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要說中國普通話最標準的,莫過于《新聞聯(lián)播》里每天出鏡的播音員了。然而,你怎么也想不到,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小鄉(xiāng)村,普通話就是當?shù)氐姆窖浴H袊ㄓ玫钠胀ㄔ?,竟來自這個小山村?,F(xiàn)在,大部分人認為的普通話,就是北京人的方言,但是這個看法并不準確。
②北京人的普通話與《新華字典》里的發(fā)音其實是有一定區(qū)別的,最明顯的就是那股“京城味”,兒化音特別多。而普通話最標準的發(fā)音,其實來自這個地方——與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
③那么中國古代歷朝的普通話又都是什么呢?周朝是古代中國文化制度的奠定時期,東周的首都洛陽話就成了當時的標準音。先秦的“洛語”,就成為官話,美其名曰“雅言”,它也是以后中國各朝代國語的基礎。秦朝后來統(tǒng)一全國,具體用什么語言無法考證,據(jù)估計就是西安一帶的關中話了,至于怎么發(fā)音,可以參考陜西的秦腔。劉邦推翻了秦朝,當然不能以“秦人之腔”為官話國語了,漢朝就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洛語”成為兩漢的普通話了。但可以想到,其發(fā)音一定有關中語的特點。到了南北朝的時候,東晉遷都建康(今天的南京),承襲漢代,還以洛語為國語,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為南朝沿襲。南京話就成了國語,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④到了隋唐,隋朝統(tǒng)一中國,定都長安,以南京話和洛陽話為基礎正音,形成長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西安話“秦音”就是國語了。到了宋朝,定都河南開封,與洛陽不遠,所以,國語還是“雅言”洛陽語。元朝定都北京,定蒙古語為國語,元代的普通話恐怕是充滿蒙古味道的北京話。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南京官話為官方的標準語。后來,他兒子朱棣遷都北京,從此,北京話就成為中國的官話了。
⑤從整個歷史看,今天的普通話可不是現(xiàn)在一個地方的方言,它的發(fā)音兼有洛陽話、西安話、南京話、蒙古語及滿語等多種方言、語言的發(fā)音元素。整整經(jīng)過了3000年,華夏各地域的人不斷摒棄地方文化的不足與狹隘,不斷吸收其他地方的文化精髓,才融合成現(xiàn)在這個偉大民族,才淬煉出愈加堅韌的民族文化。
(選自2018年第13期《青年文摘》,本刊有刪改)
鑒賞空間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各種文化元素中最基礎、最基本的部分。母語是一個人最初學會的語言。母語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也是民族的生存發(fā)展之根。對于中國人而言,有很多的方言,而普通話作為中國不同民族間進行溝通交流的通用語言,也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發(fā)展、不斷完善的過程。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有義務去了解普通話、說好普通話,只有這樣,才能奠定屬于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才能夠由此迸發(fā)出國家、民族發(fā)展中深沉而又持久的力量。
讀有所思
1.通讀全文,說說今天的普通話融合了哪些地方的方言。
2.試分析本文和《最后一課》流露出的情感有何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