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罡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yī)院放射科 重慶 402160)
急性闌尾炎作為常見臨床急腹癥,大部分患者發(fā)病后均存在較為明顯的右下腹疼痛癥狀,但由于此類癥狀與其他類型急腹癥存在較高相似性,且由于患者病灶位置及闌尾炎分型的不同,所表現(xiàn)出的臨床癥狀也存在較大差異性,僅憑臨床經驗對患者進行觸診,具有的診斷效果有限,仍需采用影像學技術輔助診斷,為具體手術方案制定提供可用資料[1]。因此,為對比觀察急性闌尾炎診斷中應用多層螺旋CT多平面重組技術(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具有的診斷效果,故選取52例急性闌尾炎患者開展研究如下。
選取本院在2016年5月—2018年10月研究時間內收治的52例急性闌尾炎患者設為研究對象,52例患者中男28例,女24例,年齡18~47歲,平均(32.54±5.48)歲,CT檢查后患者均接受急性闌尾炎手術治療?;颊呒凹覍倬诹私庋芯績热莺螅_認參與研究。排除妊娠期患者、CT掃描禁忌癥及手術禁忌癥者。
患者入院后均在相同掃描條件下接受常規(guī)CT檢查與多層螺旋CT多平面重組技術臨床診斷。(1)常規(guī)CT掃描:采用256層Philips Brilliance ICT,進行掃描?;颊呷⊙雠P位接受檢查,自頭部向下接受掃描。檢查中需將患者自隔頂至恥骨下緣部位設為掃描范圍。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KV,自動 mAs,pitch 0.993,matrix 512×512,旋轉時間0.5s,使用128×0.625mm的探測器,F(xiàn)OV350mm,層厚0.9mm,層距0.45mm,Idose level 5,掃描數(shù)據(jù)傳入PACS系統(tǒng)進行診斷。(2)多層螺旋CT多方位重建技術:掃描儀器同上,患者取仰臥位接受檢查,頭部先進入儀器,掃描范圍同上。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kV,自動mAs,pitch 0.993,matrix 512×512,旋轉時間0.5s,使用128×0.625mm的探測器,F(xiàn)OV350mm,層厚0.9mm,層距0.45mm,Idose level 5,先將掃描數(shù)據(jù)傳入Portal工作站進行多平面重組技術處理后再傳入PACS系統(tǒng)進行診斷。
所有影像掃描數(shù)據(jù)在收集后上傳至PACS系統(tǒng),隨機抽選我科3名高年資診斷醫(yī)師(臨床年資>8年者)對患者闌尾直徑、腸內積液情況及病灶位置等進行討論、診斷,并簽發(fā)最終診斷結果。
對比常規(guī)CT與多層螺旋CT多平面重組技術對急性闌尾炎患者的診斷效果及分型檢出效果。
診斷標準根據(jù)患者闌尾CT掃描結果將其分為0~5級:患者闌尾影像無異常為0級;闌尾存在充血、水腫跡象為1級;單純闌尾炎為2級;蜂窩組織炎性闌尾炎為3級;壞疽性闌尾炎為4級;闌尾存在嚴重膿腫并合并闌尾穿孔為5級。
診斷結果中數(shù)據(jù)均由SPSS25.0統(tǒng)計學軟包處理分析,當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時,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對比實際手術結果后,多層螺旋CT多平面重組技術在急性闌尾炎臨床診斷中的診斷效果及分型檢出效果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CT,P<0.05。見表1及表2。
表1 診斷效果對比(n,%)
表2 分型檢出率對比[n(%)]
目前臨床中對于急性闌尾炎的影像學診斷技術為超聲檢查,但由于各闌尾炎分型中所具有的病灶解剖位置存在較大差異,導致診斷效果受到一定局限,故需采取更為明確的檢查方式進行診斷。
研究結果表明:經對比實際手術結果后,多層螺旋CT多平面重組技術在急性闌尾炎臨床診斷中的診斷效果及分型檢出效果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CT,P<0.05。分析原因:在常規(guī)CT掃描中,掃描數(shù)據(jù)僅得到常規(guī)橫斷面影像,故掃描結果中對于病灶位置及周邊組織病變情況檢查存在較大局限,而應用多平面重組技術,可將原始掃描數(shù)據(jù)進行任意平面的重組,從而得到具有較強連貫性、方位性及針對性的影像,對患者闌尾及周邊組織病變情況進行詳細反映,便于分型診斷及病灶位置的判斷[4-5]。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多平面重組技術可對其病灶解剖部位及周邊組織情況進行有效觀測,從而提高分型診斷效果,為手術的具體實施提供精準的影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