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雍,湯洪秀,周 琦,彭 靜,彭 焱△
(1.重慶市渝中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400010;2.重慶市人民醫(yī)院中山分院呼吸內科 4000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以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常見呼吸系統(tǒng)疾病,病情呈進行性發(fā)展,其發(fā)病率、病死率均高,嚴重影響居民的勞動和生活質量,給社會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根據(jù)2016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研究報道,COPD所致死亡人數(shù)占全球總死亡人數(shù)的6%,是全球疾病的第4位死因[1]。在中國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COPD,居疾病負擔的第2位[2]。2012年,全國死因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非感染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是我國第3位死亡原因,而COPD所占比例已達91.4%。2016年,COPD所致死亡人數(shù)占全國總死亡人數(shù)的9.10%[3]。我國COPD相關研究多集中于醫(yī)院臨床患者的生存狀況研究[4-5],西南地區(qū)乃至全國至今都少見社區(qū)居民COPD相關危險因素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為了解渝中區(qū)社區(qū)居民COPD的患病及危險因素情況,為我區(qū)COPD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學依據(jù),本研究在重慶市渝中區(qū)開展了社區(qū)居民COPD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并對所有調查對象進行肺功能檢測,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調查對象 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在轄區(qū)11個街道隨機抽取3個街道,各街道抽取2個居委會,每個居委會選取100名常住居民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40歲及以上的中國居民;(2)社區(qū)常住居民(居住時間不少于半年)。排除標準:(1)居住在功能區(qū)中的居民,如工棚、軍隊、學生宿舍、養(yǎng)老院等;(2)精神疾患或認知障礙者(包括癡呆、理解能力障礙、聾啞等);(3)新近發(fā)現(xiàn)和正在治療的腫瘤患者;(4)高位截癱;(5)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方法
1.2.1調查內容及肺功能檢測 采用國家統(tǒng)一設計的調查問卷,以集中現(xiàn)場調查的形式,進行面對面問卷調查,并進行肺功能檢測,肺功能結果異常者進行胸部X線正位片檢查。問卷內容包括:(1)基本情況,如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yè)、婚姻狀況、家庭經濟狀況等;(2)疾病知識知曉情況;(3)個人疾病史及家族史;(4)呼吸道癥狀;(5)危險因素,如吸煙情況、居住環(huán)境、做飯與燃料、職業(yè)暴露史等;(6)體格測量情況,如身高、體質量、腰圍、血壓等。肺功能檢查由1名專職肺功能技師操作完成,檢查方法及質控標準參照2014年肺功能檢查指南。
1.2.2COPD診斷及分級分組標準 根據(jù)COPD全球倡議(GOLD),以支氣管擴張試驗(吸入沙丁胺醇200 μg至少15 min)后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與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FVC)<70%,排除其他已知肺部疾病,即作為判斷COPD的標準。FEV1≥80%預計值為Ⅰ級,50%~<80%預計值為Ⅱ級,30%~<50%預計值為Ⅲ級,<30%預計值為Ⅳ級。
1.2.3吸煙系數(shù) 吸煙系數(shù)(包年)為每日吸煙的包數(shù)乘以共吸煙的年數(shù),包括現(xiàn)在每日吸煙、現(xiàn)在偶爾吸煙、戒煙者3部分。
2.1基本情況 本研究共調查600人,所有調查對象均配合完成問卷調查并較好地完成肺功能檢測,有效應答率為100%。其中,男性230人,年齡41~89歲,平均(63.23±8.98)歲;女性370人,年齡40~86歲,平均(62.01±9.07)歲。調查人群文化程度以初中為主,占43.50%;職業(yè)以離退休人員居多,占73.83%;人均月收入以2 000~<4 000元者居多,占23.17%;98.33%的居民有購買醫(yī)保,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人口學基本情況
續(xù)表1 調查對象人口學基本情況
2.2居民COPD患病情況 600名調查對象中,診斷為COPD患者為75例,總患病率為12.50%;其中男性50例,患病率為21.74%(50/230),女性25例,患病率為6.76%(25/370),不同性別之間患病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確診的COPD患者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COPD嚴重程度在高分級的比重占87.69%(57/65),男性與女性之間COPD嚴重程度分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08)。至少有咳嗽、咳痰、喘息、氣短或呼吸困難等一項癥狀的人群比例為66.67%(50/75),男性和女性癥狀出現(xiàn)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92,P=0.166);呼吸道癥狀出現(xiàn)的頻率隨COPD嚴重程度分級的增加而增加,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256),見表2、3。
表2 不同年齡組COPD嚴重程度分級(n)
表3 不同性別有癥狀COPD患者嚴重程度分級情況
2.3COPD患病危險因素分析 本次調查對象中,吸煙者有209人,其中78人已戒煙,戒煙人群的患病率最高,為24.36%;吸煙人群中隨吸煙系數(shù)及吸煙年限的增加,COPD的患病率均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接觸二手煙的居民占82.50%(495/600),接觸二手煙的居民中COPD的患病率為11.31%(56/495),未接觸二手煙的居民中COPD患病率為18.10%(19/105)。
不同年齡層中,隨年齡增高COPD的患病率也隨著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70歲居民的COPD患病率(22.55%)最高;不同受教育程度組別之間患病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者COPD患病率最高,為20.20%(20/99),其次是大專及以上文化者,COPD患病率為13.04%(12/92)。
所有調查對象近10年居住時間最長的房屋類型以樓房為主,占98.17%(589/600);5年內有裝修的人群占7.5%(45/600)。居民做飯使用爐灶類型以燃氣灶為主(92.50%)(555/600),使用開放式爐具的居民COPD患病率最高,為22.22%(2/9);廚房安裝排風裝置的居民占97.00%(582/600);接觸做飯油煙的居民占73.33%(440/600),其COPD的患病率為13.64%(60/440)。
對調查對象的個人疾病史(包括慢性疾病史、冠心病、腦血管病、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疾病史等)及家族史的調查情況顯示,既往存在肺部疾病史的居民占40.50%(243/600),其COPD的患病率為17.28%;14歲前因肺炎或支氣管炎住院的居民占7.00%(42/600),其COPD的患病率為16.67%(7/42);目前做過肺部手術的居民占0.67%(4/600),其COPD患病率為25.00%(1/4)。
本研究各影響因素分析結果中,有無接觸二手煙、5年內是否裝修房屋、家庭使用爐灶類型、是否安裝廚房排風裝置、是否接觸做飯油煙、有無接觸職業(yè)粉塵或有毒氣體、有無相關疾病家族史、14歲前因肺炎或支氣管炎住院、是否做過肺部手術等因素之間,居民COPD的患病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居民COPD的患病率有明顯差異的各個危險因素情況詳見表4。
2.4居民COPD患病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對居民COPD患病率有顯著性意義的因素: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吸煙狀況、吸煙系數(shù)、吸煙年限、存在既往肺部疾病史等指標及其他基本人口學狀況指標作為自變量,是否患COPD作為因變量,具體變量賦值情況見表5。結果顯示:年齡、性別、吸煙系數(shù)分級和既往肺病疾病史4個指標是居民COPD患病情況的影響因素。其中,年齡是影響居民COPD患病情況的主要因素:年齡越大的居民,患COPD的可能性越大(OR=2.216);吸煙系數(shù)越高的居民,患COPD的可能性更大(OR=1.351),見表6。
表4 居民COPD患病情況的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
表5 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的自變量賦值
續(xù)表5 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的自變量賦值
表6 居民COPD患病情況相關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3.1COPD患病率及分布特征 本次調查中,600名調查對象COPD患病率為12.50%,高于全國7個省市4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8.2%)和通過Meta分析方法計算得到2000—2014年中國40歲以上成人COPD患病率(9.3%)[6-7],也高于2007年西南地區(qū)重慶市城市社區(qū)居民(7.9%)[8]、成都市社區(qū)40~70歲人群(9.56%)和西北地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8.9%)的患病率[9-10],表明近年來重慶市渝中區(qū)COPD的患病率較全國水平有所增長。
COPD患病與年齡關系明顯,隨著年齡增長COPD患病率明顯上升,這與全國乃至全球相關報道均有較高的一致性[6,11-13]。隨著地區(qū)人口老齡化,還會加重COPD的疾病負擔。同時,COPD患病率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高于女性(P<0.05),這可能與男性暴露于危險因素的機會更多,吸煙率較高和特殊職業(yè)暴露有關。
3.2COPD患病的影響因素 國內外相關研究顯示,吸煙是COPD最危險的影響因素,研究指出吸煙導致COPD的OR或RR值都在2.90或更高[14],被動吸煙也增加肺臟的可吸入顆粒,或可導致COPD急性發(fā)作。與國內外眾多研究結果一致[15-18],本研究顯示,吸煙是本地區(qū)引起COPD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吸煙史的居民患病率達20.57%,遠高于不吸煙的居民;且吸煙系數(shù)越高,患COPD的可能性越大(P=0.039);吸煙年限越長,COPD的患病率越高(P<0.05)。個人呼吸系統(tǒng)疾病史也是增加COPD患病風險的主要因素之一[19],反復呼吸道感染可導致肺功能下降,加速COPD進程。本研究中存在既往肺病疾病史的居民COPD的患病率遠高于未患肺病疾病的居民(P=0.003)。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fā)展,空氣污染的類型增加,粉塵和其他空氣污染物成了城市人群發(fā)生COPD的重要危險因素,其中可吸入顆粒物對COPD的發(fā)生影響最大,近年來對PM2.5關注度最高[20]。烹飪環(huán)境和廚房通風不佳也是COPD的危險因素[21]。一些研究顯示,燃料類型與室內通風、家庭烹飪燃料類型(尤其是生物燃料)等與COPD的發(fā)生密切相關[22]。但本次研究調查結果并未發(fā)現(xiàn)空氣污染、室內通風和做飯油煙與COPD患病之間存在相關性。渝中區(qū)經濟支柱產業(yè)以商貿、金融及旅游服務業(yè)為主,無大型工礦企業(yè),工業(yè)粉塵類空氣污染較少,這有可能是本研究中空氣污染與COPD患病之間不存在相關性的原因之一。
COPD患病危險因素較多,在我國COPD的知曉率和檢出率都很低,無癥狀的COPD患者多分布在GOLD分級的Ⅰ級和Ⅱ級,很多COPD患者直到具有明顯癥狀時才就診,此時病情多達GOLD分級的Ⅱ級和Ⅲ級,肺功能損傷已不可完全逆轉。社區(qū)基層缺少肺功能檢測設備,居民健康體檢也并未將肺功能檢測作為常規(guī)檢查項目列入,重視程度不夠。政府應加大對衛(wèi)生領域的投入,需在老年人、吸煙人群及有呼吸道疾病史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中推廣規(guī)范的肺功能檢測,以提高診斷率和檢出率,爭取及早接受規(guī)范治療;同時,應加大對人群的疾病監(jiān)測和健康教育力度,繼續(xù)加強國民控煙的健康教育工作,推廣公共場所禁煙活動。健康教育是目前國內外應用最廣泛的自我管理干預策略,規(guī)范、系統(tǒng)的健康教育能夠改善居民對COPD的知識、態(tài)度及行為水平,從而增強居民的自我保健和防護意識,提高居民主動篩查、就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