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唐代以詩取士,造成以文人墨客身份進士的宰相尤多,所以這些宰相能夠作詩的占大多數(shù),他們形成了龐大且復雜的詩創(chuàng)作群體。他們身居要位,與之詩歌唱和的人較多,對于這些有影響力同樣兼?zhèn)滟|量的群體進行研究十分有意義。唐太宗繼位時期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文教復興等政策,給宰相創(chuàng)作提供了許多詩歌創(chuàng)作的空間。本文從唐太宗時期詩人宰相群體構成、宰相詩創(chuàng)作題材與特點、文學貢獻三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宰相;詩;主題;藝術特征;文學貢獻
作者簡介:吳婷婷,生于1996年5月,漢族,江蘇鹽城人,江蘇大學文學院本科在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1-0-02
一、詩人宰相群體構成
《韓非子·顯學》:“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起于卒伍。”[1]在古代,宰相作為輔佐君主政務并具有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官員,掌握監(jiān)督百官的權力,是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他們的影響不僅在政治、軍事領域上,在文學上同樣也有重大影響。筆者根據(jù)《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翻閱《全唐詩》《全唐詩補編》,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進行統(tǒng)計。據(jù)統(tǒng)計,共有二十九位宰相,其中有文學作品的有十九人,其中有詩歌創(chuàng)作的宰相共十二人,如陳叔達、長孫無忌、高士廉、岑文本、魏徵、楊師道、劉洎、馬周、褚遂良、王珪、杜淹、許敬宗。此時期宰相群體或多或少在文學領域有所建樹。本文僅討論有詩歌創(chuàng)作的宰相詩人。從上表亦可知,大多宰相都有離任的經歷,離任之后的宰相或被罷為閑職或自請致仕,因自身經歷的不同,詩人的心境也都有所不同,詩人筆下的詩歌表現(xiàn)得也內容也千差萬別。
二、宰相詩創(chuàng)作題材與特點
據(jù)筆者統(tǒng)計,唐太宗時期宰相詩歌一共有81首1殘句,題材多樣,感情豐富。有應制、游宴、酬唱贈送、山水、抒情、思鄉(xiāng)、懷史、頌德等內容。筆者通讀詩篇后以應制、詠物懷史、酬唱贈送詩為評析對象,以此來對唐太宗時期宰相詩進行總結論述。
1、應制章奏詩——應制性
唐太宗個人修養(yǎng)及天賦極高,處理政事之余便以詩文為樂趣。《唐詩紀要》卷一《帝京篇序》記:余以萬機之暇,游息藝文,觀列圣之皇王,考當時之行事,軒昊舜禹之上,信無間然矣。[2]筆者統(tǒng)計的81首宰相詩歌中,其中有35首為應制奏章詩。[3]應制詩是應帝王之命而作的詩歌。其格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應詔;……應制;奉述……;奉和……應詔。其內容包括宮廷游宴、國家大事等。
貞觀宰相詩人多為與唐太宗戎馬征戰(zhàn)的開國功臣,他們的經歷豐富,對新朝代有著積極的展望,因此他們創(chuàng)作時,滿腔豪情與時代相結合,展現(xiàn)了大唐王朝始建時恢弘的氣派。如魏徵的《奉和正日臨朝應詔》[4]
“百靈侍軒后”,詩開篇以象征的手法寫百靈鳥預示國家安康和平,“國會涂山”是引用禹于涂山會諸侯的典故說明國家建立之必然?!柏M如今睿哲,邁古獨光前”,用“睿哲”“邁古”來歌頌唐太宗是圣明的君主,超越古人成就指日可待。“聲教溢四海,朝宗引百川”,接著從聲教、朝宗兩個影響表現(xiàn)唐太宗的功名蓋世。對于欣欣向榮引得各國朝拜的局面,詩人感到無比的自豪,“愿奉光華慶,從斯億萬年”最后用夸張手法表達對帝王長治久安的祝愿。全詩呈現(xiàn)出詩人積極豪邁的進取精神和王朝始建的恢弘氣勢。全詩大量用典,辭藻華麗,營造出了一種恢弘的美感。
應詔詩不完全都是寫君主功高的,也有應詔寫景的,如楊師道的《詠飲馬應詔》。[5]
清晨控龍馬,弄影出花林。清晨駕著龍馬而行,龍馬飛馳,花草樹木隨行而擺動。“躞蹀”“聯(lián)翩”在小澗綠水邊邊緩緩踱步?!疤α魅窘z絡,水潔寫雕簪”在苔蘚上的溪水接連不斷的流淌下來,水干凈的可以洗貂簪。游覽了宮苑的“瑤池”,又怎會“憶長城陰”。詩題為“詠飲馬”,詩的前三句描寫了馬飛馳、踱步溪邊、水流清澈之景,詩人楊師道好似沒有直接具體描寫馬飲水之景,但側面襯托的手法,引讀者想象。雖為應制但卻無艷詞華藻,而是呈現(xiàn)了一副清新自然之景。
2、詠物懷史詩——政治性
貞觀四年,唐軍滅亡東突厥,至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攻占高句麗數(shù)十座城。貞觀二十年,太宗又一舉消滅了薛延陀汗國,至此大漠南北廣大地區(qū)皆為唐的土地。在此期間,對政治軍事以詩之形表達自己看法的宰相詩人尤多,81首詩中有18首詠物懷史詩,有8首表達的主題與政治相關。[6]這些大多詩是有機會與唐太宗出征的宰相寫的。
與唐太宗一同出征高句麗的楊師道在《橫吹曲辭·隴頭水》[7]中寫道,“隴頭秋月明,隴水帶關城。笳添離別曲,風送斷腸聲”。征戰(zhàn)之余軍營中吟奏的曲子在他們聽來都是離別之音,更何況風又送來了斷腸之聲呢?!疤怼?、“送”二字更是加重了戰(zhàn)士思念家人、思念親人的傷悲。“暗”、“驚”突出了行軍跋涉路途的艱苦,崎嶇不平的雪路、視線不明的天氣,騎馬走在冰上,連馬屢受驚嚇。隴頭、天山是當時西北邊疆。[8]將士們年復一年戍守邊疆,“輕”寫出了戰(zhàn)士由“轉蓬”看到了回家的希望,然而,“天山傳羽檄,漢地急征兵”卻道出了不僅他們要留在這里,朝廷還要征新兵來。于是覺歸途遙遙無期,“方共濯胡纓”。
3、送酬贈詩——互動性
唐太宗時期是一個經濟日益繁榮,政治較為開明的時期,一些送酬贈詩興起,但此時期的送酬贈詩還是占少數(shù)。統(tǒng)計的81首中,僅存6首。[9]但這些送酬詩中,卻沒有似“萋萋滿別情”或是“孤帆遠影碧空盡”的通感之景,更多的凝字煉字,如許敬宗的《送劉散員同賦得陳思王詩山樹郁蒼蒼》。“喬木托危岫,積翠繞連岡”,“托”“繞”二字襯托出喬木與高山,草木與山岡之間的緊密關系,“葉疏猶漏影,花少未流芳”,用“漏影”來襯托葉子的疏,因花少而不能“流芳”百世?!按酥叙T行邁,不異上河梁”,在這樣一個地方送別,與在河梁無異。漢·李陵《與蘇武》詩:“攜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得辭。”后世多引用河梁代指送別之地。許敬宗的詩文字干凈,表現(xiàn)力極強,即使是送別詩中,寫景描寫也極有張力,選字凝練“危”“積”“漏”等等。雖此時期送別酬贈詩占少數(shù),但在貞觀之期的發(fā)展中,送酬贈詩在官員之間流行起來。
三、宰相詩的文學貢獻
唐太宗時期宰相詩人們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政治領域的名聲遠大于其在文學領域,貞觀以來,太宗登基之后下求賢詔,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在其周圍聚集著一大批鴻儒賢良,太宗與他們有時討論文典,有時集會唱和,作為一代君主親自體上和帶動群臣賦詩。高宗武后,所倡導發(fā)起的宴會游園賦詩文會盛極一時,全唐文記載了王勃很多的游園序文,這些序文與貞觀朝君臣唱和,十分相像,亦足見貞觀詩風影響之深遠,所以,太宗時期宰相所寫的應制詩或許是附庸風雅。但客觀上,一方面,這種應制詩引導著唐一代宰相文人愛詩寫詩風氣,另一方面,這種為應付唱和而用以技巧上的用心琢磨,給后來的文人提供了理論總結,從而進一步為盛唐文化的形成鋪磚添瓦。
綜上所述,唐太宗時期宰相詩對初唐甚至唐詩的發(fā)展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它在社會制度、生活方式上影響著唐的文壇格局和詩歌風貌,使之實現(xiàn)唐詩從點到面、從單一到多面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韓非、陳奇猷.韓非子集釋補[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吳云、冀宇.唐太宗全集校注[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3]彭定求等.全唐詩[M].中華書局,1960,卷30-31、33-35.
[4]彭定求等.全唐詩[M].中華書局,1960,卷31.
[5]彭定求等.全唐詩[M].中華書局,1960,卷34.
[6]彭定求等.全唐詩[M].中華書局,1960,卷30-31、34-35.
[7]彭定求等.全唐詩[M].中華書局,1960,卷34.
[8]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中華書局.1983,卷40
[9]蕭統(tǒng) .文選[M].中華書局,1977,卷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