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敬之
黃圩鎮(zhèn)境內有一條黃碼河,由南到北,把黃圩鎮(zhèn)一分為二。早些年,兩岸來往靠渡船。1953年,政府在黃碼河上建了一座木橋,四根橋柱,撐起五十米長橋面,解決了兩岸交通問題。此后,七十年代建了一座水泥橋,橋面12米寬;前年拆掉舊橋,在原址重建一座寬32米、雙向車道、雙向人行道的水泥拱橋。
舊橋無題字。一是黃圩當時無人擅書法;二是橋小、簡陋,有人擅書法也不會為之題字,丟面子啊。今年建成的新橋就不同了,高大氣派;而且,黃圩走出了兩個名人——一個是成就斐然的書法家,一個是舉國知名的作家,具備了題寫橋名的條件。所以新橋在建的時候,鎮(zhèn)領導就考慮請兩位名人題寫橋名。
兩位名人,一個在東市,一個在西市;一個任當?shù)刈骷覅f(xié)會主席,一個任當?shù)貢覅f(xié)會主席,分別在全國文學界、書法界享有盛名。橋名由他們題寫,不僅省錢(為家鄉(xiāng)題字,他們還好意思收錢?),還能為家鄉(xiāng)揚名——大橋通車的時候,兩位名人一起到場,揮毫吟詩,記者一報道,還不把全國人民都給震了!
請兩位名人題寫橋名的事,交給鎮(zhèn)辦公室主任小喬辦理。小喬就提出了疑問:“是請一位題寫,還是兩位都請?”
鎮(zhèn)領導說:“當然是兩位都請!”
小喬說:“橋只有一座,人有兩位;兩位都題寫橋名,最后用誰的字?用誰的字誰高興,不用誰的字誰生氣!”
領導說:“這么點小事還要我?guī)湍阆朕k法?平衡一下不就行了嘛?!?/p>
小喬問:“怎么平衡?”
領導臉就拉長了:“什么事都要我手把手教你,還要你這個辦公室主任干啥?怎么平衡自己想去!
總之,一要兩位都題字,二要兩位都到場,三要到場吟詩寫字。你看著辦吧。”
小喬無奈,只好硬著頭皮去辦理此事。
東市在黃圩鎮(zhèn)東三百公里,西市在黃圩鎮(zhèn)西三百公里。小喬先到東市,再到西市,分別請東市王作家、西市張大師題寫橋名,并邀請他們參加大橋通車盛典。兩位名人多年未回故鄉(xiāng),但對故鄉(xiāng)感情還是深厚的,都愉快地題寫了橋名,并接受了邀請。
通車典禮前一天,鎮(zhèn)領導視察典禮籌備情況,著重看了大橋題字。只見大橋東側,“黃碼河大橋”五個紅色隸書大字,氣勢磅礴,此乃東市王作家所寫;大橋西側,“黃碼河大橋”五個紅色行書大字,遒勁莊嚴,此乃西市張大師所寫。
鎮(zhèn)領導微微頷首,問小喬:“為什么王作家放在東側,張大師放在西側?”
小喬自信地答道:“王作家在東市,東市在東,開車來正好看見自己的題字;張大師在西市,西市在西,開車來也正好看見自己的題字。我們的典禮在橋中間舉行。兩位名人到了橋中間,誰都看不見自己的題字,可誰都以為大橋用的是自己的題字;典禮完畢,各自回頭,到我們安排的兩個地方用餐,看見的還是自己的題字。這樣一來,不就皆大歡喜了么?”
鎮(zhèn)領導拍了拍小喬肩膀,夸道:“平衡得好,真有你的!”
可是到了通車典禮那一天,王作家和張大師左等也不來,右等也不來。鎮(zhèn)領導心急如焚,讓小喬打電話問問怎么回事。兩位名人都說:“突然接到通知,到北京開會,去不了啦!”
小喬和鎮(zhèn)領導都不相信事情這么巧合,可又解釋不了兩位名人都不來的原因。只有兩位名人自己心里清楚:此前,王作家到西市開自己作品的研討會,張大師到東市參加自己書法的展覽會。散會以后,兩位名人直接駕車參加黃圩大橋通車典禮,東市的王作家從西邊進入黃圩,就看見了大橋上張大師的題字;西市的張大師從東邊進入黃圩,就看見了大橋上王作家的題字。
于是,兩位名人皆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