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因病去世,享年86歲。
“走出疑古,甲骨青銅三代史;分系溯源,帛書竹簡五經(jīng)師”,緬懷廳里,二十余字精煉概述了其一生的成就:建殷墟甲骨“兩系說”理論,推“非王卜辭”之研究,首鑒西周甲骨文,制訂西周金文歷譜;馬王堆帛書、定縣漢簡、睡虎地秦簡、清華簡等珍貴材料都是他參加或主持整理的,“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時代”等主張也都由他提出……
在歷史學界,提起李學勤,都會將其稱為“導師人物”。“改革開放后,我們這代人走上研究古史、古文字這條道路,都是讀李先生的書。”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朱鳳瀚說。
1952年,李學勤進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從事殷墟甲骨整理工作;1953年底,轉(zhuǎn)到歷史研究所,參加《中國思想通史》寫作;隨著馬王堆漢墓、銀雀山漢簡發(fā)現(xiàn),又轉(zhuǎn)去整理新出土的簡牘帛書……若干年后,這位學貫中西的大家,笑稱自己是個“雜家”。也正是這種豐厚的閱歷和積淀,涵育了他寬廣的學術視野。
盡管研究領域廣博,但他的學術生涯中始終有一條主線——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奧秘?!爸袊糯拿鞯臍v史,過去因為西方國家的種種偏見,被貶低了。更好地把中國文明發(fā)展的歷史說明出來,對那些被貶低的中國古代文明加以糾正,這是我們歷史學者的責任。”從甲骨文、青銅器到簡帛,從文字、歷史到古代文明……李學勤一心撲在中國古代文明的浩瀚大海中,他提出要“走出疑古時代”,還提出“對古書的第二次反思”“重寫學術史”等命題。1996年,63歲的李學勤擔任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歷時五年,將中國有據(jù)可依的歷史年代,向前推進了兩千多年。6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李學勤共出版著作40多部。
學術之外,李學勤同樣看重的,還有對青年人歷史觀的培養(yǎng)與教育。從2004年開始,李學勤給文科實驗班的本科生開課,他希望能給學生豐厚的滋養(yǎng)?!皠傔M大學,已經(jīng)七十高齡的先生給我們班上了整整一年的名師導引課,每節(jié)課都邀請中國文史哲界的學術大咖,每次都是親自主持,從沒有因為我們只是大一新生或自己忙而有半分懈怠。”有時臺上學者講課,怕大一學生們聽不懂,先生還會默默幫主講者板書。
首都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張杰畢業(yè)已經(jīng)有16年了,當年在階梯教室先生親身演示的情形他還歷歷在目,“先生雙手平端從講臺一端走向另一端,小心翼翼演示如何雙手持文物的那個可愛的小老頭的樣子,我永遠忘不了?!奈镌傩。仄吩俦?,也不能用一只手拿。先生這句話我一直牢記在心?!?/p>
晚年的李學勤,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2500多枚戰(zhàn)國竹簡“清華簡”的研究保護工作中。十年間,清華簡每年出版一輯整理報告,“每次分配給團隊成員整理的篇目,他都是最難的部分卻第一個完成,而且是又快又好”。就在他去世一個多月前,先生還在報刊上發(fā)表了兩篇文章。時任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心疼他,“可以慢一點。”但對李學勤來說,對歷史的敬畏,對歷史學家身份的珍視,讓他始終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2013年10月,記者曾采訪先生,“為何要讀史?”先生說,讀史讓人知來路。兩年前,又有記者去探訪先生,他念茲在茲的,依然是自己身為歷史學者的責任與使命:“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偉大的民族,靠的就是悠久的歷史文明。如果我們不了解、不研究中國古代的文明,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就無法深入理解。”
這位一生從歷史中找尋,把一切交還給歷史的人,把自己也寫進了歷史。
熱議銳評:“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偉大的民族,靠的就是悠久的歷史文明。如果我們不了解、不研究中國古代的文明,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就無法深入理解?!彼岳钕壬鷮⒆约喝康纳冀唤o了歷史,這是他的熱愛,更是他作為歷史學者的責任。而身為后輩,當我們感慨于前輩先賢的成就時,我們應學習的,是他們勤勤懇懇的精神,是他們對學術的熱忱,更是他們純粹、謙和的人生態(tài)度。
素材運用:用一生走進歷史;純粹、謙和的人生;責任與使命;涵養(yǎng)豐厚的歷史觀;大師風范;敬畏歷史;熱愛……
(資料來源:《新京報》《中國青年報》等)
編輯/關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