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麗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縱觀本課教學過程,體現了哪些預設理念,達到了怎樣的教學效果和教學目的,留下了多少經驗教訓,課后我細細品味反思。我認為,主要還是緊緊抓好了學生課前預習,才使得課堂上能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
課前預習指的就是課前自學。在教學《山中訪友》這篇課文時,我就布置學生回去充分預習課文,并明確了預習的要求:1.給每一個自然段標上序號。2.粗讀課文,解決字詞。3.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4.找出課文的好詞好句品讀,并用鉛筆寫上自己的讀書體會。在教學上收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預習,提高了學生主動回答的積極性
在教學《山中訪友》這篇課文時,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超乎我的想象,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都舉手。使得整節(jié)課氣氛非常熱烈,學生甚至還向我提出了在預習時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但我還沒來得及回答,就有學生對我說:“老師,我會!我在預習時已經知道了?!?/p>
二、預習,增強了學生的記憶效果
教學《山中訪友》這篇課文時的生字時,我讓學生自學生字,大部分學生馬上回答我:“老師,我們已經學會了,不但會讀,而且還會寫呢!”因此我馬上讓學生四人小組學習生字,已經學會同學教不會的同學。這樣,不僅關注了學困生,還使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將學過的知識得以鞏固,有些學生甚至在課堂上將生字默寫出來。我再問學生:這篇課文的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學生不用看書就一下子回答出來了。
三、預習,提高了學生的品讀能力
教學《山中訪友》時,考慮到這篇文章是一篇詞美、句美、情美的佳作。就將教學目標定為“用我的心感受朋友美好的感情”“用我的心抒發(fā)自己對朋友的美好心聲”,充分體現了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重視。學生通過朗讀,認識了大自然的朋友;通過自由品讀、研讀分析,感受到了“我”對大自然的尊重、熱愛、感激等。而且在讓學生展示個人的朗讀水平,說說體會時,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這完全是學生自己閱讀實踐的結果。也正因為如此,學生在課堂上妙語連珠,不時有思維火花的閃現。
四、預習,能拓展學生的想象力
《山中訪友》這篇課文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學生在學完課文后,我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將自己想象成為大自然的一份子,學生思考后,有些學生的回答令我大吃一驚。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發(fā)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里旋轉、流淌,最后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學生也把自己想像為一株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又如:“你好呀,懸崖爺爺!高高的額頭,刻著玄奧的智慧,深深的峽谷漾著清澈的禪心,抬頭望你,我就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無言的禪者,云霧攜來一卷卷天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想像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見,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這節(jié)課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非常地順利,學生的回答也出乎我的意料。隨著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層層深入,不但保證了自主、探究學習的質量,而且能讓學生汲取到豐富的個性養(yǎng)料,完善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覺得應抓好課前預習這個習慣的培養(yǎng),因為課前預習是展現學生個性的極為重要的一條途徑,是上好語文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也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必要途徑。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指導學生進行不同方式的預習。充分重視課前預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良性行為,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