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荻
好消息,你的老公阿祖又發(fā)自拍了。
壞消息,乍一看非常像本山大叔。
吳彥祖不是第一個朝趙本山發(fā)展的男神,早有陳冠希,后有余文樂、張震、小栗旬、強尼·德普等等。無論你是香港警察、日本黑幫、秋名山車神,甚至加勒比海盜,臨到老了,都逃脫不了“本山魔咒”。
難怪有網(wǎng)友說,男明星的最終歸宿都是趙本山,女明星的歸宿都是蔡明。
發(fā)笑的同時我們也會好奇,為什么路數(shù)不同的兩個人,我們會覺得長得很像?以及為什么之前沒覺得像的兩個人,后來會越長越像?
吳彥祖和趙本山,這不是一場群體性幻覺,而是你的腦細胞一場有組織有預謀的安排。
科學家已經(jīng)證實,人類大腦識別物體和人臉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機制。換言之,大腦指定了專門的區(qū)域和神經(jīng)元來負責識別面孔,這個腦區(qū)在大腦的后背側,叫做梭形臉區(qū)域。
無論你跟你的貓有多熟,她在你的視覺識別機制里,都跟一張桌子、一顆車厘子沒啥區(qū)別,只有人臉才能打開梭形區(qū)的綠燈。這種把同類的臉和其他所有物體進行區(qū)別對待的做法,是我們靈長類祖先在漫長進化中發(fā)展出來的機制,以方便我們生存和社交。
有趣的是,對于其他靈長類動物的臉,我們也是一律按照“人臉”而不是按“物體”來處理的,反之亦然。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人和其他靈長類本質上屬于同類。
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工程教授多麗絲·曹團隊則進一步發(fā)現(xiàn)了靈長類動物是如何對人臉進行編碼的,以往理論大都認為,多個神經(jīng)元構成集群工作,共同識別出一張臉。但多麗絲和她同事發(fā)現(xiàn),每個神經(jīng)元單獨負責不同的編碼工作,它們有明確的分工。研究人員將電極插入獼猴(靈長類)大腦中識別人臉的三個腦區(qū),這些區(qū)域塞滿了特殊的神經(jīng)元細胞,稱為臉細胞,這樣可以記錄205個神經(jīng)元的活動。然后他們給獼猴看2000張人臉圖像,發(fā)現(xiàn)就像有不同的相機從多個不同角度拍攝一張臉一樣,每個識別面孔的神經(jīng)元以彼此不同的方式“記錄”這張人臉:有的單記錄臉形(只要臉形相同,即使換張臉,給出的信號也不變);有的單記錄兩眼間距;有的單記錄皮膚紋理……這樣記錄下來的面部特征有50多個。
換言之,單個神經(jīng)元無法識別整張臉,每個神經(jīng)元都會對某一或幾種面部特征更加敏感。這205個神經(jīng)元將一張人臉拆解為多個維度,進行編碼,每個臉細胞大約會編碼其中6個維度的若干參數(shù),所有參數(shù)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整張臉。這是一項分工又合作的團體工作。
所以,當你看到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人,比如大眼睛、寬眼距、國字臉、高鼻梁等,你的某個或某幾個神經(jīng)元就能記錄下相似的維度參數(shù),大腦就會告訴你———他們好像哦。類似的事情也發(fā)生在生活之中,“你的眼睛好像趙薇哦”,“你的臉型好像李嘉欣”,甚至“你的鞋拔子臉好像趙本山哦”等。你明確知道這是兩個人,他們的臉整體不像,可只要有一些特征像,對大腦來說那就是像。
無論你支持與否,人類社會是有主流審美傾向的。這其中摻雜社會文化、心理學、進化學甚至種族主義等諸多復雜因素,但總體而言,全人類對于臉的審美,存在很大共性。
心理學家Michael Cunningham在1995年的一項研究,讓不同地域的人給不同人種的女性照片打分,發(fā)現(xiàn)人類對于女性審美具有跨文化共性。
心理學家Judith Langlois曾以2-3歲和6-8個月大的孩童做實驗,發(fā)現(xiàn)嬰兒對被成人評判為美的照片凝視的時間較長,這個研究或許也能證實人們天生具有審美判別能力。
Langlois 2000年對面孔吸引力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不同文化的個體對面孔吸引力的評估具有高度一致性,達到0.94。(同時,有些研究也指出被試者對于自身種族的審美評價相對要高過對其他種族評價,但與上述一致性不矛盾。)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Gillian Rhodes也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性別與文化里,面容吸引力的標準大致相似。2007年,密歇根大學的Daniel Kruger的研究也印證了這一說法,認為人們在對面孔審美認知中存在較高程度的群體一致性。
從進化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有些特征是繁殖力強的代表,因此格外受到異性的青睞,被公認為美。譬如男性偏好胸大女性,是因為有利于哺乳下一代。女性偏好男性堅毅的面部曲線,或者高挺的鼻梁,這可能意味更高的雄性激素。從文化角度而言,這就涉及到西方文化霸權,占據(jù)主流媒體的以白種人為主,或隱或顯地傳達出“高加索人種最好”的信息,間接影響了大眾審美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贅述。
總而言之,無論是進化上對繁殖潛能的考量,還是文化上對審美的培養(yǎng),我們都形成了比較一致的審美模式。明星作為滿足我們審美模式的臉蛋天才,在審美共性的前提下,當然也就具有很多相似的面部特征,再加上神經(jīng)元的解碼作用,就會被認為很像。
你回頭仔細想想,陳冠希和余文樂,明道和阮經(jīng)天,吳彥祖和尹正,誰沒有個間歇性臉盲分不清的時候呢?不怪你瞎,只能說,人類的本質就是復讀機,啊不是,好看的皮囊就是這樣千篇一律。
至于看上去跟美男團無緣的趙本山老師,憑什么跟吳彥祖很像?客觀說來,趙老師年輕的時候也是符合審美標準的,高鼻子、大眼睛、寬下顎、中等大小的顴骨,只不過路線不同,注定不能與美男為謀。
無論你年輕時丑得多么千奇百怪、百花齊放,到老了,都是要跟褶子做伴的。
人面部的骨骼是有高低之分的,年輕時候面部脂肪和膠原蛋白比較多,皮膚也比較厚,即使骨骼交錯,但一般不會出現(xiàn)凹陷,因為肌肉和脂肪全給你填滿了。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膠原蛋白流失,肌纖維變細,彈性降低,支撐力也就減少了,臉上的凹陷越來越明顯,溝壑層出不窮。那些最明顯的衰老特征,皺紋、法令紋、淚溝、魚尾紋、嘴巴干癟、笑肌斷層、蘋果肌塌陷等等,都是這么來的。
你的面部皮膚會像一塊松弛的包袱布,松垮地覆住你的五官。而布與布之間,是沒有太大差別的。吳彥祖的法令紋,跟趙本山的法令紋,幾乎就是同一條法令紋。同時男性頭皮上毛囊的數(shù)量日益減少,頭發(fā)營養(yǎng)越來越不足,頭發(fā)越掉越稀少,頭發(fā)的生長速度慢,謝頂?shù)哪惺吭絹碓蕉?。到了一定年紀,男性人手一個M形賊光瓦亮的額頭,怎么會不像呢?
人的衰老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也是一個非常一致的過程。魚尾紋、法令紋、川字紋、眼皮下垂、面部塌陷、笑肌斷層、嘴巴皺縮,所有這些相似的面部特征,被神經(jīng)元解碼為相似的信息,再加上男明星的面部特征本來就相似,所以就會越長越像,越看越像。
說到底,趙本山最大的特征,就是臉上的褶子和干癟的嘴角,所以與其說陳冠希像趙本山,不如說陳冠希的褶子很像趙本山的褶子。
講到這里,氣氛莫名有些唏噓。其實也不用感嘆美人遲暮,畢竟男明星的本質是趙本山,你老了也會很像趙本山,根據(jù)等價交換法則,你跟男明星有什么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