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
【摘要】目的:研究耳甲腔轉移皮瓣與耳甲腔成形術擴大外耳道口的價值。方法:選擇我院2012年3月-2017年1月納入的53例外耳道狹窄患者,均采取耳甲腔轉移皮瓣與耳甲腔成形術,觀察患者治療結果。結果:我院53例外耳道狹窄患者均經過耳甲腔轉移皮瓣與耳甲腔成形術后,術后兩周內,皮瓣成活較好者有51例,外耳道直徑均超過1.5cm以上,而皮瓣壞死有2例,外耳道直徑均未達到1.5cm;術后兩個月,其中有30例患者外耳道直徑超過1.5cm,直徑超過1.0cm以上有21例,皮瓣壞死者的外耳道直徑約0.9cm。隨訪一年后發(fā)現所有患者均未出現復發(fā)現象。結論:耳甲腔轉移皮瓣與耳甲腔成形術應用于外耳道狹窄中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有效擴大患者外耳道口,避免復發(fā),安全性高,為預后提供保障。
【關鍵詞】外耳道口;耳甲腔轉移皮瓣;耳道狹窄;耳甲腔成形術
外耳道狹窄中包括先天性外耳道狹窄及后天性外耳道狹窄,前者主要是由于胚胎發(fā)育異常,通常與第一腮溝與第一、二腮弓后部的發(fā)育畸形有關,因此患者可能伴有頜面骨發(fā)育不全現象;而后者主要是由炎癥、燒傷、腫瘤或者手術等因素造成。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外耳道狹窄或者僅存在小裂隙,隨著疾病不斷進展,可能合并感染,產生引流不暢、耳痛、溢膿等,直接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嚴重者甚至影響聽力水平,降低生活質量,給患者帶來一定傷害。臨床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但部分患者可能在術后再次復發(fā),不利于病情恢復,因此選擇有效手術方式成為關鍵。我院對此展開研究,選擇2012年3月-2017年1月納入的53例外耳道狹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耳甲腔轉移皮瓣與耳甲腔成形術應用于外耳道狹窄中的價值,現作出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3月-2017年1月納入的53例外耳道狹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17-65歲,平均年齡(43.5±1.2)歲。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鈍痛、耳悶及聽力降低等癥狀,均屬于單耳發(fā)病。其中先天性外耳道狹窄11例,外耳道直徑0.3-0.50m,平均直徑(0.4±0.1)cm:乳突根治術后感染24例,外耳道直徑0.4-0.80m,平均直徑(0.6±0.1)cm;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中耳膽脂瘤9例,外耳道直徑0.7-0.90m,平均直徑(0.8±0.1)cm外耳道良性腫物6例,外耳道直徑0.8-1.0cm,平均直徑(0.9±0.1);化學燒傷后外耳道狹窄3例,外耳道直徑0.4-0.7cm,平均直徑(0.5±0.1)cm。
1.2方法
常規(guī)進行耳內切口,首先確定患者外耳道口耳前切跡位置,從12點向6點方向在耳道軟骨位置外緣與耳甲腔軟骨交界位置進行弧形切口;隨后從第一個切口上部,經過耳前切跡,沿著耳輪腳前端向上延伸2cm。行常規(guī)外耳道、中耳手術操作,手術結束后在患者第一個切口位置附近進行橫向弧形切口,長度控制在2cm左右,并與第一個切口相連接,形成新月形皮瓣,隨后向前切開全皮層,將前端皮下組織作為蒂。向前轉移皮瓣置于第二個切口間,將其邊緣與第二切口周邊皮膚進行縫合。將耳甲腔切除,并完全顯露軟骨緣,縫合第一切口與耳甲腔皮膚切緣,從而擴大外耳道口。術腔放置納吸棉與碘紡紗條,術后一周內可進行拆線,兩周后取出砂條。
1.3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隨訪一年,觀察皮瓣成活情況及外耳道口直徑變化,分析耳甲腔轉移皮瓣與耳甲腔成形術擴大外耳道口的價值。
2結果
我院53例外耳道狹窄患者均經過耳甲腔轉移皮瓣與耳甲腔成形術后,術后兩周內,皮瓣成活較好者有5l例,外耳道直徑均超過1.5cm以上,而皮瓣壞死有2例,外耳道直徑均未達到1.5cm;術后兩個月,其中有30例患者外耳道直徑超過1.5cm,直徑超過1.0cm以上有21例,皮瓣壞死者的外耳道直徑約0.9cm。隨訪一年后發(fā)現所有患者均未出現復發(fā)現象。
3討論
臨床通常采取手術方式治療外耳道狹窄者,雖然能夠有效減輕病情,但部分患者術后可能出現外耳道口相對于術腔狹窄現象,尤其是乳突根治術,給患者帶來嚴重傷害,不利于術后恢復。相關數據中顯示,乳突根治術后復發(fā)外耳道口狹窄的發(fā)生率高達85%左右。由于外耳道口狹窄可能引起術腔通氣障礙,從而牽連術腔上皮代謝異常,上皮脫落后堆積后容易引發(fā)感染,嚴重者甚至產生膽脂瘤,直接危及患者身體健康。
隨著對醫(yī)療技術的深入探究,耳甲腔成形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尤其是耳后切口手術中。將其運用于耳內切口手術時,雖然能夠有效擴大外耳道口,但極易產生再次狹窄。臨床上認為外耳道狹窄者經過手術治療后,新形成的外耳道口直徑應達到1.5cm左右。若能夠在耳甲腔成形術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可增強治療效果,進一步擴大外耳道口。其中耳甲腔轉移皮瓣效果明顯,術中采取帶蒂皮瓣,血供較好,從而防止游離皮片不易成活,避免瘢痕攣縮產生。本文對此展開研究,結果顯示:我院53例外耳道狹窄患者均經過耳甲腔轉移皮瓣與耳甲腔成形術后,術后兩周內,皮瓣成活較好者有51例,外耳道直徑均超過1.5cm以上,而皮瓣壞死有2例,外耳道直徑均未達到1.5cm;術后兩個月,其中有30例患者外耳道直徑超過1.5cm,直徑超過1.0cm以上有21例,皮瓣壞死者的外耳道直徑約0.9cm。隨訪一年后發(fā)現所有患者均未出現復發(fā)現象,提示耳甲腔轉移皮瓣與耳甲腔成形術效果明顯,有助于擴大患者外耳道口,防止復發(fā)。其中2例皮瓣壞死者主要是因為蒂較細,直接影響皮瓣血供,造成皮瓣缺血后壞死。為了防止蒂細,應控制皮瓣寬度為0.5-0.8cm,并依附于皮下耳甲腔軟骨,轉移過程中應動作緩慢,縫合時不可過度緊密。因此耳甲腔轉移皮瓣與耳甲腔成形術效果明顯,可有效擴大外耳道口,維持術腔通氣量與術腔表面積平衡,有助于術后恢復;術中操作區(qū)域較為集中,操作簡便,降低對患者的傷害,避免感染;皮瓣轉移過程中,其區(qū)域內皮膚色澤較為一致,符合美觀要求,受到臨床及患者的廣泛認可;最后將皮瓣縫合后,耳屏相對向前方移動,發(fā)揮出繼續(xù)擴大外耳道口的目的。
綜上所述,耳甲腔轉移皮瓣與耳甲腔成形術應用于外耳道狹窄中具有重要意義,擴大外耳道口,防止復發(fā),安全性高,促進病情快速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