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登玲
(江蘇省邳州市中醫(yī)院婦科,江蘇 徐州 221300)
流產后宮縮痛是流產后子宮纖維復舊引起的疼痛,在子宮收縮的過程中,會降低血管的血液含量,最終導致疼痛的發(fā)生[1]。也是流產后不可避免的痛苦,流產后醫(yī)生會使用縮宮素促進子宮復舊,降低不全流產的發(fā)生率,從而加重了患者宮縮的痛苦。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大概有1300萬人次[2]的人工流產,也就說有很多女性有流產后宮縮疼痛的困擾。以往患者多數選擇忍受或者口服止痛藥緩解疼痛。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生活品質,還帶來了很多不良反應。艾絨是艾灸療法的主要原料,先將其點燃,后放置在患者病變部位,通過灼燒或熏熨對其進行加溫,發(fā)揮溫熱刺激和藥物的作用,達到防治疾病的效果[3]。中醫(yī)穴位艾灸歷史悠久,治愈了許多疾病,對寒熱虛實體制患者皆適用,因此常有“灸治百病”的說法。我院采取中醫(yī)艾灸護理干預,通過對體表穴位及經絡進行溫熱刺激,改善患者流產后的宮縮痛,提高護理效果和滿意度,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我院婦科門診2017年8月~2019年8月實施人工流產患者100例,均分成兩組,各50例。對照組最小19歲,最大36歲,均值23.45±3.41歲,妊娠6~8周。觀察組最小20歲,最大38歲,均值23.87±3.52歲,妊娠6~9周。排除標準:出現子宮穿孔情況者;3d內發(fā)生急性生殖系統(tǒng)感染者;對中藥過敏者。兩組患者均無精神病病史、無語言溝通障礙,對比兩組患者年齡、妊娠周數各項臨床資料,其結果顯示(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采用負壓吸引術終止妊娠,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術前與患者充分溝通,使其了解手術過程,消除不安情緒,并配合治療。術中密切觀察患者反應,言語疏導,加強溝通,轉移注意力并保暖,術后臥床休息,觀察患者腹痛及陰道出血。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觀察組術后采取中醫(yī)穴位艾灸護理,將點燃的艾條,插入艾灸盒內,溫和灸關元、足三里以及氣海,至患者感覺所灸之處溫熱可耐受,皮膚局部潮紅為度。評估患者術后2小時內腹痛癥狀及情緒情況。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采用數字評分法(NRS)評估疼痛。中醫(yī)穴位艾灸后腹痛消失(NRS:0分)、神情正常,無情緒波動為痊愈;輕微腹痛(NRS:1-3分),可通過轉移注意力方法緩解,情緒基本正常為有效;腹痛(NRS:4分及以上),非藥物療法無緩解,情緒不穩(wěn)定為無效??傆行?(痊愈+有效)/總例數×100%。采取問卷調查法調查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滿分為100分,≥85為非常滿意、60-84為滿意、<60為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借助SPSS 18.0這一統(tǒng)計學軟件對文章涉及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處理,%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n(%)]
觀察組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n(%)]
古代中醫(yī)記載:“小產重于大產,蓋大產如栗熟自脫,小產如生摘,破其皮殼,短期根蒂也,豈不重于大產?”因此表明人工流產對患者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影響[4]。社會的發(fā)展,人工流產的人也越來越多,人們對手術的感受也逐漸提高,手術帶來的疼痛感雖然是一種主觀上的感受,但其可伴有實質的損傷,所以減輕患者術后疼痛亦可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采用穴位艾灸是中醫(yī)護理的主要方式[5],其通過熱刺激和藥物滲透,作用于關元、氣海及足三里穴,具有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關元穴乃足三陰經、沖脈、任脈之交會,灸之暖下焦而養(yǎng)沖任。足三里乃足陽明胃經之合穴,胃脾相表里,溫熱刺激足三里,可健運脾陽,補中益氣。氣海屬任脈,灸之可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艾灸具有強化人體功能的作用,施灸后對于患者血壓、脈搏以及血管等均具有調節(jié)作用,還促進白細胞、紅細胞以及血小板等增高,扶正固本,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護理滿意度和臨床結果都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梢?,中醫(yī)艾灸能減輕患者人工流產術后腹痛,同時通過穴位刺激及經絡傳導,提高機體免疫力。
綜上所述,對人工流產術后腹痛的患者實施中醫(yī)艾灸護理,可促進患者功能恢復,提高護理效果和滿意度,應在臨床中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