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明
我第一次到曼哈頓是20世紀80年代初,在聯(lián)合國秘書處做譯員。工作幾年后離開,之后找機會多次回去,看朋友,也看紐約。那時國門剛開一條縫,去紐約的中國人還很少,大家都有一種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感覺。時至今日,有人稱我“老紐約”,我一笑默認。
今天的大紐約市由五島(區(qū))構成,其中四區(qū)是郊區(qū)布局,只有曼哈頓(狹義的紐約)是真正意義上的大都市。我們當時對紐約的想象,緣于某種現(xiàn)代化模式,驚艷于那里的摩天大廈、地鐵公交、琳瑯滿目的商店。
紐約如此,又不止于此。法國社會學家德·塞托寫過《在城市里行走》一文。他說,從世貿(mào)大廈的頂端(撰文時世貿(mào)大廈還在)俯瞰曼哈頓,只是看到了摩天大廈群,唯步行體驗到的紐約,才是有生命的紐約。這個與眾不同的看法,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
德·塞托說的是,紐約至今還能給人提供步行的樂趣,這正是它的了不起之處。
到草原要騎馬,在都市要步行,德·塞托的出發(fā)點無非如此。如果散步,想停就停,想走就走;停下來是自己的選擇,倘若步伐被某種障礙中斷,路程和心情都不順暢。紐約東西走向的路叫“街”(street),順街而行,走兩個多小時可暢通無阻。途中停下,可觀賞風格不同、氛圍不同的街景。累了,渴了,很容易找到咖啡館、書店、酒館、飯館、雜貨店,“叮鈴”一響,推門進去,感覺像是風雪夜歸人。
有些廣場和街頭,隔幾步就見畫家和音樂家的攤位,他們表演兼做生意,入夜后那里轉為露天劇場兼集市,熱鬧非凡。
你若吸煙,會有人前來借火或要支煙抽,寒暄兩句,體味人與人之間的友善。不過,你若遇到過分友善而且無來由搭訕的主兒,必須置之不理,徑自前行,那才是都市人的范兒。在城市步行不需要GPS,但必備敏銳的第六感。
我上次去曼哈頓是2013年年底,住了一個多星期,天天步行。30多年來,紐約有不少變化,如哈林區(qū)翻新改建,中城增添了現(xiàn)代高層建筑,但大的格局依舊,整體風貌不變。漫步街上,只見高高低低、風格各異的建筑兼容并立。都德、哥特、維多利亞、裝飾藝術、現(xiàn)代主義等各種風格的高層樓,與赤褐石、紅磚的低層住宅樓相互映照。每段街區(qū)各有特色,默默陳述著不同時期、不同傳統(tǒng)的故事??催@里,恍惚是20世紀50年代經(jīng)典電影的情景回放:街兩旁5層高的舊式紅磚住宅,外墻一律吊掛整齊的鐵制消防梯。拐彎到另一處,見昔日的倉庫樓被改建成畫廊、住宅、酒吧、咖啡店、餐館,如舊亦如新,都市的韻味溫潤而濃郁。美國的商街(住宅區(qū)亦然)色調(diào)并不單調(diào)統(tǒng)一,但各家都懂得不去彰顯自家的特別,先看看別人的房舍顏色是怎樣的,再決定如何把自家的色澤融入,形成一套色系里變化中的和諧。到了夜里,柔和的街燈和門燈勾出建筑的輪廓,即便有起伏的人聲,一條街也大致安靜。有人喝多了從酒吧踉蹌走出,靜夜里的街像舞臺,而他是劇中人。
還見到這么一處:在兩座摩天高樓之間,矗立著一座石筑的教堂,物理高度雖遠不及它的鄰居,怎奈其標志神性的尖頂直指浩空,那意思像是:你再高,能高出天意?
過去時、現(xiàn)在時,進行時、完成時,不同的建筑時態(tài)重疊交錯,曼哈頓無異于一部多層次的小說,要用心讀,一頁一頁翻看。
步行的佳境是散步,散步主要看心情,并不分時間,不計快慢,甚至不論晴雨。而心情緊扣環(huán)境。人們喜歡在曼哈頓步行,不為別的,只因為那里是曼哈頓。
曼哈頓適宜步行的文化,透著都市生活中人性和歷史的靈韻。這種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的靈韻,在國內(nèi)某些城市(如上海)的某些街區(qū)行走也時有邂逅,所以走在曼哈頓,會有他鄉(xiāng)遇故人的感覺。但是,在國內(nèi)的一些大城市里,這種靈韻在逐漸退減。
既現(xiàn)代又適宜步行的曼哈頓,用術語說,是適宜步行的現(xiàn)代城市。它默默佐證,城市的現(xiàn)代化和適宜步行相輔相成,并不矛盾。
杭州免費開放的西湖景區(qū)、北京留存不多的胡同、從前廣州既避雨又遮陽的騎樓小巷,都適宜步行。巴黎留有一些舊時的拱廊,即一條商業(yè)街蓋上玻璃拱頂形成的空間,以前用作商貿(mào)市場,如今是逛街休息的去處。
每個城市都有適宜步行的空間,區(qū)別在于多少。少了,城市顯得冷漠;多了,城市便有市民社會的溫度。有足夠多的步行空間,才是適宜步行城市的確切定義。
適宜步行的現(xiàn)代城市有幾個特點。其一,有足夠數(shù)量的“街”。在“街”的空間里,人行為主,車行為次,所以街不能太寬。街與街之間的距離不應太遠,以便于步行。其二,歷史和市民文化受到妥善保護,步行就能到書店、圖書館、歷史建筑、市民聚集的場所。其三,適宜步行是便民宜居城市的要件。住宅離商家不能太遠,買東西遛個彎兒就能到,逛街和生活自然融合,才是愜意的都市生活。
歐美有許多這樣的城市,在我國則多為中小城市,總量已經(jīng)減少。
在曼哈頓步行是門學問,我是慢慢學的。20世紀80年代初,在聯(lián)合國做譯員的有幾十個中國人,我們每天橫跨曼哈頓去上班,多半選擇步行而不坐公交,一來鍛煉身體,二來想省點交通費(那時駐外人員實際收入不高)。聯(lián)合國要求工作人員著正裝,正裝要穿皮鞋,穿皮鞋走長路不舒服,大家索性換上輕便的球鞋,將皮鞋裝在袋子(通常是塑料袋)里提在手上,到工作地點再換鞋。于是,曼哈頓的街頭,每天清早便有一群年輕的中國人匆匆趕路的景象——西裝領帶,一手提公文包,一手提裝皮鞋的袋子。明知不太雅觀,心里難免有些忐忑。按都市生活常理,西裝領帶和球鞋不搭,公文包和塑料袋也不搭。誰能想到,沒過多久這種“不搭”竟蔚然成風。曼哈頓的許多上班族,正裝加球鞋、公文包配裝皮鞋的手袋,闊步街頭,上班的高峰時刻,好似集體上演街頭喜劇。許多美國人不屑用劣質(zhì)塑料袋,或是提個布袋,或是用漂亮的購物袋,更時尚的女士會借機配上一個大號的手袋。你看,那位女士的挎包里露出高跟鞋的尖,還有個吉娃娃狗的腦袋。上班的人步行,是趕路不是散步,她心情好,趕路的同時也不忘了散步。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