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晶
(大連市結核病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00)
肺結核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會侵犯多個臟器,并以肺結核感染最為常見,主要傳染源為排菌者。當機體出現結核菌感染后,會不定時發(fā)病,隨著病情的進展,細胞介導增高、抵抗力下降即會引發(fā)此病癥,以盜汗、消瘦、乏力、低熱為主要臨床癥狀,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困擾[1]。在肺結核臨床治療中,需要患者長期服藥,但因不同因素的影響,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極大的降低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2]。而常規(guī)護理用于初結肺結核患者治療中,并不能滿足治療需求,故尋找一項有效的護理服務措施,對提高預后具有積極作用。優(yōu)質護理服務模式是以患者為中心,以其病情為基礎,給予心理、生理上的優(yōu)質護理,有效提高護理效果。本次取56例本院在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內收治的初治肺結核患者進行研究,評價優(yōu)質護理服務模式對初治肺結核患者的影響,現匯報如下。
表1 不良心理狀態(tài)、健康知識了解程度比較(±s;n=28)
表1 不良心理狀態(tài)、健康知識了解程度比較(±s;n=28)
組別 SAS(分) SDS(分) 發(fā)病機制(分) 用藥方法(分) 健康飲食(分) 生活習慣(分)實驗組 3.1±0.4 3.0±0.5 9.1±0.4 9.2±0.5 9.0±0.5 9.2±0.4對照組 4.6±0.5 5.1±0.7 8.0±0.6 8.3±0.4 7.9±0.4 8.1±0.3 t 12.396 12.918 8.072 7.438 9.090 11.64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1.1 臨床基本資料: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為病例選擇時段,取時段內本院收治的初治肺結核患者56例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作為分組依據,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與優(yōu)質組,每組28例患者。對照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17.6~75.9歲,平均年齡(46.4±10.1)歲,其中8例痰菌涂片陰性、20例痰菌涂片陽性;優(yōu)質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18.2~76.4歲,平均年齡(47.1±10.8)歲,其中10例痰菌涂片陰性、18例痰菌涂片陽性。對優(yōu)質組、對照組患者基線資料進行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我院倫理會已批準本次研究。參與研究者均符合肺結核診斷標準,病情已確診。且參與者均知情,并已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患者到院后,以其臨床體征為依據,實施相應檢查,明確病情,均實施針對性治療方案?;诖耍R?guī)護理用于對照組患者中,優(yōu)質護理服務模式用于優(yōu)質組中。
對照組:應給予患者進行常規(guī)檢查指導、用藥指導、注意事項指導、生活質量。
優(yōu)質組:健康教育:應給予患者進行實施一對一健康指導,普及發(fā)病機制、治療原則、注意事項等,定時組織小組健康教育與健康知識講座,發(fā)放宣傳冊,用通俗的語言強化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強化個人衛(wèi)生指導,幫助患者培養(yǎng)合理的行為習慣。心理疏導:肺結核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患者長時間接受治療,在此過程中,患者易出現抑郁、焦慮、孤獨等負面情緒,故在護理中,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應主動面帶微笑與其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多關心、體貼患者;主動與患者家屬交流,指導其一些護理措施;鼓勵患者將心理感受傾訴出來,引導其正確認識疾病,緩解不良心態(tài),提高治療信心,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加強飲食及用藥指導:依據患者情況,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在定期開展知識講座中向患者與家屬講解科學飲食的得要性,并免費發(fā)放疾病的防治手冊,提倡良好的生活習慣,減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攝入量;肺結核有明顯的病理特征,身體不適會使患者出現消極態(tài)度,從而降低用藥依從性;故護理人員應嚴格遵醫(yī)囑給藥,監(jiān)督患者用藥,并對病情進行監(jiān)測,如有問題,及時處理;同時向家屬講解用藥相關知識,普及藥物不良反應及濫用藥物的危害,提高用藥依從性。出院指導:以患者病情為其制作個體化康復檔案,如肝腎功能、隔離消毒、復查等,以檔案進行預后隨訪,督促復診,糾正用藥方法,解答患者與家屬疑問,指導康復措施。
1.3 分析指標:分析兩種護理模式對不良心理狀態(tài)、健康知識了解程度、護理滿意度的影響。不良心理狀態(tài)包括焦慮與抑郁,即分別用SAS、SDS表進行評價,反向評分,分數越高不良心理狀態(tài)越差[3]。
健康知識了解程度用本院自制表評價,含發(fā)病機制、用藥方法、健康飲食、生活習慣等4個維度,每項0~10分,分數越高健康知識了解程度越高。護理滿意度用本院自制表評價,總分100分,分為非常滿意(總分>90分)、滿意(總分在70~90分)、不滿意(總分<70分),非常滿意與滿意比例之和即為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SPSS200軟件統計本文數據,t檢驗、(±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表示計數資料,α=0.05作為數據的檢驗標準,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良心理狀態(tài)、健康知識了解程度比較:不良心理狀態(tài)評分優(yōu)質組低于對照組,且健康知識了解程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護理滿意度比較。實驗組:20例非常滿意、7例滿意、1例不滿意,護理滿意度96.4%(27/28);對照組:15例非常滿意、6例滿意、7例不滿意,護理滿意度75%(21/28),組間對比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χ2=5.250,P<0.05。
肺結核是傳染性較強的傳染病,俗稱肺癆,發(fā)病率每年呈上升趨勢,且病死率較高。在肺結核病治療中,需要患者長期服藥,但治療效果易受患者本身、外在因素的影響,從而降低治療與預后效果,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因此,針對初治肺結核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提高預后效果、減少并發(fā)癥具有積極作用。
優(yōu)質護理服務模式是在現代護理理念中發(fā)展出來的,其相較于傳統護理更體現出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針對患者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促使患者病情盡快康復。將優(yōu)質護理服務模式用于初治肺結核患者中,通過多種護理措施,有效提高護理效果。給予一對一健康教育措施,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及自我健康知識水平;經予心理疏導,緩解不良心理狀態(tài),提高治療積極性;給予用藥及飲食指導,提高機體抵抗力的同時提高治療效果;給予出院指導,提高預后效果。結合以上護理措施,拉近與患者之間的關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進一步提高護理滿意度。綜上所述,優(yōu)質護理服務模式應用于初治肺結核患者中,不僅可以緩解不良心理狀態(tài),還可以提高患者健康知識水平,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