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厚富
茶農“老婆子”
南云臺山中麓,花果山景區(qū)的山腰上,有一戶茶農,在山坡上建起了一棟上下兩層的小樓。原來,兩個兒子各住一半,共用一個院子。如今,大兒子在城里買了房,搬走了,偶爾回來住上一兩天。小樓院前有個門樓,六七十平方米的樣子,是茶業(yè)加工的作坊,也是老兩口的居室。
院子里有一口水井,還有一塊不大的菜地。一年四月下旬,我們過來買茶的時候,見園子里一些常見菜,也是長得青旺旺的。房前屋后的櫻桃、山楂也都爭著季節(jié),開花掛果呢!
這家的“老婆子”,中等個兒,我們每次看見她,都是一身淺灰色的衣褲,腰間系著白色的大圍裙。人看起來有些消瘦,眼角上有了魚尾紋,但兩眼炯炯有神,看得出是個主外的角色。她待人非常熱情,不論你買不買茶,她都像待客似的又是讓座,又是沏茶。拉呱時,總愛稱呼自己是“老婆子”。
有一回,我們路過她家茶園時,正是采茶時節(jié),老兩口和幾個雇工正在茶園果園忙碌著。我招呼道:“‘老婆子,兩個兒子怎么不在?。俊薄袄掀抛印蓖O禄钣?,直起腰,說道:“他們都去旅游公司上班了。星期天才能幫幫我們?!边@時,不遠處樹下玩耍的小男孩跑過來,瞪大眼睛看著我們這些陌生人?!袄掀抛印边厡⒑⒆永M懷里,邊說:“現在,我們老兩口既要帶孫子,又要經營房前屋后這一大片茶園和果園。采茶高峰時,我們就得雇人來采摘。茶葉加工是細活兒,還得我和老頭子親自干呢!”我們問她:“為什么不指導兒子們一起經營呢?”“老婆子”滿臉苦水似的說:“種茶和侍弄果園收入不錯,可兩個兒子還是不愿意在這山里過。大兒子搬走后,本指望二兒子和我們一起做?,F在,他們也計劃著去山下買房了。”我的同伴不無羨慕地說:“這么好的房子和環(huán)境,住著似神仙呢!”只見“老婆子”有些無奈地說:“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大學畢業(yè)在旅游公司工作,不想在這山上吃苦受累。下山住,也是為今后孩子上學考慮呢!”說著,她推開孫子,繼續(xù)采起茶來。
我們估算著,“老婆子”家那片茶園和果園經營好了,一年也有十多萬的收入呢!
葛藤粉“老板”
萬壽山的南坡上,孤零零地住著一戶人家。去年春的一天,我們路過這家門前,遠遠看見一個身著褪色舊軍裝的老漢,好像在從壓水井里取水的樣子。走近一看,不是取水,而是在加工葛藤粉。
老人見我們好奇地觀看,就一邊干活兒,一邊和我們聊了起來。他一開口,就向我們夸耀著食用葛藤粉的好處,介紹著銷售的價格,儼然就是向我們做推銷呢!我們不解地問他:“山上的葛藤隨便刨嗎?”他呵呵笑起來。黑里透紅的臉上,兩眼深邃明亮,讓人覺得是個精明能干的山林老漢。他不緊不慢地說:“不許隨便刨!我們刨時,絕不破壞植被?!碑斘覇柶鹚膬号畷r,他停下手中的活計,點燃一支煙,說道:“我們的兒女都下山了,我們跟著他們過,不習慣。也不想給他們添麻煩。再說,我們祖祖輩輩住這山上,習慣了。平日里,我們做點葛藤粉,采點草藥,賣點櫻桃、山杏子,掙點夠吃夠喝就行了。這房子我們不住也就空著了,多可惜!”我們走進他家院子,石屋子雖有些矮小,但堂屋邊屋好多間。院子里放著好幾個做葛藤粉用的大水缸。三個中年婦女正在水缸旁忙碌著。老人有些自豪地告訴我們:“我們老兩口忙不過來時,就請人幫忙!”我們打趣地說:“做老板啦!”他哈哈一笑,說:“山林里挖葛藤根挺辛苦呢!每天早上帶上干糧和工具出門,云里霧里,四處搜尋,現在刨的人多了,只有人跡罕至處才有。晚上背著葛藤根,回家的路上還是蠻累的。但我們勞動慣了,也不覺得怎樣?!闭f到這里,他又哈哈笑了起來,接著說:“累了一天,晚上二兩酒一喝,睡個好覺,第二天又會精神頭十足地去轉山了!”
記得一次在山林里,我碰見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在刨葛藤根。和他攀談時,他問我是哪里人?聽我說是海州古城過來的。老人那滿是皺紋的臉上露出笑容,說道:“海州城我找不到,只是前年跟孩子去過一次。”聽了老人的話,我的心里生出許多感慨:云臺山離市區(qū)最遠不過百里,而山里的許多老人也許這輩子很少離開這山林、這石屋子。不過,山里人,自有山里人的活法,他們還是覺得自己和城里人一樣,過著自在和幸福的日子呢!
責任編輯:黃艷秋
美術插圖:知 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