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烏紗帽始自東晉(公元400年左右),起初并非官員所特有,不分貴賤均可戴。到唐代才定為官帽。烏紗帽初始是用藤編織的,以草巾子為里,紗為表,而后涂上漆。后來不但去掉藤里,還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
一說烏紗帽最早出現(xiàn)在北宋初年(公元1000年左右)。最初,宮廷中有人把男子裹頭用的幞頭改成一種紗帽,戴在頭上,自覺很舒服。不久,此帽被皇帝看見了,很是欣賞,于是下令朝中官員都改戴這種紗帽,皇帝自己也帶起了這種帽子。當時的紗帽兩邊各有一根細長翅,翅有一尺來長,走起路來,上下顫動。那些官老爺們?yōu)榱朔乐姑背岫堵?,于是養(yǎng)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習慣。
明朝時,皇帝已不戴這種紗帽了,但官員們?nèi)源?,只不過紗帽帽翅的長度縮短了,寬窄也不相同,官階越高,紗帽的雙翅越窄,反之,雙翅越寬。這兩支伸出的硬翅,是為防止官員們上朝時互相說悄悄話的。如果交頭接耳的話,兩只帽翅礙事,很可能把帽子碰到地上。
據(jù)考,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guī)定:官員上朝和辦公時,皆須戴紗帽,穿圓領(lǐng)衫,束腰帶;有功名而尚未綬官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紗帽、穿官服。已經(jīng)致士(退休)的官員,也可仍戴紗帽。明世宗時,人們因黑色紗才將其真正稱為烏紗帽。明清以后,烏紗帽已不再是帽子,逐漸變?yōu)楣俾毜拇Q,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削職為民。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被頂戴花翎所取代,可“烏紗帽”仍然成為官職的戴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