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清平
文本解讀是閱讀教學的原點,是教學設計的藍本。如果要深度解讀文本,深挖文本細節(jié)不失為一種視角。下面,筆者以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語文《背影》為例進行解說。
《背影》寫的是父子情深,語言樸素又不失典雅,簡凈而又細致,且飽含深情。而“父子情深”正好體現(xiàn)在文中的許多細節(jié)上。因此,解讀《背影》不僅可以準確把握主旨,還能讓學生自然領悟“父與子的深情”,理解生活中父母的行為,從而實現(xiàn)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本的語言價值和情感價值。
深挖語言細節(jié),讀出文字背后的心理?!把詾樾穆暋保绲?段中“不要緊,他們?nèi)ゲ缓?!”常見的解讀是直接發(fā)問:怎樣理解父親這一舉動背后的心理活動?
對此,教師不妨嘗試在追問中變換角度。首先,問父親所言究竟是想說“茶房不好去”那個地方,還是“茶房去”這種方式不好。待學生肯定后者,便追問:怎樣停頓才能突出“茶房去”這種方式不好。原句于是變成下面的句讀:“不要緊,他們?nèi)ィ缓?!”進而指導學生一張一弛地朗讀,隨著語氣的抑揚頓挫,父親寬慰兒子、擔心茶房的不妥帖、擔心兒子安全等心理,全都融入深入淺出的品讀中,與直接發(fā)問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深挖動作細節(jié),讀出文字背后的場景。如第6段中的“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對“攀”這一經(jīng)典行為,常見的文本解讀是:它意味著父親過月臺的艱難。但是怎樣理解父親的艱難往往一帶而過。
對此,教師可嘗試引導學生回憶上體育課時老師教引體向上的情景,問“攀”在什么情況下會出現(xiàn),“身材矮小、無力、太胖”等答案自然會脫口而出,再借助這些因素理解“探”“縮”“微傾”等動作細節(jié),層級化品讀便可順勢而成。而且這一細節(jié),與后文“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形成對比,學生在對比朗讀中,父親的舐犢之情躍然紙上。
對此,筆者采取點撥重讀“再”的方法,使學生體味到了作者終于理解了父親的苦心,對飽經(jīng)滄桑的父親產(chǎn)生了依戀、不舍之情;朗讀“又”時采取拖延聲音的方式,作者那種為過往的“太聰明”而愧疚,為父親行為而感動,五味雜陳盡在“再、又”之中。
如此,層層深度品讀,父子深情定會了然于心。此時,教師再進一步設計:請分享你與父親或母親的故事,試著學習運用細節(jié)描寫的方式表達。這樣的讀、說、寫,學生回報父母之情,便會融入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
深挖背景細節(jié),讀懂文字背后的故事。對于現(xiàn)在的初中學生來說,“朱自清”仿佛是一個遙遠的陌生人,對其創(chuàng)作《背影》的背景一無所知。
對此,教師不妨引導學生深挖背景細節(jié):“當時朱自清的家境是怎樣的?試著從文中找出關鍵的一句話,讀出其中人物的心境?!睂W生會很容易找到“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在朗讀中,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的傷感。
此時再追問“慘淡”一詞怎樣理解,“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回家變賣典質(zhì),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父親要到南京謀事”等句便成為深挖背景的素材。適時再補充“父親賦閑”之事,學生自會在朗讀中感悟到父親當時的不易,想到生活中一個父親的責任,從而為下文理解父子之情做了鋪墊。
教師在使用教材時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借助細節(jié)挖掘文本內(nèi)涵,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解讀文本,也有利于學生的寫作。
(作者單位:荊門市沙洋縣馬良中學 )
責任編輯 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