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向煜
刺繡之美,
源自一股溫柔而堅韌的力量,
向萬物寄予祝福,
對愛表達敬意,
由衷地盼望,
生命各自璀璨發(fā)光。
你記憶中的蘇秀,是什么樣的?
是電視劇中,女主們精巧繁復的一襲華服?還是父母珍藏著的一床龍鳳繡被面?還是隔著厚厚的展柜玻璃,“只可遠觀”的寶貴文物?
其實,現(xiàn)代的蘇繡,早已不同——它們延續(xù)著蘇繡千年來的技法,也融合了當下的審美,創(chuàng)作出了與印象中完全不一樣的藝術產品。而其逼真動人的圖案、巧奪天工的繡法,從古至今都不曾改變。
與《紅樓夢》中描述的姑蘇女子——慧娘一樣,刺繡對于蘇州繡娘而言,是源于天性的氣質相契。無論年代,針線在她們的手中游走,在帛緞間穿梭,她們總能以此表達自己對時代的理解。
4月20日,“云帆蘇繡”刺繡藝術展亮相誠品生活蘇州,一場人與蘇繡的全新溝通關系正式開啟,而我們,或能從中重新感知蘇繡穿越千年的魅力。
此次展覽由誠品生活采集╳蘇州與“云帆蘇繡”攜手,呈現(xiàn)了周海云及其老師張玉英兩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第二代刺繡傳人陸曉琳、藝術家Brian Michael Reed的刺繡創(chuàng)作。在跨越世代和時空的工藝與作品中,他們將展開一場新鮮的探索與比對,并喚起當下對蘇繡之美的共鳴。
隨著時間遞移,刺繡自一項民間技藝演變?yōu)檎滟F的文化載體,經過歷代的匠心提煉而更加鮮活。對云帆蘇繡而言,亦是親身經歷這樣的演繹。
云帆蘇繡創(chuàng)辦人周海云,出生于蘇繡的發(fā)源地——蘇州鎮(zhèn)湖。在家家刺繡的年代,周海云自然承接了刺繡技藝,追求極致功夫的同時,也仍不忘身為手藝人的從業(yè)使命。1992年,她創(chuàng)立品牌“云帆蘇繡”,引領家鄉(xiāng)同伴致力發(fā)揚蘇繡傳統(tǒng),延續(xù)著蘇繡的精髓與價值。
在四十余年的刺繡生涯中,周海云亦不斷追求創(chuàng)新,還獲得了“三二組合亂針針法”“一種具有立體效果的帶框三層繡”“蠶絲線染色方法”等發(fā)明專利。其中,“三二組合亂針繡”,從針法上較好的把握了絲線反光的光澤度,解決了現(xiàn)有交叉亂針和三角亂針反光效果均勻和平淡的問題,表現(xiàn)出了靈活、灑脫、朦朧和流暢感。
本次展覽中,也展陳周海云游走異鄉(xiāng)后,多幅以回歸鄉(xiāng)土之情所作的工藝繡品,既有《八十七神仙卷》《風雨歸牧圖》等飽含歷史文化韻味之作,也有她與張玉英師徒兩人合力完成的《三異繡?太湖群鵝與牧羊犬》,展現(xiàn)了顏色、圖案、針法皆不同的雙面刺繡技藝。
蘇繡,是蘇州人再熟悉不過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距今已有幾千年歷史,更在2006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梢哉f,每一位在蘇州的人,從小到大,不可能沒有接觸過蘇繡。
按理說,如此高雅的蘇繡,應當是文藝青年們的最愛。然而年輕人有時可能會覺得,傳統(tǒng)的蘇繡雖精致秀美,但與時尚全然不搭邊,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可能用得到。
真的是這樣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在此次展覽現(xiàn)場,記者看到除了精美的蘇繡藝術品外,圍巾、錢包、眼罩等一系列兼具生活實用性和蘇繡藝術欣賞性的蘇繡衍生品,同樣讓人愛不釋手。其中一款真絲圍巾,材質輕盈,繡案活潑,極具靈動感,絕對不輸任何大牌絲巾。
當然,需要強調的是,刺繡衍生品絕不是簡單地換個載體,再簡單地繡繡。繡面材質、刺繡呈現(xiàn)形式的改變,對刺繡工藝師的針法、繡法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戰(zhàn)。刺繡工藝師還需要跟圖案設計師、外型設計師進行跨界碰撞。
同樣的驚喜,也體現(xiàn)在此次展覽的展品之中。
在人們印象中,蘇繡藝術品要么是單面的,適合掛在墻上;要么是雙面的,適合做成屏風,或者擺在桌上不同。而展覽中,由陸曉琳和Brian Michael Reed共同設計創(chuàng)作的“回憶與《未完成》”展區(qū),以及《廢墟》等新型態(tài)刺繡裝置也在展覽中首次登場,創(chuàng)造空間藝術與蘇繡的獨特融合,帶來一番嶄新的刺繡觀感。
而位于展場中央的橢圓狀觀展動線,以“最初絲材來源——蠶繭”作為設計發(fā)想,傳達出“當蘇繡文化不斷傳承演進,亦不忘刺繡本源”的繼承信念,帶領眾人敬仰古老智慧的千年積淀,以絲線源源不絕地構筑新的時代章節(jié)。
事實上,海歸“繡二代”陸曉琳的回歸,也為“云帆蘇繡”帶去了新一代的創(chuàng)作觀點和挑戰(zhàn)——往昔與當代的思維碰撞形成了新的藝術想象,進而延伸出本次展覽“感知蘇繡”的概念題材,期待跳脫蘇繡的制式形象,讓人們在觸及刺繡的每一細節(jié)時,重新獲得認知與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