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繪翔 蘇宗義 龔愛紅
(大連市皮膚病醫(yī)院 遼寧 大連 116021)
沙眼衣原體,染色為革蘭氏陰性,寄生于真核細胞內的原核細胞微生物。有始體和原體兩種發(fā)育形式。其中,原體具有感染性,而始體為其繁殖型。臨床上,沙眼衣原體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致病菌[1]。在歐美國家,由沙眼衣原體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統(tǒng)感染已經超越淋病奈瑟菌躍居第一位。在我國,泌尿生殖系統(tǒng)感染的首位仍是淋病奈瑟菌。但隨著我國經濟地不斷發(fā)展,性觀念逐步開放,沙眼衣原體的感染率逐年上升,已經成為我國重點監(jiān)測的傳染病[2]。沙眼衣原體感染后,男性多表現為尿道炎,不經治療也可緩解,但可呈慢性周期性加重,并可合并附睪炎、直腸炎等。女性則能引起尿道炎、宮頸炎以及輸卵管炎等較嚴重的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3]。本研究旨在了解大連地區(qū)皮膚性病門診患者CT的感染情況對2017年3月-2018年3月共979例泌尿生殖道標本以FQ-PCR的方法進行了衣原體檢測,并對結果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皮膚性病科門診患者979例,其中男性570例,女性409例,年齡在10~80歲。大多數患者中,有尿道或陰道黏液性或黏液膿性分泌物,并有尿痛、尿道不適等癥狀,且患者在進行沙眼衣原體檢測前均未服用抗生素治療。
所有標本均按無菌操作進行采集。男性患者取尿道分泌物。用細小無菌男性一次性棉拭子深入尿道約2~4cm取分泌物;女性患者則用無菌棉簽擦凈宮頸分泌物,再用無菌棉拭子插入宮頸內,停留幾秒,旋動棉拭取出。所有采集好的標本立即置入一次性專用試管中加蓋密閉備檢。
檢測均采用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FQPCR)。實驗選用儀器為宏石公司生產的Slan熒光定量PCR。實驗所用的CT檢測試劑盒由上海之江公司提供,有效期內使用,操作及結果判斷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儀器為宏石公司Slan熒光PCR檢測儀。
數據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979例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者CT總陽性率為12.2%,其中男性和女性患者的陽性檢出率占各自所在組別人數的百分比的14.6%和7.4%。男性檢出率明顯高于女性,且χ2檢驗結果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顯示大連地區(qū)沙眼衣原體感染率存在性別差異,見表1。
表1 大連地區(qū)沙眼衣原體檢出率性別差異
979例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者中,患者年齡人數以21~50歲所占比率最高,但就陽性率來說,以10歲~20歲,21歲~30歲和31歲~40歲三組年齡組人CT感染者所占比例最高,分別為16%,14.7%和14%。組間χ2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顯示大連地區(qū)沙眼衣原體感染人群以10~40歲的青壯年為主,并存在年齡差異,見表2。
表2 大連地區(qū)沙眼衣原體檢出率年齡差異
結合臨床其他檢測項目發(fā)現,本院皮膚性病科門診CT感染者復合感染NG(淋球菌)、UU(解脲支原體)最為常見。檢出率為分別為16.78%和10.71%,見表3。
表3 大連地區(qū)沙眼衣原體混合感染其他疾病情況
隨著我國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性觀念逐漸改變,且人們普遍對性衛(wèi)生知識了解不深,保護意識較弱,且病原微生物感染常呈隱形感染,患者常無任何臨床癥狀。使得我國由不潔性交而造成的泌尿生殖道感染逐年上升。在泌尿生殖道感染者中,以解脲支原體,沙眼衣原體以及淋病奈瑟菌為感染率最高[4]。衣原體(CT)是主要的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致病病原體,常規(guī)檢測方法包括涂片法、免疫膠體金法、酶聯(lián)免疫法以及細胞和藥敏培養(yǎng)法[5]。雖然細胞培養(yǎng)是檢測衣原體的金標準,檢測的是有繁殖能力的始體,因而是臨床診斷衣原體感染的最直接的依據。但檢測時間長,而其余常規(guī)方法敏感性較低,特異性不高,容易造成假陰性,且對實驗要求較高,且易存在主觀性誤差,從而阻礙相關診斷。因而,已經逐漸被其他檢測方法所代替。酶聯(lián)免疫法是一種檢測體液中微量物質的固相免疫測定方法,發(fā)展于上個世紀70年代。當前,已成為眾多科研項目的重點研究方向。很多實踐研究均證實該種檢測方法靈敏度和特異性均較高,優(yōu)勢較為明顯。但該方法對窗口期感染患者檢出率低,在復發(fā)感染的患者中陽性檢出率也較低,且常伴有非特異性反應的發(fā)生[6]。PCR檢測技術作為分子生物學的常規(guī)檢測方法,應用廣泛,涵蓋病原微生物、腫瘤、遺傳病等多方面疾病的檢測和診斷。而熒光定量PCR(FQ-PCR)發(fā)展較晚,是二十世紀末基于普通PCR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新型的檢測技術。由于在擴增時加入了一對引物及特異熒光探針,便可通過熒光能量傳遞獲得想用的檢測結果。讀取熒光定量PCR結果時,我們可以引入CT。當樣本CT≤37時,結果判定為陽性,當CT=40或無CT時,結果判定為陰性,黨CT介于37與40之間時,應視為灰區(qū),對標本復檢。熒光定量PCR能夠有效避免傳統(tǒng)PCR易污染的缺點,也就解決了常規(guī)PCR假陽性率高的問題,因此獲得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更高。靈敏度、準確度、特異性、敏感性都實現了質的飛躍,檢測時間也大大縮短。上述種種優(yōu)點使得這項檢測技術得到諸多臨床及科研工作者的認可。采用FQPCR進行檢測時,熒光信號強度是隨著基因產物的增加而等比例增強。所以,可以將每次循環(huán)后收集到的熒光信號組成擴增曲線。不論采用何種方法檢測,每次實驗均應該設置陽性和陰性對照來印證實驗的有效性。此外,檢測前的質量控制也對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有很多影響,包括標本的采集,以及對標本的前處理。因此,要獲得準確的檢測結果,還要有保證患者采集標本前正確準備,臨床醫(yī)師能夠準確采集標本,標本正確運輸、保存等措施。
“擴大金標準”為FQ-PCR和常規(guī)方法同為陽性的判定方法,本研究既是采用此標準,但由于實驗條件有限,并未采用細胞培養(yǎng)作為檢測,而是采用免疫膠體金法檢測。用此兩種檢測方法均為陽性作為評判陽性的標準。在119例“真陽性”標本中,FQ-PCR法檢測出陽性32例,膠體金法僅檢測出陽性13例,在860例“真陰性”標本中,PCR法檢測出陽性3例,膠體金方法并未檢測出陽性。在本研究中,FQ-PCR檢測的敏感性明顯高于免疫膠體金法。這與王勤和戴蕓等人的研究結果,PCR熒光探針法的陽性率分別為9.76%和9.94%,明顯高于膠體金法2.64%和6.29%相符[7-8]。證實FQ-PCR方法有利于避免CT檢測假陰性的發(fā)生。但是,我們同時也發(fā)現,FQPCR的檢測方法特異性較弱,應注意避免假陽性造成的誤診。因此,在臨床中,如果將兩種方法聯(lián)合應用,將很大程度上提高檢測報告的準確率。
根據帕麗扎提.阿不都熱依木等對318例疑似衣原體感染患者的研究表明,CT陽性標本為30例,占9.43%,其中男性8例,占6.25%,女性22例,占11.58%。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9]。王敬人等的研究則表明,2014年至2016年,柳州地區(qū)CT的陽性率約為10.90%,且女性患者CT陽性率約為12.2%,同樣高于男性患者9.92%的陽性率[10]。而本研究中CT總陽性率為12.2%,高于新疆地區(qū)及柳州地區(qū),但低于馬曉慧等人的研究結果-河南地區(qū)CT感染率16.5%[11]以及車漢榮等人的研究結果-茂名地區(qū)CT感染率19.08%[12]。表明CT感染率存在地域差異。大連地區(qū)女性標本36例為陽性,陽性率為7.4%,男性CT感染例數為83例,陽性率為14.6%,明顯高于女性,與帕麗扎提以及王敬仁等的調查結果不符,但同馬曉慧等人的研究結果-河南地區(qū)男性CT感染率29.32%,女性CT感染率3.61%,男性CT感染率高于女性相符。年齡上,21~30歲和31~40歲年齡組CT感染率最高,分別為為14.7%和14.9%,這與王敬人等人的研究結果相符,21~30歲年齡組和31~40歲年齡組,分別為12.34%和8.84%[13]以上陽性檢出率青壯年所占比例最高,其原可能為處于性活躍階段,且大部分青年缺乏相應的保護意識。以上不同于相關文獻報道20歲以下人群的CT陽性率相對高于其他年齡階段的報道,此結果可能與本院就診患者年齡年齡主要集中于21~50歲有關。同時,疑似沙眼衣原體感染患者合并感染淋球菌及支原體者較多。我院就診患者中,CT(衣原體)+NG(淋球菌)合并感染率為16.78%,高于CT(衣原體)+UU(解脲支原體)合并感染率10.71%。這與車漢榮的研究結果-UU+CT感染最為常見,陽性率最高,為35.73%;CT+NG陽性率較低,為9.27%不符.說明不同地區(qū)衣原體的感染率在性別及合并感染情況上存在一定差異。這可能與本地區(qū)就診群體差異相關。此外,各地區(qū)氣候、風俗、文化、教育程度、醫(yī)療條件等也是造成以上差異的原因。
綜上所述,FQ-PCR的檢測方法較常規(guī)檢測方法擁有操作便捷、檢測時間短、敏感性高等優(yōu)點,符合早發(fā)現、早治療的臨床需求,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但由于其特異性較弱,建議與其他常規(guī)方法聯(lián)合檢測。同時,對年齡、性別易感染的重點人群應注意篩查,也建議在篩查衣原體感染時同時進行淋球菌及解脲支原體感染的篩查,從而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有效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