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晗
日本設計向來以簡約著稱,從MUJI、三宅一生到安藤忠雄、山本耀司、川久保玲,其背后即是東洋特有的審美觀?;乜戳餍械娘L向,時尚就是一個圓,在輪回中不斷獲得新生,形態(tài)各異的變遷,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對傳統(tǒng)的回歸,就像“侘寂(wabi sabi)”意在向枯萎、即將逝去的存在中尋求重生之美,“斷舍離”正是它的延伸。然而,時尚界掀起的流行風潮總少不了設計師的鼎力相助,作為幕后推手的他們,比如,蘋果創(chuàng)始人喬布斯總穿著三宅一生設計的黑色高領毛衣和破舊的牛仔褲,建筑師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卻鐘愛“三宅褶皺”(Pleats Please)。
風格即人,從生活理念便可一窺其氣質與格調,志同道合的設計師合作也催生出了不少令人驚艷的作品:21_21 Design Sight 就是由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建筑師安藤忠雄、產品設計深澤直人及視覺設計佐藤卓合作的概念美術館,諸多理念互相碰撞出了火花,正如建筑師青山周平,他對于服裝的理念,與其建筑風格有著相似的見解。
在老本行家居建筑的啟發(fā)下跨界服裝界,青山設計的聯(lián)名款“行走的家”將建筑中的空間感在服裝上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簡約線條、親膚面料,防風防曬雙重效用,可拆卸的帽子和下擺,衣服口袋暗合了電子產品的攜帶和使用……無處不彰顯出這棟移動的“家”所具備的功能性,背部設計的“戀人口袋”獨具匠心營造出濃濃愛意,衣服作為行人移動的“家”,提供著人文的需求、智能的支持以及意外的喜悅,所有打破常規(guī)和別出心裁都來自一個“暖男”對旅行者無微不至的關心,其中也暗含著他對延伸“家”的無限想象和野心。
建一個城市地標性建筑,幾乎是每一個建筑師的夢想,青山周平也不例外。事實上,這也是青山父親曾經的理想。經歷了經濟泡沫與行業(yè)飽和,嘗過“英雄無用武之地”滋味的父親不曾想自己的兒子竟然與自己作出了同樣的選擇。對于建筑所有的啟蒙,都來自于書架上那些精美的畫冊,讓青山不斷堅定他內心的選擇。
看著被各式建筑塞滿的城市,這般擁擠似乎再也負荷不了一個年輕設計師建造的夢想,難以尋求立錐之地。建筑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停留在理論層面遠遠不夠。或許是陷入迷茫和焦慮,或許是到了創(chuàng)作的瓶頸期,大三的時候,青山中斷了學業(yè),在這一年的緩沖期為自己規(guī)劃了巡游之旅,也正是這趟行程為他此后的設計之路開啟了新的視野。
一副背包客的裝備,青山只身前往中國,途經非洲、歐洲多地,名勝古跡和人文風俗讓他流連忘返的同時,也開始反思居所、環(huán)境與人的關系,游牧居民在享受自然環(huán)抱的時候,也飽受著生存的考驗,但始終不變的就是他們與自然對話、適應與抗爭中那份隨遇而安的心,這對久居城市的他來說彌足珍貴。
當青山歷經長途跋涉返回象牙塔時,對于建筑的概念和未來職業(yè)的憧憬似乎有了更清晰的圖景。回看過往的歲月,從東京大學建筑系畢業(yè)后前往北京加盟SAKO建筑工作室成為他做的最正確的決定,在這里,他開啟了事業(yè)的起點,收獲了愛情,還找到了一種令他相見恨晚的胡同生活。青山和同是建筑師的妻子藤井洋子住在南鑼鼓巷里,這種“接地氣”的感覺正是他理想居所賦予的,院子里自由生長著植物,胡同里大人寒暄聊天,小孩游戲玩耍,儼然一個大客廳,成為各家各戶居民生活空間的延伸,走幾步路就有菜市場、咖啡廳、飯館、公廁,在青山看來,在這個開放的空間里,所有的功能都能與家的需求完美契合。對于胡同與居住的思考從未停歇,也為他后來的成名埋下了伏筆。
正是這間老屋的改造項目,讓青山周平一夜之間成為“網紅設計師”。
2014年,蓄勢待發(fā)的青山成立了自己的建筑設計事務所,取名為B.L.U.E.(Beijing Laboratory Urban Environment,北京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一個偶然的機遇,青山參加了一檔家裝改造節(jié)目《夢想改造家》。 “L型”異形走向、狹小空間里要滿足一家五口的生活、學習、娛樂的多方面需求,面對著如此棘手的改造,青山在改造之前在和一家人共同生活之中體會到了房間在功能上的種種欠缺,憑著對胡同長久以來的認知和情感,將這座陰暗潮濕的老屋改造成了日式陽光房,老人、孩子都能在煥然一新的空間里各取所需。
節(jié)目播出后的反響之強烈讓青山始料未及,一夜之間,微博粉絲數爆棚,貼心的設計和暖男的形象讓他被冠以“設計界小栗旬”的美譽。頂著“網紅設計師”的光環(huán),青山又作出了一個決定,繼續(xù)深造讀博。他總能在人生的拐點頓足停歇,正如面對圖紙和空間時敏銳的洞察和縝密的思考,對于接手的項目作品,他力求突破,而出發(fā)點始終在于打造一個人與空間的和諧關系,從小空間漸進到大城市,用建筑的語匯實現一個理想化的城市生活。
為了能實現最宜居的空間,青山著重觀察人的行為在空間中產生的效應,貓的舉動吸引了他的注意,點亮了他的靈感之光。貓對于空間的溫度和光照角度頗為敏感,并依照周遭環(huán)境的變化找到舒適角落。因此他將這種獨特的建筑仿生學用于居室設計上,自然的變化也暗含著人的作息與生活中的某種規(guī)律。
捕捉細節(jié)之美,倡導自然而然,在留白與想象之間的微妙關系中還原事物的本源,傳統(tǒng)美學觀“幽玄、物哀、侘寂、意氣”幾乎滲透到設計的各個方面。事實上,“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在上個世紀經由現代主義建筑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提出便風靡全球,隨之而來的是“斷舍離”以及極簡主義生活的盛行,輕食、共享、DIY等等讓年輕化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選擇模式,這也是青山始終在探討的生活,從“私享”到“共享”,延伸個人居住空間之外的生活圈,打通空間的隔斷也就是消解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阻礙與隔閡,還原建筑為人的初衷。
青山正著手于他對理想城市的建構,在切身感受過北上廣房價的暴漲之后,他覺得是時候推出這一即將改變城市生活的建筑模式了,青山將這個計劃命名為“400盒子的城市社區(qū)”,這項由原研哉發(fā)起的HOUSE VISION項目,提出了“未來居住新常識”的理念,并倡導設計師聯(lián)合企業(yè)攜手共建理想居所。在青山看來,有的人即便擁有了一間屬于自己的屋子,也會被孤單包圍,冷冰冰的房子不能給他們帶來家的溫暖。房子的大小并不直接決定生活質量的高低,如何在有限的空間里制造出溫馨的氣氛,像生活在胡同里的街坊們那樣,拉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他的命題核心所在。
現代人們獨立的個性涌現出越來越多的獨居者,社會關系的嬗變與解體也讓空間有了重新規(guī)劃的可能,書柜、衣柜、床等日用家具都將會附帶輪子,根據個人需求自由組合和移動。它們在置物和收納的功能之外,還有一個屏風的功能,既保存了私密性,又實現了書籍等娛樂設施的共享性,最終在幾平方米的空間內滿足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設計師所能做到的只是將單個的“盒子”完工,居住者按需分配,安排房間布局,好像組裝積木塊,青山將這一想法縮小化,他的家具設計處女作便應運而生,這款名為“生活便當盒”(Bento box of life) 收納柜的設計靈感顧名思義來自于日式便當盒,按使用頻率劃分容納空間并自由組合,諸如此類的游戲也會從個人住宅擴展并復制到城市社區(qū),幸運的是,青山這一系列設想即將在中國南方城市落成,一個集智能、社交、人文的新型創(chuàng)意社區(qū)將成為城市生活的又一種選擇。
“人本過客無來處,處處無家處處家”。青山周平對于“家”的理解遠遠超過了大眾對于“家”的慣常認知,傳統(tǒng)的觀念,好像只有穩(wěn)定、固定,才能換來一份內心的淡定,然而在青山看來,“家”在他的建造中從來不會有定稿。漂泊在異鄉(xiāng)的旅客,暫居的房子從來都是為實用之道而生,毫無“斷舍離”的戀戀不舍,也沒有承載追憶的吉光片羽。擁有一個長久屬于自己的家,是大多數人的夢想,對青山而言,他更享受作為租客的樂趣,像大多數“北漂”那樣搬進一個新屋,就好像認識了一位有緣的朋友,邂逅了一塊有著無限創(chuàng)作可能性的空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責編:常凱)
天津塘沽小學的中庭空中走廊。青山周平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