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聽
當船只行駛在南極海域,要注意的不僅僅是一個又一個溫帶氣旋的襲擊,有時候還會遇到一種比較特殊的風力現象,這種風力出現時所伴隨的天氣狀況,往往具有“隔里不同天”的特點,相距不到10千米的海面,風力可能會相差好幾個級別,有時候海面像被分割成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一個水平如鏡,另一個去口是層層浪花翻卷,這是在南極近岸特殊的地形與極地地區(qū)冰蓋的熱力作用共同影響下所造成的一種特殊類型的風,被稱為下降風。目前已有的記錄表明,世界上最強的下降風來自南極大陸沿岸,風力可達17級以上,強度堪比超強臺風。
受下降風影響的海域基本只出現在南極沿岸附近,下降風的形成受到熱力和地形的共同影響。南極極區(qū)又常年被廣袤的冰雪覆蓋,冰蓋表面的劇烈輻射冷卻作用使得近地表的空氣密度增大。而南極的陸地地形像一口倒扣的鐵鍋,呈內陸高、沿岸低的分布形態(tài)。因此密度大的冷空氣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如同坐著南極高原的冰蓋滑梯一樣從高處下滑,沿著地形滑落至沿海,就形成了風力極強的下降風。
下降風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首先,南極沿岸的下降風風向非常穩(wěn)定,在冷空氣從較高的冰蓋下降到沿岸的過程中,所形成的風的走向就很穩(wěn)定,從高到低不太發(fā)生偏轉,到了近岸時,風的走向也只會受到冰川走向的影響,所以它在近岸海域的風向非常穩(wěn)定。我國在南極羅斯海西岸恩克斯堡島上建的新科考站,其附近海域的下降風主要是西一西北風向,而我國中山站附近海域的下降風則主要為偏東風。其次,下降風具有非常明顯的日變化和季節(jié)性變化,這是因為冰蓋輻射冷卻作用會隨著晝夜和季節(jié)發(fā)生變化。晝夜變化表現為后半夜至第二天上午,近岸風力最大,因為夜間的輻射冷卻更加明顯,下午到前半夜風力減弱。季節(jié)變化則表現為下降風在秋冬季節(jié)比春夏季節(jié)發(fā)生得更為頻繁,風力也更為猛烈。再次,南極的下降風具有明顯的局地特點,它常常在某些區(qū)域的沿岸附近穩(wěn)定出現,這與南極大陸上縱橫交錯的冰川特征有關,有些冰川的走向有利于下降風游走到近岸,但是有些冰川的走向則阻擋了下降風向近岸游走,這也是為什么會出現“隔里不同天”的情況。
雖然南極的下降風風向穩(wěn)定,并且出現的時間也較為一致,但是目前,各個國家的科考站對下降風的預報能力還是非常有限,一方面是對下降風準確的起風時間不好判斷,另一方面是對下降風的風力和持續(xù)時間也不易做出精準判斷。這是因為南極地區(qū)局部地形復雜,很多天氣的預報模式沒有辦法將這些非常細微的影響考慮到預報當中,而且,下降風的形成牽扯到冰蓋的熱力作用,當風到達近岸之后與南極沿岸的低壓帶之間會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這種比較復雜的影響機制也會對其風力的大小以及持續(xù)時間有一定影響,加之目前南極的觀測資料太有限,從現有的少量資料中較難總結出那么精確的規(guī)律來指導對下降風的預報,這也造成了現有預報的困難。所以,對下降風的預報還有待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