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勝男
摘要:藝術教育是指面向非藝術類專業(yè)學生的藝術教育,其目的是全面發(fā)展,啟迪美和智慧的教育。本文以高職院校藝術教育中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非專業(yè)音樂教育為例分析,以期從對策與措施上改善和提升藝術教育方式,也為同類型音樂教育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普通高校;音樂;方式;教育
中圖分類號:JO-4;G7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3-0221-01
在高職院校育人體系中,相比德智體三個方面,我國尚未建立起系統(tǒng)、完整和科學的美育體系。但從整體上講,近年來各類學校的藝術教育情況得到了改善和發(fā)展。綜合而論,高職類院校在音樂教育方面資源配置的水平相對較低,短板因素較多,因此,開展音樂教育方式的研究工作更為迫切和必要。
一、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1.我國高等教育的總目標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由于我國尚未建立起系統(tǒng)、完整和科學的美育體系,相比德智體三個方面,針對美育的教育資源配置,無論從課程體系、師資配備、教學條件,還是從思想認識、教育理念、目標定位以及考核標準等諸方面都存在嚴重缺失。資源配置與育人目標的不匹配,必然導致育人的效果和效率的降低。
2.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課程體系、目標設計、結構規(guī)范等較之其他領域和學科缺少研究和規(guī)劃。高效率的教學,必然是建立在對學生需求的充分了解和對國家育人目標的深刻理解之上的。目前,多數(shù)高職院校尚未將把藝術教育(包括音樂教育)的施教過程與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與需求聯(lián)系起來,重視程度低。
3.當代大學生對音樂教育的需求較之以往從量到質都發(fā)生重大改變,越來越多的學生需要學習更深層次的音樂理論與技能,但目前的音樂課程體系難以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導致音樂教育效率較低。
4.學習媒介和藝術表達方式與渠道的多元化為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已做了初級學習。因此,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提出了更為多樣化和更高標準的要求。
二、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特點
首先,高職院校音樂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其目的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即通過傳授和學習音樂知識、技能,建造或改變受教育者的審美意識,陶冶情操,開發(fā)受教育者的思維能力,使受教育者成為全面發(fā)展社會成員。因此其教學重心不是向學生傳授專業(yè)音樂知識與技能,而是重在提升學生對音樂藝術的理解與鑒賞能力,以及由此體現(xiàn)的文化傳承與美育精神。其次,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課時資源較少,但面對的受眾對象卻是廣泛而多樣的。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課程體系應面向不同需求、不同基礎的學生而構建,不僅包括全體學生的音樂藝術欣賞等文化通識類課程,也包括有一定音樂基礎學生而開設的選修課和精深課。
三、改進音樂教育的方式
1.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在教學內容上,不僅包括高校音樂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還應包括校外、課堂外的一切藝術與文化活動。
2.構建科學規(guī)范、多層次的音樂教育課程體系,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音樂教育需求。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面對的受眾群體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無音樂基礎的學生,需要對其普及基本的音樂知識和修養(yǎng);二類學生則是有入門音樂基礎,在音樂方向有較強烈的愛好,愿意把較多的業(yè)余時間花在音樂上,而且同學當中有一批興趣相近的伙伴,經常聚在一起,或通過學生社團組織一些與音樂相關的活動。他們對音樂課程的追求已經深入到某一方面的技術細節(jié)。因此,他們在自由選擇課程的空間中,會給音樂課程比較高的優(yōu)先性;第三類學生具有較好的音樂天賦,并且接受過良好的音樂某方向的學習和訓練,他們中有一部分是藝術特長生,或者學生藝術團的業(yè)務骨干,從小接受專業(yè)訓練,上大學后仍一直保持著這種興趣與愛好,這部分人會對自己提出更高層次的接受高水平音樂教育的具體要求,并認為這對其實現(xiàn)大學學習目標至關重要,甚至在未來人生的發(fā)展中,希冀把音樂方面的專長發(fā)揮到更高層次。
基于對學生狀況的這種分析,筆者認為高職院校音樂教育課程體系應按照以下三個層面來設計:一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通識課;二是針對不同學生群體展開個性化需求的選修課;三是面向部分有較好音樂藝術基礎的文藝骨干開設的精深課。
四、結語
由于音樂教育活動是培養(yǎng)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因此音樂教育方式中不僅應考慮一些可進行量化的課時資源、師資隊伍、教學設施等因素,而且考慮一些如教學理念、教育方法、學生的認知偏好以及教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氣質等的因素,從而使人們能夠從整體、系統(tǒng)的角度去提升音樂教育方式,最終實現(xiàn)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更高質的綜合性人才目標。
參考文獻:
[1]孟斌,王勁峰,張文忠,等.基于空間分析方法的中國區(qū)域差異研究陰[J].地理科學,2006(04).
[2]陳學剛,楊兆萍.基于ESDA.GIS的新疆縣域經濟時空差異研究[J].測繪科學,2008(03).
[3]林能杰.關于現(xiàn)代音樂及其教育意義的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