府在處置突發(fā)情況時也會重申成化條例,正德元年武宗下令禁奢,禮部尚書張昇、都御史張敷說:“成化間例,冠婚之家酒席從儉,近歲過豐,暴殄天物,自今臣民一切燕會,毋得用糖纏餅錠、簇盤、插花粘果及鋪造,違者俱重罪。”顯然,成化條例仍發(fā)揮作用。
明初朱元璋意識到僭對社會秩序的危害,屢屢在律令等“常法”設條予以遏制,并對僭奢法外用刑以懲治奸頑。永樂至仁宣間,延續(xù)洪武朝僭奢政策,并出現(xiàn)禁僭之例。正統(tǒng)、天順時,隨著白銀貨幣化推廣,社會經(jīng)濟明顯發(fā)展,律令已難以遏止官民的僭奢,依律照例發(fā)落被普遍用于處置僭奢行為,例的處罰力度加大,犯人情輕可依律照例收贖,情重亦可照例處死、充軍。成化以后,商品經(jīng)濟活躍,官民僭奢愈演愈烈,大臣要求懲治僭奢的題本不斷增多,成化帝順勢推進“因律起例,因例生例”的進程,出臺的禁僭奢例,比之前各皇帝頒布的總和還多,禁僭奢例涉及制造、貨賣、使用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北京和江南地區(qū)僭奢現(xiàn)象在成化時期最為普遍,禁例一方面打擊僭奢現(xiàn)象,另一方面又引導官民按等第次序行事,皇帝還借助廠衛(wèi)機構(gòu)落實禁僭條例的執(zhí)行;江南是奢侈品生產(chǎn)的淵藪,禁奢的重點是違規(guī)織造之人,同時也防止因奢靡而加劇社會分化,故江南地方官積極支持朝廷禁奢。就京城與江南而言,禁僭與禁奢步調(diào)并不一致,京城是重點防僭越,而江南則是重點禁奢靡。由于禁僭和禁奢在執(zhí)行中的不同步,盡管成化時期出臺眾多禁僭奢例,但是實際上難以阻止僭奢之風流行。弘治之后,為了防止社會奢靡風氣加劇,朝廷在參考成化禁僭奢例基礎上,不斷出臺新例。從成化出臺眾多禁僭奢例看,明代“漸啟驕奢”確實始于成化,此乃明代社會轉(zhuǎn)折表現(xiàn)之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