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靜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教育工作者必須努力關注孩子的個體差異,尊重孩子的性格特點,挖掘孩子的內(nèi)在潛力,促進每一個孩子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個性化;閱讀;教學
一、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對閱讀對象是否感興趣,直接決定著學生的閱讀動機,直接關系到學生閱讀活動的開展和閱讀教學的成敗。做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先導,加強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與強烈的閱讀動機,這樣學生才能充分調(diào)動知識儲備與生活閱歷,才能形成更多富有個性化的見解。針對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采用經(jīng)典故事、做游戲、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工具等,大大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與趣味性,滿足學生求新求異的特點,使學生對文本產(chǎn)生濃厚的閱讀興趣。這比起枯燥的講解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小學生的關注,使學生對文本產(chǎn)生強烈的閱讀欲望,進而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qū)動下主動而積極地展開閱讀活動。學生有了閱讀的激情與動力,更能夠突破文字的限制,產(chǎn)生更多的個性化見解,從而為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的個性化閱讀氛圍
學生是千差萬別的,他們有著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不同的興趣愛好、有別于他人的思維方式,教師的“統(tǒng)一要求”、“標準答案”往往會扼殺學生的個性。課堂上,我常以“老師喜歡聽到不同的回答”、“誰還有不同的想法”,鼓勵學生“標新立異”,于是,在我的課堂上也常常能聽到令人耳目一新的回答。此外,我還鼓勵學生敢于向教師、向教材“挑戰(zhàn)”,敢于不唯書、不唯師。對于學生的“挑戰(zhàn)”,只要他們言之有理,我都能虛心接受。課堂上,我還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言論自由”,放手讓學生“我口說我心”,暢所欲言,表達真情實感;引導學生“三個一群,兩個一伙”,展開討論,討論的過程是思考的過程,更是思維碰撞、迸發(fā)智慧火花的過程;鼓勵學生“唇槍舌劍”展開辯論,辯論中,他們彼此互相傾聽、互相闡述,不斷展現(xiàn)自我、張揚個性,不斷接納別人,實現(xiàn)自我超越。此外,對于學生的“插話”、“搶答”,我總能欣然接受,因為“插話”、“搶答”留住了稍縱即逝的靈感,更讓學生的個性思維得到了解放??傊?,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是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前提,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這樣的氛圍。
三、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探究意識
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在閱讀中,不應讓學生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應引導其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建構(gòu)意義,甚至創(chuàng)造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我允許學生對同一問題發(fā)表不同的看法。針對作品情節(jié)、人物、主旨、結(jié)構(gòu)所作的評論我都予以充分的肯定。在閱讀課中,學生的一點懷疑、一聲感嘆、一句批評,哪怕是一知半解,帶著稚氣,只要是自己的獨特體驗,只要是自己的獨立思考,都是可貴的。在此基礎上還應倡導學生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個性閱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并應用好閱讀中的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使其成為知識獲取的主人。為讓學生閱讀更充分,更深入,更具個性,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探究性問題的設計。探究性問題應具有個性的張揚性,答案避免唯一性,盡量做到豐富多彩。比如一篇課文,可以讓每個學生選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并且說出為什么喜歡。學生就會從不同層面,不同的角度進行發(fā)散探究,豐富學生的個性閱讀。
四、優(yōu)化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方法
1.要把閱讀教學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做真正的“閱讀者”,還給他們閱讀、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應只示范閱讀技巧,大部分時間都是由學生自行閱讀。教師只是在課堂上起到一個組織、引導、激勵學生的作用。面對一些生詞,教師應告訴學生要一口氣讀完整個閱讀內(nèi)容,不要認為讀完一篇文章,不能理解每句話就是一無所獲,閱讀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個別的詞匯和句子,而是對于吸收語言的“潛移默化”。
2.對于一般及以下水平的學生。教師在指導他們閱讀的過程中,還要起到組織引導的作用,指路徑,排障礙,適時提點、啟示、指導、鼓勵,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當解決閱讀中遇到的某些問題時,引導他們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并對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鼓勵,為他們搭建起通向作者、文本的橋梁。
3.在學生自我閱讀的過程中,允許他們采取多種閱讀方法。他們可以做摘抄,旁邊作標注,圈點勾畫等,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個性心理特質(zhì)充分綻放,從而實現(xiàn)內(nèi)容解讀的多元性。教師要在小學生閱讀完一篇文章之后,就文章的內(nèi)容提出問題,了解小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此外在課后,再布置一些相關的練習進行總結(jié)和鞏固。
五、采取多元化的閱讀評價
個性化閱讀的評價應該是自主的、多元的、延時的、包容的。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與眾不同的見解往往顯示出其難能可貴的閱讀個性,欠缺包容與支持的評價往往會挫傷學生個性閱讀的積極性?,F(xiàn)今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大都是采取靜態(tài)評價,就是不管學生的閱讀水平、閱讀理解的差異性等等,以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來評價學生,忽視個性。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評價要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即把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與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而獲得提高的閱讀能力結(jié)合起來評價。動態(tài)評價是對兒童的評價不僅僅評價其已有的,已達到的水平,還要評價其在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幫助下所能達到的水平。在教學中還要注意把評價的權(quán)利還給學生,實現(xiàn)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自主性評價。同時,教師還可采用延時評價策略,讓更多的學生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產(chǎn)生更多、更好的創(chuàng)新靈感。同時評價的方式也應該是多元的,語言、手勢、神情、動作,包括適當?shù)奈镔|(zhì)等,只要能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都行。
參考文獻:
[1]胡潔.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性策略研究[J]課外語文,2015,7.
[2]詹笑蘭,實現(xiàn)小學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共存共榮[J].華夏教師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