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
2008年5月,陳琴老師一節(jié)關于經(jīng)典詩文誦讀的講座,第一次被她對語文理解的高度所震撼,頓時就有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陳琴老師的素讀經(jīng)典詩文,可以讓沉寂的語文課堂充滿生機,從而提高孩子閱讀量和積累量,經(jīng)過六年素讀的孩子有了厚積而薄發(fā)的醞釀。
到底什么是素讀?陳琴老師在《經(jīng)典即人生》一書說到:“‘素讀其實是一種讀書方法,就是不追求對內(nèi)容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只是反復有聲的朗讀,直到把誦讀的內(nèi)容背誦得滾瓜爛熟為止,是一種很樸素的讀法。這是我國古代私塾里常用的讀書法。日本人把這種方法定義為‘素讀法?!币虼?,“它是以朗讀為手段、以背誦為目的?!痹诜敝氐慕虒W任務中,我們?nèi)绾螏ьI孩子遨游在經(jīng)典中,感受經(jīng)典的獨特魅力呢?
一、妙趣橫生的講,讓經(jīng)典詩文充滿情致
(一) 文白串講,素解文意
文白串講,是理解文言文的巧妙之法。方法很簡單就是由老師讀白話文,學生讀原文,這樣可以降低文言文的難度,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學起來不費力還覺得很好玩。當然也可以學生讀譯文,老師讀原文,這樣也有激勵作用。拿學習《岳陽樓記》為例,老師讀白話文:“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愉悅,榮譽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風吹拂中舉杯痛飲,那心情真是高興極了?!苯又鴮W生讀原文“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p>
(二) 追溯字源,理解主旨
中國的方塊漢字很奇妙,它匯集音形義于一體,抓住關鍵字眼,可以讓學生通過字源,領悟表達的思想。例如在學習《阿房宮賦》第三段時,緊抓“奢、怒、炬、哀”四個字。正是秦統(tǒng)治者只為個人圖利益,不顧群眾,暴斂揮霍的罪行,導致不得人心,激起民憤,于是就有了后面阿房宮的結果。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這一關系,重點理解“炬”的字源:。一個人跪坐在地上,拿著燃燒的火把。據(jù)說,這楚人一炬,阿房宮大火三月不滅!
接著再出示字源:看到一件衣服。衣,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麻服,孝服。哀的造字本義是:披麻戴孝哭喪。而這時,告訴孩子們,杜牧寫這一篇文章,只是為了哀傷嗎?適機告訴孩子們這篇賦文的寫作背景。
這樣的講解,孩子明白農(nóng)民起義、宮殿被焚燒都是因為秦皇暴虐無道造成的,秦國自取毀滅就是必然的。根據(jù)字源,逐層理解,層層深入,抓住主旨,為背誦打下了基礎。
(三) 故事串講,激發(fā)興趣
孩子喜歡聽故事,是天性,同時,故事會引起學生的興趣,更好理解文本的背景。如在學習《千字文》的“晉楚更霸,趙魏困橫。假途滅虢,踐土會盟。何遵約法,韓弊煩刑。”其中這里每一句話都有一段就歷史故事,這時就可以跟孩子講春秋是晉國和楚國更替稱霸的故事,蘇秦、張儀所實行的合縱和連橫的策略的故事……這樣的講解引起他們對故事的興趣,孩子在一段段故事引導下,不斷對歷史感興趣,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再去誦讀,背誦就順理成章了。因此,要想引起孩子們讀的欲望,我們就需要美的故事引導,這些故事是有畫面的,直觀的,也需要省悟的歡喜,這樣,無論多么難懂難讀的文字,都會激發(fā)他們誦讀的欲望與激情。
二、別具一格的讀,讓經(jīng)典詩文彰顯韻律美
經(jīng)典詩文該如何學?一言以蔽之,曰:讀。陳琴老師在《中華經(jīng)典范本》使用說明中,談到:“經(jīng)典素讀,重在反復反復再反復,誦讀誦讀再誦讀?!币虼耍煌问降淖x,讓我們的課堂書聲瑯瑯。在課堂上,我一般采用如下方法:
(一) 老師范讀,學生跟讀
在經(jīng)典課堂的教學中,文言文對于小孩子來說,比較艱澀枯燥,老師的范讀,就很重要,一方面是給孩子們打氣,讓孩子們知道老師在他們接觸這些文字之前,老師是已經(jīng)讀了無數(shù)遍,甚至已經(jīng)熟讀達到背誦的程度。另一方面,喚起他們對這些經(jīng)典文字的興趣,對培養(yǎng)語感也很有用。在課堂上,一般都是我讀一遍,學生讀兩遍。五六遍下來,文本就大致能讀通了,接著就可以讓他們一起來讀譯文,結合相關的歷史背景給孩子們講講,然后把全文重復讀幾遍。當然,還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教會他們?nèi)绾斡玫ぬ镏畾庹b讀,這個方法并也是需要孩子們在不斷的誦讀中去體驗。在讀的過程中,有些孩子以為大聲朗讀就是高聲叫喊,這時候,我們就要引導,告訴他們,可以把語速放慢一點,聲音可以低沉一點,學生一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不大喊傳達出來的文字也會有別樣的魅力。
(二) 復沓誦讀,學生愛讀
復沓,其實說白了就是重復?,F(xiàn)在我以“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為例,我們可以重復前面兩個字:“空山空山新雨后,天氣天氣晚來秋”;我們還可以重復后三個字:“空山新雨后雨后,天氣晚來秋晚來秋”這樣的形式,節(jié)奏感強,層次分明。在誦讀過程中,我們可以分小組進行,重復的部分可以一組站起來讀,變換形式讀,幾次下來,孩子們就能背誦了。最重要是學生喜歡讀,越讀越有興致。
(三) 歌訣樂讀,學生悅讀
歌訣樂讀,其實就是陳琴老師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自己總結出來的一種讀書方法,具體是怎樣的呢?就以《論語》一小段為例子: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君子——乎。橫線前不管有幾個字,都是占一拍,如果用手輕敲桌子打節(jié)奏,手掌拍下去、抬起來這個過程恰好讀完橫線前的文字,當然還要關注“學,不,習”等入聲字,同時“時習、樂、遠方、君子”就要讀出重音。
用歌訣樂讀法讀文,即使是晦澀難懂的文字,讀起來也會有種“一瀉千里”之感,一篇幾百字的古文,短時間都可以熟讀甚至背誦,用這種方法帶著孩子讀《論語》《大學》《古文觀止》等一點都不覺得費力。當然讀前就要朗讀幾遍,然后告訴孩子們用手或腳或身體打起節(jié)奏來,給他們口令,“一二,一二,起”,搭著節(jié)奏,文字上路了;接著調整停頓,同時注意入聲字,讀出重音,最后據(jù)文意調整節(jié)奏和氣息。經(jīng)過這樣練習過的文章,你的聲音聽起來停頓轉折,和諧而有節(jié)奏,還便于背誦。
《論語》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币徽Z道出,復習溫故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因此,經(jīng)典誦讀過程中,要想熟讀成誦,必須不厭其煩地復習,這對于訓練孩子的心性也是很重要的。有時候,遇到難點,孩子讀的很困難時,就要像發(fā)酵酒一樣,可以先擱一段時間“發(fā)發(fā)酵”,合適時機再讀時,就沒有開始讀的難度了。如二年級的孩子第一次接觸《千字文》,開始讀得很艱難,于是我放慢速度,兩周以后,發(fā)現(xiàn)孩子們都基本掌握讀法,越發(fā)讀得起勁。當時,小珊是班里學習能力最差的孩子,當她背下《千字文》時,她媽媽竟然驚訝了說:“她能背下那么多文字,真的是奇跡,經(jīng)典素讀的力量不可估量啊!”
讀的目的就是為了背誦,也就練就學生讀整本經(jīng)典的耐力。實踐下來,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這樣訓練讀,背就顯得輕松多了,一個月孩子們都可以把《大學》背下來。
(四) 動情吟誦,學生樂哉
吟誦,其實也是一種讀書方法。優(yōu)秀的經(jīng)典詩詞,通過吟誦,不但領悟到詩詞中的感情,還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孩子們的道德情操。難怪宋朝朱熹說:“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吟誦也要依照規(guī)則,每次吟誦前,都會讓孩子復習吟誦規(guī)則:“一二聲平三四仄,入聲規(guī)則很奇特,平長仄短入聲促,依字行腔字讀準,一三五字可隨意,二四六位須分明,韻字平仄皆回緩”。一旦用吟誦背下來的文字,很快就會成為肌肉記憶,永不忘記。一篇294個字《蜀道難》就是這樣用吟誦的讀書法,把它背下來?!笆竦离y,難于上青天”反復吟詠,就如一樂曲的主旋律回蕩在心頭,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就如親臨其境,仿佛詩人也在眼前,訴說仕途的坎坷。
因此,吟誦經(jīng)典詩詞,除了更好地感受詩詞的意境何感情外,還能品味古詩的語言,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和文化品味。
王崧舟老師在《“素讀”的文化啟示》一文也說道:“古人講童蒙養(yǎng)正,正者,正道也、正見也、正行也、正精進也,素讀,無疑是童蒙養(yǎng)正的絕佳路徑。”當學生們把四書五經(jīng)、唐詩宋詞等經(jīng)典熟記于心頭時,此刻素讀經(jīng)典不但讓語文教學的大道充滿陽光,還讓孩子的人生多了一分厚實而燦爛的底色。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帶領孩子誦十萬言,翔九千仞!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