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yī)院 四川 成都 610044)
川崎病是一種皮膚粘膜淋巴結(jié)綜合征,主要發(fā)生在兒童時期。出現(xiàn)黏膜充血、淋巴結(jié)腫脹、手足腫脹、發(fā)熱、皮疹等癥。目前該病的病因尚不清楚[1-2]。在嚴重的情況下,很容易引起兒童冠狀動脈病變,危害預后。川崎病兒童需要及時治療,以控制全身非特異性血管炎癥和疾病進展[1]。本研究分析了應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川崎病的有效性分析及評估,報道如下。
納入我院80例2017年5月10日—2018年2月19日小兒川崎病患兒。隨機數(shù)字表分組,實驗組40例,對照組40例。其中,對照組年齡2~7歲,平均(3.61±1.26)歲;病程1~8d,平均(3.21±1.67)d。實驗組年齡2~7歲,平均(3.56±1.21)歲;病程1~8d,平均(3.26±1.62)d。對照組、實驗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用藥治療,給予抗感染,并阿司匹林口服,每次20mg,每天三次。治療2天。
實驗組則采取常規(guī)用藥加上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大劑量丙種球蛋白,2.5ml/kg/次靜脈注射,每天一次,治療2天。
比較對照組、實驗組療效;黏膜充血、淋巴結(jié)腫脹、手足腫脹、發(fā)熱、皮疹消失時間;治療前后患兒免疫指標情況;不良反應。
顯效:病情恢復正常,黏膜充血、淋巴結(jié)腫脹、手足腫脹、發(fā)熱、皮疹消失;改善:黏膜充血、淋巴結(jié)腫脹、手足腫脹、發(fā)熱、皮疹等改善50%以上;無效:黏膜充血、淋巴結(jié)腫脹、手足腫脹、發(fā)熱、皮疹改善的幅度低于50%。療效=顯效、改善百分率之和[2]。
采取SPSS20.0版本進行χ2、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有更高的治療效果,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實驗組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對照組、實驗組免疫指標情況相近,P>0.05;治療后實驗組免疫指標情況增加幅度更大,P<0.05,如表2。
表2 治療前后免疫指標情況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免疫指標情況比較(±s)
?
實驗組黏膜充血、淋巴結(jié)腫脹、手足腫脹、發(fā)熱、皮疹消失時間更好,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對比(±s,d)
表3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對比(±s,d)
組別例數(shù)黏膜充血淋巴結(jié)腫脹手足腫脹發(fā)熱皮疹實驗組402.11±0.212.01±0.212.05±0.242.12±0.212.13±0.27對照組404.11±0.644.21±0.244.23±0.614.15±0.604.22±0.65 t-5.2565.2355.1595.1115.457 P-0.0000.0000.0000.0000.000
實驗組不良反應和對照組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4。
表4 對照組、實驗組不良反應比較(例)
兒童川崎病是一種常見的臨床血管炎綜合征,對冠狀動脈損傷嚴重,嚴重威脅兒童的生命安全。研究認為其和血栓形成和高凝狀態(tài)密切相關。發(fā)病后,患兒有細胞介導的炎癥免疫反應導致血液黏度增加和血管內(nèi)皮損傷,免疫功能降低,需要選擇改善血流動力學和免疫功能藥物[3-4]。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解熱,抗炎和血小板聚集作用,對血流動力學有改善作用。丙種球蛋白主要由免疫球蛋白分子組成,并含有人體所需的大量各種抗體。注射丙種球蛋白可以增加患兒體內(nèi)各種抗體的含量,提高免疫功能,對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有效抑制,減輕血管損傷。大劑量短時間用藥可獲得良好效果,患兒可耐受[5-6]。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用藥治療,實驗組則采取常規(guī)用藥加上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結(jié)果顯示,實驗組療效、黏膜充血、淋巴結(jié)腫脹、手足腫脹、發(fā)熱、皮疹消失時間、免疫指標情況相比較對照組更好,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和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
綜上,常規(guī)用藥聯(lián)合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川崎病的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