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妍靜
摘 要:課程改革是隨著社會發(fā)展要求和個人發(fā)展需求進行的,課程標準的改革是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的具體落實,也是我國數學教育界多年研究的成果。數學對學生的思維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數學課程的建設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關注點。新一輪的課改堅持了正確的改革方向和先進的教育理念,總結了我國課改的寶貴經驗以及借鑒國外優(yōu)秀成果,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主題,完成了《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推動了素質教育的發(fā)展,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
關鍵詞:數學課程標準 數學史 課程內容 歷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4-0029-01
我國古代數學曾幾度輝煌,但受中國傳統文化和八股文的影響,近代中國數學落后于西方,對數學課程的研究也落后于西方。我國的數學課程改革起初學習蘇聯的經驗,后來探索出一條自己的道路,由于我國對課程改革的研究較晚,21世紀初,隨著世界各國實行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我國才相應地頒布了“數學課程標準”,為數學課程的教學指明了方向。近幾年,我國緊跟國際課改潮流,也完成了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數學課程標準的設計。
1 我國數學課程發(fā)展背景
1.1 20世紀的數學課程發(fā)展
中國數學史上曾有三個輝煌的時期,分別是《九章算術》《綴術》《數書九章》時期。長期以來,我國古代數學以《九章算術》為教材,鴉片戰(zhàn)爭之后,我國逐漸講授西方數學。20世紀初,中國京師大學堂的數學教科書按照《幾何學》《代數學》《微積分學》等進行編制,教科書上沿用中國古代數學表示,拒絕數學符號。新中國成立后,數學教材采用俄國沙皇時期基謝廖夫的《幾何》《代數》等教科書。
上世紀60年代,隨著西方開展的“新數學運動”以及中蘇關系惡化,中國開始探索本國課程改革方向。根據鄧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重要指示,高中數學內容增加微積分、概率、邏輯代數等內容,但不久就停止使用。[1]90年代,提倡創(chuàng)新教育,新的教學大綱,又重新列入微積分、概率內容,并在立體幾何課程中安排向量法和綜合法兩種方法。
1.2 21世紀的數學課程發(fā)展
進入21世紀,根據信息時代的要求,我國課程改革的主題便是“課程現代化”。而教育觀念的轉變以及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使得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成為我國21世紀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數學教育也從以知識傳授為本轉向了以學生為本。[2]21世紀各國提倡核心素養(yǎng),我國也完成了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數學課程標準的頂層建設。隨著國際上對“建構主義”教學觀,“問題解決”教學模式,“探究性、發(fā)現式”的數學教學方法,以及“數學開放題”、“合作學習”、“情景創(chuàng)設”等教學經驗的研究與推廣,使我國數學課程改革有了新的啟示,為我國數學課程教學提供了經驗參考。[3]
2 我國數學課程標準的發(fā)展
2.1 課程目標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數學課程目標體系的建設逐漸清晰細致。中國最先采用了蘇聯的“教學大綱”,設有總目標說明和分科目目標說明。之后又分別從知識技能目標、能力目標、情意目標三大方向分別進行細化改革。知識技能目標經歷從 “基礎知識”到“雙基”,又從“雙基”到“四基”的改革過程,能力目標經歷從“三大能力”到“五大能力”的改革過程,情意目標經歷從“一般情意”到“數學情意”,又從“數學情意”到“一般情意與數學情意相結合”的改革過程。[4]進入21世紀,隨著計算機的廣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發(fā)展快速,人們要適應社會不斷變化,跟上時代進步的步伐,就要求人們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近幾年,國際上流行“核心素養(yǎng)”的探究,我國也完成了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頂層設計:《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并且完成了以 “核心素養(yǎng)”為主題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設計。
2.2 課程內容的變化
中國從沿用蘇聯的“教學大綱”到使用“數學課程標準”,不僅命名上發(fā)生變化,內容上也進行了多次改革。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上轉變了課程知識難、繁、偏、舊和過于重視教材知識的情況,增強了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與生活、科技發(fā)展的聯系。強調培養(yǎng)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使學生在獲得生活所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同時也獲得個性發(fā)展和終身學習的本領。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設置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所要學習的四大基礎內容,分別是:“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概率與統計”、“綜合與實踐”。這些知識的編制呈螺旋上升,交叉分布,呈網狀結構,所增加的“實踐活動”的部分,欲使數學知識貼近日常生活。《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版)》中,設置5個必修模塊,2個選修系列,必修覆蓋基礎知識和技能,選修推廣基礎知識和技能?!陡咧袛祵W課程標準(2017版)》中設置5個主題的課程內容,并將數學文化融入課程,4個選擇性必修課程,5類選擇性課程。2017版《課標》實現了“四基”的課程目標,更新了課程內容,更加優(yōu)化了課程結構,并體現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
3 結語
課程改革是隨著社會發(fā)展要求和個人發(fā)展需求進行的,課程標準的改革是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的具體落實,也是我國數學教育界多年研究的成果。數學對學生的思維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數學課程的建設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關注點。我國教育正在經歷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的階段,雖然國家多次提出減負以及素質教育,但是應試教育依然盛行。但在中考、高考的升學壓力下,學生成為做題的機器,數學課標的培養(yǎng)目標沒有落到實處。新一輪的課改堅持了正確的改革方向和先進的教育理念,總結了我國課改的寶貴經驗以及借鑒國外優(yōu)秀成果,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主題,完成了《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推動了素質教育的發(fā)展,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
參考文獻:
[1] 張奠宙,宋乃慶.數學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P155.
[2] 張奠宙,宋乃慶.數學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P156.
[3] 何建東.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數學教法探索與實踐[D].浙江師范大學,2009.
[4] 呂世虎,葉蓓蓓.1949年以來中國中學數學課程目標發(fā)展變化的特點及其啟示[J].甘肅:數學教學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