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景旭
(金州中醫(yī)院外科,遼寧 大連 116100)
腹股溝疝是臨床上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腹部外科疾病,一旦發(fā)病會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較大的危害[1]。臨床上對于腹股溝疝的治療以疝修補術為主,但是傳統(tǒng)的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患者的治療中,存在患者術后恢復較慢、手術痛苦較大、遠期復發(fā)率較高的問題。近年來,臨床在不斷鉆研的基礎上,促使腹股溝疝的治療進入了無張力疝修補術時代[2]。無張力疝修補術不僅克服了傳統(tǒng)疝修補術的不足,同時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臨床療效[3]。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術式較多,其中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的治療中表現(xiàn)出了較大的應用優(yōu)勢。
1.1 一般資料:選取于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到我院就診的腹股溝疝患者92例實施臨床研究,以隨機原則將患者分為觀察組(n=46)和對照組(n=46)。觀察組46例患者,男性和女性的比例為26∶20,患者年齡33~67歲,平均年齡(48.8±4.5)歲;患者病程0.5個月~12年,平均病程(3.2±1.6)年。對照組46例患者,男性和女性的比例為27∶19,患者年齡34~66歲,平均年齡(49.3±4.8)歲;患者病程0.6個月~13年,平均病程(3.1±1.8)年。兩組患者之間的一般社會學資料和臨床資料之間的統(tǒng)計學分析結(jié)果均提示,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92例患者在入組前均閱讀并簽署了入組同意書,本次臨床研究也經(jīng)過了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臨床治療:兩組患者均實施硬膜外麻醉,然后沿著腹外斜肌纖維方向作手術切口,確定腹外斜肌腱膜位置,并在其下方的腹內(nèi)斜肌淺面部位向下游離精索至恥骨結(jié)節(jié)暴露約2 cm,同時沿著精索向上游離疝囊至腹膜外脂肪處,然后兩組患者分別采取不同的疝修補術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采取疝環(huán)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在疝囊下切開腹橫筋膜,疝囊高位游離。將疝囊送回腹膜腔并置入疝環(huán)填充物,妥善固定縫合,置入補片并縫扎好,清洗創(chuàng)口后將其關閉。觀察組患者采取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在患者精索后方置入補片,將其覆蓋在腹橫筋膜面上,不進行填充處理,然后將補片邊緣與橫肌腱弓、腹內(nèi)斜肌、恥骨腱膜、腹股溝韌帶進行縫合,清洗創(chuàng)口之后關閉[4]。
1.3 觀察指標:①觀察患者的手術治療情況,包括手術時間、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和治療費用等指標。②觀察患者的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異物感、疼痛、陰囊水腫等并發(fā)癥[5]。
1.4 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和計量資料的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分別以(%)和(±s)形式對計數(shù)資料和計量資料進行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運用卡方檢驗和t檢驗,檢驗結(jié)果以0.05為水準。
2.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情況比較:相比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明顯增加,P<0.05組間比較差異存在顯著性;但手術切口明顯比較小,住院時間明顯較短,治療費用明顯較少,P<0.05組間比較差異存在顯著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情況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手術切口(cm) 治療費用(元)住院時間(d)觀察組 46 67.34±23.364.07±0.193044.8±145.3 3.5±1.1對照組 46 123.12±22.246.76±0.384227.5±126.5 6.1±1.7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與對照組的15.22%(7/46)相比,觀察組患者的異物感、疼痛、陰囊水腫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52%(3/46),明顯較低,P<0.05組間比較差異存在顯著性。
綜上所述,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雖然手術操作時間較久,但是其切口較小,降低了手術對患者機體的創(chuàng)傷,不僅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且能夠為患者節(jié)約以來費用,同時異物感、疼痛、陰囊水腫等并發(fā)癥更少,臨床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