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安明
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會副主委,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前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科研項目的經(jīng)費支持是開展科研活動的基本保障,沒有經(jīng)費就無法開展科學研究。我國基礎科學研究項目,主要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科技部資助。絕大部分項目是競爭性項目,科學家根據(jù)申請指南自由申請,提交的申請書經(jīng)過資格審查后送同行專家進行通訊評審,通訊評審得分高者進入第二階段的會議評審。評審是保證項目競爭的公正性、確??蒲杏媱澓鸵?guī)劃的落實、避免寶貴的財政資金打水漂的必要步驟,因此,如何優(yōu)化評審程序、如何選好評審專家、如何管理好評審過程,都必須得到重視。
但目前在項目評審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評審人選擇不夠科學。評審專家應該是被評審項目所屬領域的優(yōu)秀科學家,有較寬廣的知識,有科學的敏銳性,善于批評性思維。目前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專家?guī)焱嘧⒅芈毞Q。在挑選專家時,主要是采用計算機抽簽方式,所以抽出的專家不一定適合擔任某個領域的專家。而且,科技部的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fā)專項,不允許方案編寫專家和指南編寫專家擔任評審專家,導致專項的頂層設計思想與項目評審的把關脫節(jié),以致民間流傳著“一流專家寫規(guī)劃,二流專家寫申請,三流專家來評審”的說法。
招呼滿天飛,評審人不堪其煩。目前的評審制度下,要求會議評審前公布評審專家名單。被評審人或其單位獲得名單后,拼命找關系、打招呼。有的被評審人堅持原則、不找關系、不打招呼,被認為是清高、很牛氣。因此科學界廣為接受的觀點是,打了招呼可能有用也可能沒有用,但不打招呼是錯誤。會前公布評審專家名單,大有變相鼓勵打招呼之嫌。
會議評審有名無實。會議評審中往往涉及多個項目,研究方向很不相同,因此在評審專家的組成上一般都會針對一個研究方向遴選至少一位小同行評審專家。但現(xiàn)在的規(guī)定是,被評審人匯報后,評審專家提問題,被評審人回答,答辯完后直接投票,專家組內(nèi)部不許討論,理由是擔心被個別評審專家引導。然而,很多非小同行評審專家根本沒有弄懂被評審人的研究內(nèi)容,不好意思問問題;要么問出確實不是重要問題的問題。如果允許評審專家組的小同行在內(nèi)部討論會上做一些介紹,允許不同意見的交鋒,將更有利于比較“外行”的評審專家獨立判斷和投票。如果不允許評審專家討論,就沒有太大必要開專家評審會。
評審結果不公布,留下“暗箱操作”之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會議評審都在投票結束后,當專家的面公布投票結果,得到科技界一致好評。但科技部的項目評審會議上,投票結果不公布,所有評審專家都不知道結果,不知道自己或大家都認為應該立項的項目是否通過。
在我看來,要從選好評審專家、優(yōu)化評審程序、管理評審過程幾個方面確保提升評審效力。
主持項目評審的管理部門的人員,應該多參加學術會議,了解學科發(fā)展狀況,了解科學家。對選擇的評審專家,應該有真正了解。另外一個解決辦法是,聘請知識面較廣、做事公正有原則的科學家做顧問,幫助遴選合適的評審專家。此外,應該鼓勵專項方案編寫組的專家和指南編寫組的專家擔任評審專家。
改會前公布評審專家名單為會后公布。管理部門會前應做好評審專家名單的保密工作,評審結果公布后再公布評審專家名單,以免評審專家在會前和會中受打攪、受干擾。
會議評審允許評審專家組內(nèi)部充分討論。評審組長應該把好關,將討論限制在與項目直接相關的方面,不允許討論非相關問題。
評審結果要透明。項目評審會議結束后,應立即向評審專家宣布投票結果,例如得分排序結果,可以申明該投票結果需要報上一級的審批才能最終確定入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