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貞
【摘要】隨著科技進步和教育教學條件的不斷改善,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已經普及了信息技術教學。在這樣的形勢下,小學語文教學針對新環(huán)境、新條件的改革勢在必行。結合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探討如何遵循語文的教學規(guī)律、把握信息技術的教學優(yōu)勢,將二者有機結合有效應用于教學,服務于學生的素養(yǎng)發(fā)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教學 應用以多媒體、計算機、網絡、電子白板等為代表的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于教學實踐,在國際上已不能算是一個新形態(tài)。而在我國,從實驗到推廣,從試點到普及,是與我國信息技術發(fā)展情況息息相關的。信息技術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普及,時間還不算長。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重視這種高端教學手段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大力推行整合,提高教學效率——但就目前的信息技術應用情況來看,還處于摸索和發(fā)展階段,尚有很大提升空間。身為一線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對信息技術與學科的結合應用進行深化研究和大膽實踐。
一、用信息技術提升互動水平
新課程改革后,特別強調一個理念,就是“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這是一種教學本質的回歸。要體現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性,除了給他們自學、探究的機會之外,最直接、最常用,也是最容易操控的就是互動。通常,實現互動的方式很有限——要實現師生互動,就兩種方式。一種是語言交流互動,課堂上下師生使用語言一問一答、一啟一發(fā),進行互動;另一種是書面互動,就是教師用測試、作業(yè)等形式,通過批改、評價來與學生進行互動。而要實現生生互動,則就是游戲或小組討論這樣的方式。
而如今,有了信息技術這個教學工具,互動的方式就能夠有所突破了。用信息技術可以明顯提升互動的水平。比如,師生和生生間可以在課堂下通過網絡進行異地即時的互動交流,這就是以往教學條件下所不能實現的。而在課堂上,我們也可以應用信息技術來改變互動的情態(tài)。
比如,在教《草原》這一課時,我問學生,“同學們,你們誰見過大草原?”有位同學舉起手,“老師,公園里有草原”,我笑了笑,讓他坐下,說:“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公園里的不能算是草原,而要稱為草地。真正的大草原比這要大得多,寬廣得多……”說到這里的時候,互動就無法再推進了。我怎么才能讓學生“認識”真正的大草原是什么樣子,蒙古包是什么?僅憑語言描述顯然已經不夠用了。所以,我就打開多媒體屏幕,向學生展示出草原場景的圖片和視頻,還同時播放《草原牧歌》做背景音樂。我指著屏幕上的畫面,“同學們,這就是大草原,看,一眼望不到邊,還有小山……看,這個就是蒙古包……”
如果沒有信息工具,這樣立體的、直觀的互動,是不可能實現的。
二、用信息技術實現課外指導
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還不僅在課堂上——現在,除了個別條件學生,基本上家庭中都有電腦網絡了。這又為我們實現跳出課堂的教學指導準備了條件——過去,指導學生課外學習、課前預習只能是通過留紙面作業(yè)的形式,然后轉天教師再批改作業(yè)或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指導。這個形式效率就比較低,而且還占用了大量課堂教學時間,學生的課下學習也得不到及時指導。
而有了信息技術就不同了,教師可以建立一個語文學習的QQ群或是建一個班級的電子郵箱。通過這個網絡平臺與學生建立跨空間的聯系。再進一步,教師還可以制作微課,公布在網絡平臺上,讓學生下載后,在家里觀看學習。這樣,教師和學生不見面,就實現了教學和指導。
比如,在讓學生預習《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考慮到學生們在家自己獨立預習,可能會把握不好預習的重點,也不會獨立搜集有用的信息輔助預習。所以,我就制作了一個微課指導學生在家預習。微課中,有一些圖片資料和小視頻,直觀反映青藏鐵路的場景(這就省去了學生自己從網上查找資料的時間);還對文章的段落分劃進行了點撥,讓學生在課前就梳理清了文章的結構;然后,我在微課中還留了幾道練習題,考考這一課的生字、生詞和文章要點。這樣,學生通過這個微課,高效地完成了預習。
還有在給學生留下了家庭練習題的時候,我會跟學生約定,如果在練習中遇到了不懂不會的問題,可以當時就通過QQ聯系教師或其他同學,向老師和同學討教,即時解決問題。
三、用信息技術搞活學習氛圍
小學生天性就比較活潑,他們在學習中不喜歡單調枯燥的學習形態(tài),而喜歡富于變化的、趣味性強的學習形態(tài)。所以,很多教師都知道,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構建一個活躍、愉快而靈動的教學氛圍是保障教學效率的基本策略。比如,教師們經常采用游戲教學法、比賽教學法、表演教學法等,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
而在沒有信息技術條件的時候,搞活學習氛圍的方式也就不過是這么幾種。教師再怎么創(chuàng)新,也沒有太大的突破空間。最多,再時不時給學生講兩個笑話,增加一些幽默的互動而已。
如今,有了信息技術條件就不同了。這種教學工具對學習氛圍的構建具有極強的提升作用,而且還更便于操作。
比如,在講《鯨》這一課的時候,我讓學生閱讀課文之后,沒有進行講解,也沒有讓學生進行討論,而是給學生先播放一個經過我編輯的科普記錄片。這個記錄片是專門介紹鯨魚的——小學生們特別喜歡看這個視頻,里面很多生動、真實的畫面是他們在課文或動物園中看不到的。學生們一邊看,一邊驚嘆,“哇,太大了”“呀,這是虎鯨!”“看,噴水呢”……這個視頻一下就把學生的學習情感調動起來了,而且又對鯨魚這個動物有了更多的了解,滿足了他們求知的愿望。
有了信息技術,不僅是可以播放視頻動畫來活躍氛圍,有時候還可以結合課文給學生播放一些應景的音樂,既讓課堂學習變得生動多元,而且還能用音樂的感染力把學生的思維帶到學習情境上。
四、用信息技術輔助學生寫作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如何教好學生寫作,一直是語文教師最關注的教學內容。但我們也知道,教小學生寫好作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學生的識字水平和語言掌控能力還處在有待發(fā)展的層面上。另一方面,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儲備還不夠充分。他們寫的作文經常會出現言之無物的問題。這主要就是因為他們見識不夠和積累不足。這是小學生的年齡和成長的客觀事實,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得到改善。
那么,在小學生現有的學識水平和經驗水平條件下,如何讓學生寫好作文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了。一般來說,教師會采用指導學生廣泛閱讀和多注意觀察生活的辦法來增加他們的素材積累。但這也并不一定能滿足所有的寫作需求。而有了信息技術,學生經驗積累不足的問題就可以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緩解。
比如,要讓學生寫一篇關于下雨天的文章——學生不是沒有經歷過雨天,而是對這方面沒有進行過專門有指向性的體驗和觀察。他們在寫作時就很難把自己零散的經驗調動出來,并組織成一個好的文章。這時,我們就可以用多媒體來輔助他們寫作:在屏幕上播放下雨的視頻和圖片,給學生一個直觀的寫作情境,讓學生看著畫面去創(chuàng)作,就很容易把這個畫面遷移到自己的經驗上,從而完成素材的選擇和整理。
總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中的應用為教師提升教學效率、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供了新的支撐。在教學中,教師應合理把握信息技術的教學優(yōu)勢,結合具體的教學需求,將之與小學語文的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更優(yōu)質的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王天明.淺議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J].科學咨詢,2012,(2) :40.
[2]楊舸.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J].江西教育,2002,(11) :28.
[3]鄧洪樓.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研究[J].學周刊,2014,(15)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