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世程 圖|王小坡
姿,篆書是“姿”,跟現(xiàn)在的“姿”很不一樣?!芭ㄅ逼参髂?,次(次)是嘆氣、呻吟,好像要特別強調(diào),所謂“姿”就是女子長嘆息的樣子。如此一來,立馬讓人想到《木蘭辭》里的“女嘆息”,就是一種姿態(tài)。
《說文解字》說:“姿,態(tài)也?!痹瓉?,今天的常用詞“姿態(tài)”歷史悠遠。只是《說文解字》說“姿”是個地道的形聲字:“從女,次聲?!?/p>
不管怎樣,“姿”最先屬于女性,姿色如沉魚落雁,姿容如閉月羞花,乃至天姿國色等,都只能是女子所獨屬。
可是后來有了變化,男子也可以分享這“姿”了,說“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fēng)姿特秀”(《世說新語》),寫周瑜則是“雄姿英發(f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再后來就用來寫花草樹木了,如“有風(fēng)既作飄搖之態(tài),無風(fēng)亦呈裊娜之姿”(李漁《芙蕖》),寫荷花最是動人;而“凜凜霜松姿”(衛(wèi)博《送長壽黃主簿》)贊松樹最顯傲骨,大概只有后世“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陳毅《青松》)可與比肩。
樹有樹的姿態(tài),不一樣的樹當(dāng)然就有不一樣的姿態(tài)之美。而中國文人更是對各種樹認定了各自迥異的姿態(tài),如楊柳就要婀娜,垂柳依依才是美;楠木就要高貴,只合華麗的青睞;梧桐就要端方,那是鳳凰的棲枝……至于梅花呢?“梅妻鶴子”的林和靖先生最有發(fā)言權(quán),“疏影橫斜水清淺”是最美妙的姿態(tài)。所謂“正則無景,直則無姿”,應(yīng)該也是梅花樹的天性使然吧?可是龔自珍先生自有看法,一篇《病梅館記》仿佛就是對這種審美的聲討。細究一番,才知這聲討在于對梅的人為束縛與扭曲。也確實,那是違背天性的,當(dāng)然是“病梅”的姿態(tài)。
中國文人心儀或認可某種樹的姿態(tài),其實也有意無意地寫照了他們自己的姿態(tài)。端午佳節(jié),自然想到屈原,他的《橘頌》就是最好的證明。請看開頭幾句:“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再看后面的“獨立不遷”“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秉德無私”,可以說無一字不在寫人,即寫他自己。“南方有嘉木”,橘樹就是其中一種。曾經(jīng)就讀于第一師范教過我的梁先生,劫波渡盡20 余年,那時剛剛恢復(fù)工作。他最推崇的就是橘樹,也最推崇這篇《橘頌》。不是課文,卻給我們深情講解,讓我們熟背下來。如今,先生已經(jīng)作古,但可以說,這“獨立不遷”“秉德無私”的橘樹已然成為先生的化身。想當(dāng)年,我和學(xué)友送先生一幅竹畫,題了四個字,便是“高風(fēng)亮節(jié)”。
前陣子,上海街頭出了一位“流浪大師”,叫沈巍。他自己不認可什么“大師”,的確不能隨便給他安這么大的頭銜,但也算是個“流浪讀書人”吧。只是這個讀書人的姿態(tài)讓人不太好接受。在此背景下,我給高三年級命了一個作文題,要求以“真人圖書館”主講嘉賓的身份,圍繞“讀書人的樣子”這一主題寫文章。閱卷時讀到一篇習(xí)作《讀書通大義,立志冠清流》,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毫不猶豫給出58 分(滿分60),后來才知是一位愛讀書讀報的文科才女寫的。她所認定的“讀書人的樣子”是“清流”,一方面是“讀書通大義”,另一方面是“將自我的志向與實踐與社會相融,與時代同頻共振”。而沈巍呢?她說他固然懷有理想,有著志向,也勇于出走,敢于付諸實踐,但卻并非我們所說的清流。請看,這個女孩所認可的讀書人的樣子,實在是當(dāng)今時代應(yīng)該有的讀書人的姿態(tài)。
寫至此,總覺得,由樹及人,之所以是千姿百態(tài),就因為他們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不僅僅是為自己而活,都少不了一種各自的“擔(dān)當(dāng)”,要不擔(dān)當(dāng)著自然的風(fēng)雨,要不擔(dān)當(dāng)著時代的風(fēng)云,而絕非故作姿態(tài)。
再回頭看,木蘭姑娘得知“可汗大點兵”,軍書上“卷卷有爺名”,所以才“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是為父親也是為國家憂慮,便“從此替爺征”,真可謂巾幗不讓須眉,這是一位女子擔(dān)當(dāng)?shù)淖藨B(tài)。再看“姿”字,附會如下:次女也?不,是“女”之“次”,“次”是駐留。那么,“姿”就是好女子有所駐留,是她們的生命、心靈、信念與精神有所安放而呈現(xiàn)給世人的。
又想起這樣一群好女子——劉和珍君和她的同學(xué)戰(zhàn)友們,被校方開除卻仍“慮及母校前途”,甚至迎著衛(wèi)隊的槍彈而“殞身不恤”,而“互相救助”,堅強地證明著中國女子的勇毅沒有消亡。總覺得她們就是我們這個民族最有擔(dān)當(dāng)?shù)膫ゴ笈?。這種擔(dān)當(dāng)?shù)摹白藨B(tài)”,是由于理想與信念,是出于使命與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