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負載詞是標志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或習語,直接反應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獨特的活動方式,是一個民族特有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在翻譯文化負載詞時,譯者有時很難找到完全對等的表達在翻譯方式,因此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關聯(lián)理論是一種認知語用學理論,是語用學的核心理論,對翻譯有著很強的解釋力。本文以《論語》為例,從關聯(lián)理論的視角下研究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使譯者可以更好地解釋其中承載的歷史文化。
關鍵詞:文化負載詞;關聯(lián)翻譯理論;《論語》
作者簡介:盛巾瑤(1994-),女,漢族,黑龍江佳木斯人,沈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英語口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1-0-01
一、引言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的主要方式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人們借助語言進行溝通和交流,保存人類文明成果,并在歷史發(fā)展中逐漸積累,形成了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成了文化負載詞。不同的民族文化通過譯者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表現(xiàn)出來。因此譯者在對文化負載詞進行翻譯時就要求譯者能夠忠實地傳達原作者所要表達的涵義和文化特色,又要考慮到它國文化以及讀者的理解接受能力因素等。
而《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nèi)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作為儒家經(jīng)典的《論語》,其內(nèi)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正因為如此,譯者對于文化負載詞對文化交流及讀者對《論語》的解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關聯(lián)理論概述
關聯(lián)理論從認知學的角度闡述并修正了Grice的會話理論,提出語言交際是一個認知過程,是必須依靠推理思維來進行的新的語用學觀念。關聯(lián)理論是一種認知語用學理論。由斯珀伯與威爾遜在《關聯(lián)性:交際與認知》中提出。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交際是一種動態(tài)的認知活動過程,它涉及說話人對話語信息的傳達明示以及聽話人根據(jù)說話人所提供的明示語義信息所作出的認知推理。而人類交際無一例外遵循關聯(lián)原則,都在交際中接受者總是追求和遵循最佳相關的目標:即在認知過程中力圖以最小的投入獲取足夠的語境效果。
三、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對《論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論語》中的文化負載詞有很多,有表示地名的、也有表示宗教文化的,還有表示語言文化、物質(zhì)文化和社會文化的。下面我們將舉例說明如何通過對關聯(lián)理論的運用和探討,使文化負載詞得到最佳的翻譯效果。
(一)“仁”字的翻譯。
仁在《論語》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已有百次之余??梢?,孔子對于“仁”的重要性。他將“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是倫理思想結(jié)構(gòu)的核心。一個“仁”字蘊含了深刻的意義。所以,對于“仁”字的翻譯也十分困難,在英文中并沒有“仁”字的對應詞,所以需要翻譯者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認知對其進行翻譯。但這些翻譯往往都是翻譯者主觀的認知通常不準確。例如有人將其翻譯成“kindness” 、有人將其翻譯成“generosity”、還有人將其翻譯成“charity”等等。那么如果我們運用關聯(lián)理論為指導,以最佳關聯(lián)為準則,會發(fā)現(xiàn)將“仁”譯為“humanity”最為合適,因為這兩個詞語包含“人道”的含義。
(二)“小人”的翻譯。
“小人”一詞在《論語》中共出現(xiàn)24次。根據(jù)語境的不同,“小人”所表示的具體意思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尚書無逸》中寫到:“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边@里的“小人”則是“平民”,普通百姓的意思。在孔子的《論語》“小人”主要指的是道德敗壞,素質(zhì)低下,見識淺薄的人,也就是無德之人。翻譯成英文有“common people”,“the inferior man”,“the small man”,“the unworthy man”等。那么運用關聯(lián)理論翻譯例句: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崩锏摹靶∪恕北硎镜氖堑赖缕焚|(zhì)不好的人,應該譯為“the small man”更加貼切句子的含義。
(三)“禮”字的翻譯。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禮”肯定是少不了的?!岸Y”字在《論語》中出現(xiàn)了幾十次??鬃印墩撜Z》中的“禮”指的是人倫精神的外化,是外在表現(xiàn)和內(nèi)里思想的統(tǒng)一。在中國古代,根據(jù)身份地位的不同,所要遵守的“禮”也是不同的,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要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有所差異。對于“禮”的譯法也有很多,例如“ritual”、“propriety,the rules of priority”、“regulations”等。我們通過運用關聯(lián)理論為指導,認為將“禮”字譯為“propriety,the rules of priority”較為合適。
結(jié)束語:
《論語》是中國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其文化負載詞蘊含了中國的民族語言和文化精髓,將其翻譯對于中國的文化傳播和交流有著積極的作用。但由于文化的差異,將其內(nèi)涵完全翻譯出來是不可能的。而運用關聯(lián)理論為指導,能夠?qū)ⅰ墩撜Z》中的文化負載詞得以最佳還原,是譯文讀者的福音。
參考文獻:
[1]李寧.關聯(lián)理論視閾下《論語》中文化負載詞英譯對比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14:279.
[2]邢穎慧.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論語》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J].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1604:87-91.
[3]姜雨星,王金安.蘇慧廉英譯《論語》文化負載詞評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7,06:89-9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