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博雅
內(nèi)容摘要:墨西哥女作家勞拉·埃斯基韋爾于198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恰似水之于巧克力》,自問世之日起就引起了廣泛的關(guān)注,被譽為“美食版《百年孤獨》”。本文選取小說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艾蓮娜家的小女兒蒂塔。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fā),分析蒂塔形象所包含的作者對傳統(tǒng)父權(quán)制社會的抨擊,對拉美地區(qū)女性未來命運的思考。
關(guān)鍵詞:勞拉·埃斯基韋爾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 蒂塔 反抗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共分12個章節(jié),每個章節(jié)為一個月份。除了六月的“制作火柴”以外,其余11個月都以菜肴名為標題,如恰維拉糕餅、牛尾湯、香噴冬戈餡餅等。每一章的內(nèi)容都以菜肴的制作方法開始,而小說的故事,就在敘述每一個菜譜時緩緩展開。這種介紹菜肴和敘述故事相結(jié)合的手法,為小說增添了生活化的氣息,拉近了其與讀者的距離,為我們帶來更加真切的感受和更為深刻的閱讀體驗。
小說的主人公蒂塔是一位“非傳統(tǒng)”的墨西哥女性,她既有傳統(tǒng)女性的賢惠溫柔,又兼具男性的勇氣和叛逆性格。蒂塔作為加爾薩家族最小的女兒,從出生起就背負著照顧自己母親艾蓮娜夫人直到去世的命運,一生不能出嫁,也無法擁有愛情??v然這一切都不是她的選擇,她也無法選擇。從小在廚房長大的蒂塔,對食物有著天才般的第六感,她能聞到菜豆煮熟的味道,能聽到煺雞毛的水燒開的聲音,她并不了解廚房以外的世界,只有食物能讓她安心,只有廚房能讓她暫時躲避母親的控制。在廚房里,蒂塔以無聲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反抗著自己的母親,廚房成為蒂塔唯一可以盡情釋放自我的地方?!熬拖裨娙饲苍~造句一樣,蒂塔隨心所欲地變化配料的成份和用量,做出絕妙的菜肴?!盵1]她不因整日忙碌于廚房而怨天尤人,對蒂塔而言,食物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還為她提供了躲避母親的庇護所,為她的生活增添了色彩,為她在父權(quán)制壓迫的環(huán)境中生活下去提供了動力,使她有勇氣表達自己的獨立人格和創(chuàng)造精神。蒂塔的廚藝便是她獨立人格的表達,也是她對企圖掌控她命運的父權(quán)勢力的挑戰(zhàn)宣言。在埃斯基韋爾筆下,蒂塔作為天生的烹飪天才,用一道道精美的菜肴書寫出了美妙的烹飪藝術(shù),也表達著自己內(nèi)心豐富的情感。在加爾沙家族,對話的渠道和話語權(quán)幾乎是不存在的,因此蒂塔只能運用菜肴來溝通與表達情感。對蒂塔來說,食物就是她與外界溝通交流的方法,廚房就是她的所有,她全部的世界,她的本能,她的欲望,都在這個小小的世界得到滿足。
而蒂塔自我意識的覺醒同樣也是通過食物去表達。當佩德羅第一次出現(xiàn)在她家時,當?shù)偎χ难劬?,第一次感受到那種熾熱的目光,“在那個時刻,她完全體驗到了油炸餅面團落入滾開的油鍋該是什么感覺,遍布她全身的灼熱感是那么真切,由于害怕,全身——面部、腹部、心臟和乳房——像油鍋里的面團那樣噗噗冒泡?!盵2]這段描寫,將蒂塔和佩德羅的一見鐘情生動地描繪了出來,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蒂塔第一次遇到愛情時內(nèi)心興奮又害怕的情感。這種感情是那樣的陌生,從小生活在母親的高壓控制之下的蒂塔,第一次在內(nèi)心生發(fā)了愛情的萌芽,而這種感情又是那樣的真真切切、無法壓抑、不受控制。但這段愛情,注定沒有結(jié)果,當艾蓮娜媽媽斬釘截鐵地拒絕了她,告訴她必須遵從家族世代的習俗,蒂塔的心中第一次升起反抗的念頭,她開始思考自己的命運,質(zhì)疑那個荒唐的決定。然而這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蒂塔清楚地知道,“在德·拉·加爾薩家族中,只有聽從,不能反對。”[3]蒂塔的愛情就這樣被母親生生扼殺在搖籃里,隨著佩德羅與羅莎烏拉的婚禮,隨著蒂塔為婚禮做糕餅時流下的苦澀眼淚,都永遠地留在了蒂塔傷痛的記憶里。
蒂塔的第二次自我覺醒是當羅莎烏拉和和佩德羅的孩子降生時,初生的嬰兒喚醒了蒂塔心中的母性,她意識到她正在體驗一種全新的愛:對生命、對孩子、對佩德羅的愛,甚至是對她鄙夷已久的姐姐的愛。這種真實的愛,使蒂塔忘記了從前遭受的所有委屈,所有怨恨,而這種真實的“母愛”,竟使蒂塔一個未婚的女人有了乳汁,給予了那個可憐的孩子第二次生命。這一魔幻的場景,這種超自然的現(xiàn)象使得蒂塔深切地感受到作為母親,給予一個孩子全部愛時的快樂。蒂塔的心又一次被點燃了,她覺得自己太幸福了,懷抱著孩子,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靜,“這個孩子比誰都更需要她,只要能夠在他身邊,她的命運有什么要緊呢?”[4]她懷抱著深切的愛做了辣燒火雞,每個人都異乎尋常的快樂,大家又笑又鬧,仿佛忘掉了戰(zhàn)爭帶來的饑餓與死亡。然而蒂塔的這種幸福并沒有維持很久,艾蓮娜夫人還是決定把孩子從她身邊奪走,盡管是蒂塔救了孩子的性命。
蒂塔內(nèi)心所壓抑的欲望與自我意識再一次被喚醒是在第六章中,當布朗醫(yī)生告訴她:每個人必須找到能夠點燃自己肚子里火柴的雷管,否則火柴盒就會潮濕,我們的靈魂就失去食物,生命便失去光彩。而這就是蒂塔一生命運的寫照,每當她找到點燃生活的雷管,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情,試圖點燃一根火柴時,卻都被無情的熄滅了。而造成這一切的,是那個腐朽落后的家族,是自己恪守父權(quán)制傳統(tǒng)的母親。當?shù)偎氲竭@一切,回想起布朗醫(yī)生拿起她的手時那種傳遍全身的幸福感,她決定再也不回那個家了,再也不愿在艾蓮娜媽媽身邊生活了。此時的蒂塔,內(nèi)心已經(jīng)決定要徹底逃離父權(quán)制的控制,與一再壓抑自己的欲望,操縱自己命運的母親徹底決裂。這種反抗的勇氣,使蒂塔第一次敢于平等地去看待自己的母親,她第一次剛強地正視母親的目光,并且原諒她之前所做的一切,為她做了充滿著回憶的牛尾湯。蒂塔內(nèi)心是平靜的,再一次面對母親艾蓮娜夫人,她沒有怨恨,也沒有恐懼,相反,她依然用自己真誠的愛去照顧她、服侍她。
以艾蓮娜夫人為代表的父權(quán)制度是造成蒂塔悲劇的根源,而加爾薩莊園是當時那個抹殺女性欲望、強調(diào)父權(quán)絕對權(quán)威的墨西哥社會的縮影。在這部小說中,男性角色是缺失的,然而父權(quán)制社會強加在女性身上的標準卻依然根深蒂固。而艾蓮娜夫人,便是這種父權(quán)制度的代言人,她對蒂塔的控制體現(xiàn)了父權(quán)制文化標準的強制性,即女性必須接受其“第二性”的地位,成為父權(quán)制社會所期待的“完美女性”,即富有女性氣質(zhì)的、依附于男性的、被動的、服從的、作為客體存在的“他者”。作為一個寡婦,一個母親,她規(guī)定:在加爾薩家,人人都只有服從的份--立即服從。她對每個女兒的愛都是畸形的,隨意決定大女兒的婚姻,與不聽自己命令的二女兒斷絕母女關(guān)系,運用鐵腕手段將小女兒牢牢禁錮在自己身邊。艾蓮娜夫人一生恪守父權(quán)規(guī)范,把自己對男性社會的仇視,轉(zhuǎn)化為對小女兒蒂塔命運的控制,最終成為了父權(quán)制社會的犧牲品。但她的悲劇不是個例,在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多少個家族都有著這樣一位獨斷專制的母親,有著多少相似的家庭悲劇。
不同于母親艾蓮娜夫人如同機械般的冷冰冰,蒂塔的每段感情都如火般熾烈,對佩德羅、對小外甥、對布朗醫(yī)生,都付出了她真真切切的愛。她一生都在追求食物帶給人的那種真實的幸福感,而她的情緒、感情也如同食物一般無法欺騙任何一個人,她的幸福、悲傷、委屈、憤怒使所有吃了她食物的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即使蒂塔深知自己的命運,但她依然沒有放棄對滿足自己真實欲望的追求,對當時父權(quán)制社會的反抗,她一次次質(zhì)疑母親艾蓮娜所做的決定,一次次思考自己的命運,最終在布朗醫(yī)生的啟迪下走上了逃離傳統(tǒng)的道路。可以說,蒂塔代表了作者勞拉·埃斯基韋爾對墨西哥女性的期望:獨立的意志與真實的情感,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權(quán)威和反抗父權(quán)制度的勇氣,而這構(gòu)成了作者筆下一個完整獨立的女性人格。
參考文獻
1.勞拉·埃斯基韋爾.朱景東[譯].恰似水之于巧克力[M].上海:接力出版社.2007:4.
2.勞拉·埃斯基韋爾.朱景東[譯].恰似水之于巧克力[M].上海:接力出版社.2007:12.
3.勞拉·埃斯基韋爾.朱景東[譯].恰似水之于巧克力[M].上海:接力出版社.2007:8.
4.勞拉·埃斯基韋爾.朱景東[譯].恰似水之于巧克力[M].上海:接力出版社.2007:60.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