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仲裁員回避制度體現(xiàn)了仲裁對公正、效率等價值的追求,有利于促進仲裁制度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乇苤贫纫笾俨脝T必須保持公正性和獨立性以確保仲裁裁決的可信度,因此本文對該課題展開了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仲裁員回避制度對我國仲裁法的價值及意義所在,以保證仲裁員回避制度的不斷完善和改進。
關鍵詞:仲裁員;回避;公正性;獨立性
中圖分類號:D92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8-0175-02
作者簡介:張翼飛(1984-),男,漢族,河南汝州人,研究生,河南佩里弗迪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
一、仲裁員回避制度相關理論概述
(一)仲裁員的回避事由
仲裁員的回避事由主要有以下三種情形:第一種是對仲裁員公正性和獨立性的合理懷疑,主要是在當事人合理懷疑仲裁員不具備公正性和獨立性的情形下,采取仲裁員回避制度。這里主要強調(diào)兩點,一是仲裁員的公正性和獨立性,二是合理的懷疑,兩者兼?zhèn)錁嫵芍俨脝T的回避事由。第二種是仲裁員不具備當事人約定的資格,仲裁賦予了當事人自由選擇仲裁員的權利,因此當事人對仲裁員任職條件作出約定的情況是很常見的,因此指定當事人必須符合當事人協(xié)議的約定,一旦不符合將會構成仲裁員回避的事由。第三種是其他情形,主要包括仲裁員不合理行使相關行為的情形,怠于履行職責的情形以及與案件有利益關系的情形等。
(二)仲裁員的回避程序
在沒有當事人約定的情況下仲裁員回避的程序主要由以下部分構成:第一,回避的對象主體?;乇艿膶ο笾黧w主要為仲裁員,但隨著國際仲裁協(xié)議的不斷發(fā)展,也有少數(shù)國家仲裁回避對象主體為法官,鑒定人,專家等等,可見仲裁員的回避主體對象范圍,隨著仲裁的不斷發(fā)展,也日益擴大。第二,回避的發(fā)起方式。縱觀世界仲裁法律法規(guī),仲裁回避的發(fā)起方式主要有自行回避,申請回避和依職權回避三種,不同的回避方式其發(fā)揮的效率也存在差異。自行回避體現(xiàn)了仲裁員的較高職業(yè)道德操守,在明知自己會作出不公平裁決的時候積極主動的提出回避,我國的仲裁回避制度中規(guī)定了自行回避。而申請回避是由當事人提出的仲裁員回避的行為,該種方式是當事人提出了仲裁員的回避事由。而依職權回避,是在仲裁員沒有自行回避,當事人沒有申請回避的前提下,仲裁機構或者法院依據(jù)職權決定該仲裁員退出仲裁活動的行為。第三,回避申請的期限。一般回避申請期限的長短規(guī)定在得知回避事由之日起30日內(nèi),有5日,14日115日和30日,以當事人悉知回避事由之日作為回避申請的起點,而對于結點,我國采取的是首次開庭前,有些國家則采取以當事人發(fā)出仲裁員異議通知之日為結點。第四,回避決定作出的主體主要是仲裁委員會。第五,回避的保障和救濟?,F(xiàn)階段最有效的保障方法就是仲裁員的披露義務,此外還以評論程序作為輔助。而救濟主要有三種,對當事人的救濟,對回避對象主體的救濟以及對仲裁員重新選定后的救濟。
二、我國仲裁員回避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回避對象主體范圍小
我國仲裁法將仲裁回避的對象主體僅現(xiàn)定于仲裁員,其限定范圍過小。雖然仲裁員作為整個仲裁活動的核心,但是在實際的仲裁活動中,鑒定人,辦案員,專家等相關人員也會對仲裁員的公正性和獨立性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對仲裁回避對象主體的設置需要進行合理的安排,這樣才能保障當事人權益的有效實現(xiàn)。
(二)回避的發(fā)起方式不完善
我國《仲裁法》對仲裁員的回避方式采取兩種形式,一是自動申請回避,二是當事人申請回避。由于我國仲裁員回避制度的仲裁回避事由比較粗陋,導致仲裁員自行回避的方式難以實現(xiàn),因此需要借助其他的方式進行回避的發(fā)起。從上文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仲裁員的披露義務是保證仲裁員公正性和獨立性的最佳方式,但是現(xiàn)階段我國仲裁員回避制度還未明確規(guī)定這種方式的法律地位,導致仲裁員的回避申請失去有力的保障,也不利于當事人對仲裁員的情況了解。
(三)回避申請的期限缺乏科學性
“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這是《仲裁法》明確規(guī)定的,這條規(guī)定存在諸多問題,如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的次數(shù)沒有限制,回避申請的仲裁員對象沒有明確,應當說明理由的范圍太概括等。還有“回避事由在首次開庭后知道的,可以在最后一次開庭終結前提出”,該條規(guī)定沒有規(guī)定回避申請的起點,只規(guī)定了終點,而且對于那些當事人協(xié)議不開庭的仲裁協(xié)議,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處,很有可能出現(xiàn)首次開庭和最后一次開庭相重合的情況。最后,回避期限的長短問題也沒有作具體的規(guī)定。
(四)回避決定的作出主體欠妥
我國仲裁員的回避主要由仲裁委員會主任決定,當仲裁委員會主任擔任仲裁員的時候,由全體仲裁委員會決定,從此可以看出仲裁委員主任在回避決定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當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請通過與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保障仲裁委員會主任公正性和獨立性,是確保回避申請作出公正性和獨立性的關鍵所在,但是如何保證仲裁委員會主任百分之百的公正性和獨立性,在實際的操作中確實存在困難。因此過多的把回避決定權利放在一個人身上,實在欠妥。此外,由全體仲裁委員會決定也是欠妥,因為他們不但是上下級關系,又同屬于同一機構,這樣就缺乏一定的公平性。
(五)保障和救濟機制不健全
《仲裁法》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仲裁員的紕漏義務,導致仲裁員回避制度缺乏保障。二是仲裁員的法律責任不明確,第38條僅規(guī)定了仲裁員有第34條第4項規(guī)定的情形,情節(jié)嚴重的,或第58條第6項規(guī)定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或?qū)⑵涑?。因為處理方式最多就是將其除名,導致現(xiàn)實中仲裁員以身犯險的情況較多。
三、完善我國仲裁員回避制度的建議
(一)擴大回避的對象主體
我國《仲裁法》可以參照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將回避的對象由仲裁員擴大到與仲裁活動相關聯(lián)的人員,如鑒定人,勘驗人,翻譯,專家等等。因為這些人員都是仲裁活動的參與者,也是與之利益的相關者,因此擴大回避對象的主體范圍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完善回避的發(fā)起方式
我國仲裁員回避制度可以借鑒國外的經(jīng)驗,引入依職權回避的方式。通過仲裁機構和法院的介入,告知當事人影響仲裁公正性的事由。這里要特別強調(diào)仲裁機構和法院履行的是告知義務,而不是作出決定,最終還是要由當事人決定就此事由是否提出回避申請。這不但是對當事人意愿的一種尊重,也是提供仲裁員公正性的一種長期有效手段。
(三)明確回避申請的期限
明確回避申請的起點,當事人悉知回避事由為起點?;乇艿慕K點可以采用15天的標準,明確天數(shù),既可以給當事人充分準備的時間,又可以防止當事人惡意拖延的現(xiàn)狀。但是也要特別強調(diào),在這段期間內(nèi)仲裁裁決只要作出,當事人則無權再提出申請。此外,對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的次數(shù)做限制,避免當事人對同一仲裁員多次提出,或就同一個回避申請反復提出,來拖延仲裁進度。
(四)健全回避決定的做出主體
為了保障回避決定做出主體的公正性和獨立性,可以引入第三方機構作為回避決定作出主體。如法院,將法院作為決定的做出主體的做法是賦予法院處理當事人對仲裁員異議的權利。將仲裁庭或仲裁機構作為決定的作為主體,此種做法是由仲裁庭或仲裁機構來決定申請是否成立,或者先由仲裁庭作出決定,不服再向法院申請復議。與由法院做為決定主體相比,此舉更具效率性。此外,將第三方機構作為決定的做出主體,更能保障回避決定做出主體的客觀性,因為第三方機構作為獨立的主體,更能公正的表達當事人的意愿。
(五)健全回避的保障和救濟機制
健全回避的保障和救濟機制具體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明確仲裁員的披露義務,這是保障仲裁員回避制度的關鍵所在。仲裁員自己對自身的情況最了解,因此對于仲裁活動是否該回避也最清楚。第二,建立評論程序。通過評論程序,仲裁員才可以作出回避申請決定,這樣具有公開透明性。第三,明確法律責任,明確仲裁員的法律責任和民事責任,以彌補法律上的漏洞。
[ 參 考 文 獻 ]
[1]謝澤帆.我國仲裁回避制度之檢討與立法完善——以效率和公正之程序價值為分析維度[J].仲裁研究,2011(04):76-82.
[2]葉泓瑜.論我國仲裁員回避制度的完善[J].知識經(jīng)濟,2015(04):38-39.
[3]趙洋洋.淺析我國仲裁回避制度[J].法制與社會,2016(0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