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記》后世盛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逼涞匚挥绊懣梢娨话?,以列傳第一篇窺視司馬遷的別具一格之言,在其章法結構和情感幽微的表達中淋漓體現(xiàn)。
關鍵詞:司馬遷;幽隱;情感
作者簡介:王佩(1994.5-),女,漢族,陜西省西安市人,河北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在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1-0-02
《伯夷列傳》又稱為《伯夷叔齊列傳》,在大多數(shù)《史記》版本中,它被排列在七十列傳之首位,特殊的位置安排彰顯其意義非凡的價值,以一種隱晦表達情感的方式,展現(xiàn)悲情之感和自己的理想追求。以下從兩方面簡述《伯夷列傳》中司馬遷的幽隱之言表現(xiàn)。
一、章法結構的特殊性。
傳字的本義是供人轉換車馬的驛站,和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傳,遽也。從人,専聲”[1],大致是相近的,因為驛站的功能便是迅速的傳遞公文與消息的,傳的含義隨時代的變化賦予其新的意義,其引申義被廣泛使用和接納,就是指一種專門記載歷史事件,更多是記載個人事跡的文體,即為傳記。而在史書中專門的列“列傳”文體來記載古今人事,則是司馬遷的創(chuàng)舉。
《伯夷列傳》在《史記》這本書里面,是非常奇妙的一篇人物傳記?!妒酚洝防镞呌袝?,有表,有本紀,有世家,有列傳。列傳總共是七十篇文章,總體而言,司馬遷所寫的列傳往往是有兩種體例的:一種是司馬遷先把這個傳主主要生平事跡簡單描述一遍,最后他以“太史公曰”開始展開議論,這是司馬遷對于這個傳記人物的一種獨特評說;其次還有一種列傳,它不是屬于獨自個人的傳記,例如《游俠列傳》、《貨殖列傳》,此為同一個類別的人物圈,他先介紹這類的人物的特性是什么,然后一個一個講這個傳記的人物,最終再加上司馬遷式的結論??墒恰恫牧袀鳌泛退?jīng)常所用的這兩種體式不是完全相合。其他的篇目大多為正例,此篇為列傳的第一篇,在正例之外的變例,全書中除了十表前的各篇序文之外,此篇可以說是最的一篇文字,共計有七百八十八個字,卻是歷來讀者論述和爭議最多的文章。
1、“太史公曰”部分安排的特殊
《史記》全書各篇的贊語即“太史公曰”部分放置于全篇末尾是正例,僅僅有少數(shù)幾篇是放置中間或開頭,此為變例。此篇卻違背了這種正常的體例,首段“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何以稱焉”[2]數(shù)語之后,緊接著的竟是“太史公日”的部分,在這一段贊語中,司馬遷首先敘述自己登箕山探許由冢的事,其次以孔子序列古代的圣賢仁人,竟然無一語論及許由、務光等人,因而表示對許由、務光的事跡致疑,為何許由、務光的事跡不見于六經(jīng),且不被人傳誦贊揚。再以論語中孔子論夷、齊的話,觸發(fā)出夷、齊二人的史事。司馬遷十分注重實地勘察,從文獻的角度進行對許由故事的質(zhì)疑,即使是他親自登上傳說中許由隱居的箕山,發(fā)現(xiàn)山上確實有許由的墓時,某種程度上問題得到的解決,但還是在“許由?!本淝凹由狭恕吧w”字,表達自己的質(zhì)疑,無法肯定墓主人的確切真實身份,一開始的懷疑,最終還是沒有真正解決,這種贊語的安排方式,在《史記》一書中固然極罕見。
2、引用的言論較多,自己撰寫的言論較少
在本篇中司馬遷自己撰述的文字部分較少,較多引用軼詩、典籍和他人的言論,例如: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卩滇拶?,命之衰矣?!盵3]直接引用當時有關伯夷叔齊的軼詩。還有較多的引用孔子《論語》中的語言,例如:“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4]等等,都是直接引用《論語》中的語言,此篇篇幅較短且多引用他人的言論,尤其以引用孔子的言論較多,幾乎是以孔子的語言作為自己言論的依據(jù),可見司馬遷受孔子的思想啟迪是多么的深刻,儒家思想對其有多大的影響力。
3、本傳與議論文字相互摻雜
全篇從文中的“其傳曰”以下共二百一十五字,約占全篇的四分之一為敘述的部分外,其余的四分之三全屬議論,形同一篇議論文,故前人大都認為本篇的寫法是“以議代敘”,在史書的紀傳中是一種異乎尋常的別裁。并且紀傳體文字的章法結構,一般是傳記在前,評議定會安置在論贊中,區(qū)分明確,絲毫不混。而本篇卻是傳記的前后都是議論文字,中間為敘述文字,這樣的章法結構安排,非常奇妙,確實是一種變例。全篇中作者發(fā)疑問之語較多,表現(xiàn)司馬遷內(nèi)心的不解與困惑。這種不合史傳的體裁常型,才會引發(fā)有如此多的疑問、議論、感慨,有著不同于其他家的思想表達,即體現(xiàn)司馬遷的創(chuàng)新與進步性,有著自己內(nèi)心獨特的情感表達。
二、情感的隱微表達
《伯夷列傳》為史記列傳中的首篇,位置的獨特性,顯示了司馬遷表面上是為伯夷與叔齊寫傳,實際上是曲隱地闡發(fā)他的“一家之言”,以他人之言澆自己心中之塊壘也。字里行間顯露了他對現(xiàn)實是有著深刻的感慨及對自身深沉的身世得慨嘆。作家以詩人的氣質(zhì)寫史,不僅是寫伯夷叔齊之悲,也為自己的身世遭遇熱悲傷感慨,一方面是由他聯(lián)想到自己的現(xiàn)實情況,另一方面是把自己的遭遇委婉曲折的用他人事跡進行抒發(fā),以他人之遭遇來澆自己心中之塊壘。
1、深入歷史人物心靈,抒發(fā)自我感慨
這篇不僅包有對人物生平主要事跡的敘述,同時加有司馬遷自己的獨特議論,孔子對伯夷叔齊的評價:“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意思是伯夷叔齊不去回憶過去的恩恩怨怨,現(xiàn)在他們的怨氣也更加少了,“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在當時父子相殘,各國戰(zhàn)亂頻發(fā),孔子認為伯夷叔齊的讓國行為是已經(jīng)求得人的體現(xiàn),他們又有什么怨恨呢?這也是儒家個體道德標準的表現(xiàn),這種謙讓之風,也是后世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內(nèi)涵的基礎。而后在敘述完伯夷叔齊故事提出疑問: “由此觀之,怨耶? 非耶?”向天發(fā)出疑問,同時也是對伯夷叔齊發(fā)出的疑問,孔子所推崇的不怨天不憂人畢竟是理想人格,不切人情。理想的豐滿,在落入現(xiàn)實世界后卻是不同境界,蕓蕓眾生只能在自己的小范圍活動,實現(xiàn)自己的小目標。
孔子認為古代圣賢伯夷叔齊幾乎是沒有怨恨的,然而在別的史料里卻有著不同的面貌,司馬遷認為:從伯夷叔齊的軼詩中便能看出伯夷的悲意,從他們的《采薇歌》中發(fā)出疑問: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卩滇拶猓ヒ?。”[5]從伯夷叔齊采薇歌的情況看,讓他頓生悲意,而這樣的描述卻不曾在其他的文獻資料中得到記載,讓他感到十分的詫異。伯夷叔齊唱著哀怨的歌,最終餓死字在首陽山上。從詩中的明顯能看出伯夷叔齊是有怨有悲的,司馬遷以己度人,認為伯夷叔齊并不全是孔子筆下所描述的道德楷模,他們是存活于現(xiàn)實世界的真人,他們內(nèi)心也有困惑、迷茫、不平。有對理想追求而得不到實現(xiàn)的吟詠與感嘆,人世間有多少人向他們一樣,默默地消逝于黃土之中,他們生前的努力、奮斗,全然無用,他們是否能這樣毫無怨言的死去呢?李卓吾言:“‘何怨是夫子說,‘是怨是司馬子長說?!?怨適歸之無從,怨周土之薇之不可食,遂含怨而餓死?!盵6]可見孔子時代和司馬遷所處的大漢朝,兩者對人物評價的標準選取也是有差異的。
2、追求人生之不朽
在《自序》說到處于末世天下人皆追逐利益,只有此二者奔義,讓國餓死,天下人都稱頌他們,因此寫作《伯夷叔齊》第一。表明司馬遷寫此篇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伯夷叔齊揚名,對于生死這樣寬廣的問題,即個體活著的意義是什么?死后又會給人世間帶來怎樣的價值?司馬遷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在司馬遷看來,人免不了一死,死,要死得其所;活,要活得有價值。
司馬遷具有強烈的史官責任感和立名意識,他希望通過自己所寫的歷史能讓這些可能被其他史家忽略的歷史人物留名于后世。實現(xiàn)其父親想要成一家之言,于后世立身揚名的遺愿。司馬遷和其父親所追求人生不朽,實際上也是繼承了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傳統(tǒng)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說文解字》作者:許慎撰著? 出版發(fā)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08.
[2]《史記》作者:(西漢)司馬遷? 出版發(fā)行: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2011.01.
[3]《史記》作者:(西漢)司馬遷? 出版發(fā)行: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2011.01.
[4]《論語譯注》出版發(fā)行 :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4.06.
[5]《史記》作者:(西漢)司馬遷? 出版發(fā)行: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2011.01.
[6]《焚書》作者 :(明)李贄著 出版發(fā)行: 北京:藍天出版社, 1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