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芮,彭鑫,吳雨薇,周青,溫富勇,王天坤,毛學英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北京100083)
奶牛酮病又稱酮血癥、酮尿癥,是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代謝紊亂所引起的一種營養(yǎng)代謝性疾病。酮病的發(fā)生與奶牛能量負平衡及體脂動員有關,會引起體組織和乳中酮體含量的升高[1]。一般認為當成年奶牛血液中β-羥丁酸濃度≥1.2 mmol/L時為亞臨床性酮病,當β-羥丁酸濃度>3.0 mmol/L時為臨床性酮病[2-3]。酮病的發(fā)生導致奶產(chǎn)量大幅度降低、乳質(zhì)變差、乳成分改變、繁殖率降低及淘汰率升高等問題[4-5]。
在患酮病時,奶牛的平均產(chǎn)奶量顯著降低,且患酮病牛乳的成分較未發(fā)生酮病時會發(fā)生明顯變化。奶牛酮體升高時,牛乳非脂乳固體減少0.28%,乳糖和礦物質(zhì)降低0.19%,蛋白質(zhì)含量降低0.09%[5-6],牛乳脂肪和蛋白的比值明顯升高[7-8]。Kayano等人通過T-檢驗和回歸分析研究了酮病對奶牛產(chǎn)奶量和乳成分的影響,發(fā)現(xiàn)酮病會導致產(chǎn)奶量下降和脂肪與蛋白質(zhì)的比值升高[9]。
奶牛酮病是一種在牧場中較為常見的營養(yǎng)代謝性疾病,目前國內(nèi)外關于酮病的研究多限于對酮病的預防和治療等,缺乏關于高酮體乳與正常乳營養(yǎng)成分差異的全面系統(tǒng)性評價,且尚未見關于高酮體乳加工特性的研究。因此,為了更好地探究高酮體乳的加工特性,本文探究了不同酮體濃度的牛奶熱穩(wěn)定性,為牧場的生產(chǎn)管理和乳品加工提供理論依據(jù)。
正常乳(normal milk,NM)和高酮體乳(high ketone milk,HKM)取自北京密云河南寨牧場。5,5-二硫代雙(2-硝基苯甲酸)(DTNB)、8-苯胺基-1-萘磺酸(ANS)、丙烯酰胺、甘氨酸、過硫酸銨、十二烷基磺酸鈉(SDS)、β-巰基乙醇(β-ME)、溴酚藍、四甲基乙二胺(TEMED)、考馬斯亮藍等為超級純。其余試劑均為分析純。
BS124s分析天平,賽多利斯科學儀器有限公司;L2102電子天平,伯拉莫貝林(上海);UV-260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尤尼克(上海)儀器有限公司;pH計,梅特勒-托利多儀器有限公司;DK-8B電熱恒溫水浴鍋,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552BR電泳儀,Bio-RAD;RF-5301PC熒光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有限公司;DSHZ-300A恒溫水浴振蕩器,江蘇太倉實驗設備廠;TG16W高速臺式離心機,長沙平凡儀器儀表有限公司;QL-861漩渦振蕩器,海門市其林貝爾實驗設備制造有限公司;SC-3612低速離心機,安徽中科佳科學儀器有限公司。
1.3.1 樣品處理
取正常乳(NM)和高酮體乳(HKM,酮體含量1.6 mmol/L),向兩種乳中添加質(zhì)量濃度0.02%的疊氮化鈉,置于4℃保存。
將正常乳和高酮體乳分裝至試管中,每管4 mL。分別在65、75、85、95 °C下加熱10 min。取出后立即冰浴2 min,恢復至室溫。
1.3.2 SDS-PAGE電泳
根據(jù)Emmanulled的方法并稍加改動[10]。樣品用去離子水稀釋后,與一定體積的樣品緩沖液混勻后,沸水浴5 min,冷卻后搖勻上樣10 μL。樣品緩沖液分別是SDS還原緩沖液(質(zhì)量分數(shù)10%的SDS,濃度為14.4 mol/L的β-巰基乙醇,質(zhì)量分數(shù)25%甘油,0.1%溴酚藍,濃度為 60 mmol/L的 Tris-HCl,pH值 為6.8)和SDS非還原緩沖液(同上,不含巰基乙醇)。分離膠質(zhì)量分數(shù)為12.5%,濃縮膠質(zhì)量分數(shù)5%。考馬斯亮藍染色后脫色到背景色很淡為止,用Canon掃描儀掃描。
1.3.3 乳清蛋白變性程度
參考Leighton的方法,并稍作改變[11]。取經(jīng)熱處理后的牛乳5 mL,每管中加入2 g NaCl,37°C水浴加熱30 min(前15 min以100 r/min的速度震蕩,后15 min靜置)。然后取出,趁熱過濾到10 mL離心管中。取1.8 mL濾液于另一個離心管中,加入4 mL飽和NaCl溶液混合制成濾液鹽,倒置蓋塞振搖,而后加入5滴10%的HCl,靜置10 min,以不加濾液的鹽溶液做空白,420 nm處測吸光值。每個樣品做三個平行。
1.3.4 巰基含量
根據(jù)Beveridge et al的方法并稍作修改,測定乳的巰基含量[12]。取1 mL樣液+5 mL緩沖液I+0.04 mL Ellman試劑于10 mL離心管中,混充分勻后置于25°C恒溫保持10 min。然后取約2~3 mL樣品置于玻璃比色皿中,采用分光光度計測定樣品在412 nm處的吸光值。不加樣液時作為空白調(diào)吸光度為0。
巰基含量按照公式進行計算:
式中:A412—樣品在412 nm處的吸光值
D—稀釋倍數(shù)D=6.04×2=12.08
C—樣品固形物含量mg/mL
1.3.5 表面疏水性
根據(jù)Alizadeh-Pasdar and Li-Chan的方法并稍作修改[13]。樣品熱處理后用pH值為7.0濃度為0.01 mol/L磷酸鹽緩沖液稀釋,使樣品液的蛋白質(zhì)量分數(shù)為0.0025%~0.0125%。取1 mL上述稀釋蛋白液,加入4 mL水稀釋,漩渦振蕩,充分混勻。加入ANS后混勻避光靜置10 min,然后用熒光分光光度計下分析,激發(fā)波長390 nm,發(fā)射波長470 nm左右測定熒光強度F1,同時測定不加ANS探針時的內(nèi)源性熒光強度F0。以蛋白質(zhì)量分數(shù)為橫坐標,相對熒光強度(F1與F0的差值)為縱坐標,得到曲線的初始斜率即為表面疏水性。
未經(jīng)熱處理的正常生乳和高酮體生乳的非還原電泳圖譜如圖1所示。
圖1 正常乳和高酮體乳的電泳圖譜
從電泳圖來看,在上樣量相同時,高酮體乳的β-CN、κ-CN、α-LA條帶顏色更深,寬度更寬,說明高酮體乳的β-CN、κ-CN、α-LA比例高于正常牛乳。而對α-CN、LF、BSA,兩種乳之間的條帶并不存在肉眼可見的差異。
經(jīng)過65,75,85,95 °C分別熱處理10 min后,乳清蛋白變性程度結果如圖2示。
圖2 不同溫度下乳的乳清蛋白變性程度(*P<0.05)
根據(jù)乳清蛋白氮指數(shù)原理,OD420可表征乳清蛋白變性程度,OD值越高,蛋白變性程度越低。對比兩組乳樣可知,在加熱溫度到達65°C時,兩組乳的OD值略有增加,可能是溫度升高促進了蛋白溶解所致。在溫度不高于75°C時,未變性乳清含量并未發(fā)生明顯變化,乳蛋白均未發(fā)生明顯的熱變性。當溫度達到85°C和95°C時,乳樣的吸光值均顯著下降,說明樣品中的蛋白都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變性,且正常乳的OD值顯著高于高酮體乳,說明正常乳的變性程度顯著低于高酮體乳。隨著熱處理強度的進一步增強,OD值逐漸減小,說明未變性乳清蛋白的含量顯著減少。乳清蛋白在熱處理過程中暴露活性巰基,活性巰基通過二硫鍵形成小聚集體,當熱處理強度進一步增加時,小聚集物通過二硫鍵和疏水相互作用結合形成較大的聚集體。在加熱過程中(85°C、95°C),正常乳呈現(xiàn)出更好的熱穩(wěn)定性。
樣品經(jīng)65,75,85,95 °C分別熱處理10 min后,樣品表面巰基變化如圖3所示。
圖3 不同溫度下的表面巰基含量(*P<0.05)
樣品經(jīng)65°C熱處理10 min與25°C熱處理10 min的樣品相比,表面巰基沒有明顯變化。當熱處理強度增強至75°C時,高酮體乳的表面巰基含量明顯升高,并在95°C時達到最大,且顯著高于25°C時的表面巰基含量。將高酮體乳與正常牛乳的表面巰基對比,發(fā)現(xiàn)溫度達到85°C時,高酮體乳和正常牛乳的表面巰基顯著增加,且高酮體乳的表面巰基含量高于正常牛乳。當溫度達到95°C時,兩種原料的表面巰基含量進一步增大,蛋白質(zhì)變性程度增加。綜上分析可知,高酮體乳蛋白熱穩(wěn)定性較正常牛乳差。高溫處理時,β-LG變性,分子鏈展開,內(nèi)部隱藏的巰基暴露,表面巰基含量增加[14]。
樣品經(jīng)65,75,85,95 °C分別熱處理10 min后,乳蛋白疏水性變化如圖4所示。
總體來看,乳蛋白的疏水性均隨溫度升高而升高,且在95°C時達到最高。在加熱溫度為75°C、85°C、95°C時,高酮體乳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均顯著大于正常牛乳,說明在高溫處理下,高酮體乳蛋白發(fā)生了更為顯著的變性。溫度升高會使乳中的疏水性位點增加,在85°C和95°C下,乳蛋白發(fā)生發(fā)生比較顯著的變性,疏水性位點也逐漸增加。蛋白間的疏水相互作用與蛋白的二級結構和三級結構有緊密聯(lián)系,疏水性互作用降低,則說明蛋白分子的二三級結構水平較高[15]。
圖4 不同溫度下乳的表面疏水性(*P<0.05)
對不同熱處理的高酮體乳和正常牛乳進行電泳分析,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不同溫度下的正常乳與高酮體乳電泳圖
在非還原條件下,發(fā)現(xiàn)對于高酮體乳來說,當加熱溫度為65°C時,乳清蛋白條帶開始變淺,說明此時部分乳清蛋白發(fā)生了變性,但還沒有明顯的聚集物產(chǎn)生;當熱處理溫度升至75°C時,加樣孔中開始有聚集物出現(xiàn),同時酪蛋白條帶變淺、乳清蛋白尤其是α-乳白蛋白條帶變淺,且隨著溫度的繼續(xù)升高,程度加劇;當加熱溫度達到95°C時,酪蛋白條帶和乳清蛋白條帶明顯變淺,β-乳球蛋白、α-乳白蛋白條帶幾乎完全消失;這說明當溫度達到75°C及以上時,乳清蛋白自身或酪蛋白與乳清蛋白之間發(fā)生交聯(lián),形成明顯的聚集物。
還原條件下,加入β-巰基乙醇還原二硫鍵后,65°C、75°C熱處理樣品的加樣孔蛋白聚集物完全消失,且乳清蛋白條帶及酪蛋白條帶恢復至與25°C處理樣品相當?shù)乃?;熱處理溫度?5°C的樣品加樣孔蛋白聚集物完全消失,但乳清蛋白(尤其是α-乳白蛋白)條帶稍淺;熱處理溫度為95°C的樣品加樣孔中仍有聚集物,且乳清蛋白(尤其是α-乳白蛋白)條帶也比25°C樣品淺。這說明對于兩種乳來說,熱處理過程中,蛋白主要通過二硫鍵作用形成聚合物,但當溫度較高(85°C、95°C)時,蛋白的聚集可能有其他作用力的參與,如疏水相互作用等。從電泳結果來看,高酮體乳的熱穩(wěn)定性更差。
兩種乳在75°C~95°C處理下下均發(fā)生一定程度的變性,在溫度達到75°C時,高酮體乳已經(jīng)發(fā)生變性,電泳加樣孔中出現(xiàn)少許聚集物,而正常牛乳未發(fā)生明顯變性。在溫度達到85°C和95°C時,兩種乳均發(fā)生明顯變性,但是高酮體乳的變性程度更高,熱穩(wěn)定性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