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
正在讀高二的小龍是一個文質彬彬的男孩兒,他的困惑是人際關系中好人難當。他是這樣描述自己的:“我總想給同學們留下一個好印象。為了維護關系,樹立威望,獲得大家的好感,我行事處處小心,唯恐一不留神得罪了誰。由于我太想得到別人的肯定,開始對人總是十分謙讓,甚至有討好之嫌。開始別人都肯定我,使我的虛榮心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后來,有些人看我好說話,就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盡管我心里不愿意,但還是盡量忍耐,容忍著某些同學的蠻橫無理,直至發(fā)展到有些人開始欺負我,而我則變得很內向,感覺非常壓抑。
為什么我對別人這么好,別人卻恩將仇報!難道這個世界果真充滿邪惡,好人沒有立足之地嗎?這種不平衡的心理沒辦法訴說,影響了我的情緒,同時也妨礙了我和同學的關系,因為我變得敏感,對任何一點兒小事的反應都很強烈,同學們覺得我不再是那種友善的人了,在班級里的人際關系也一落千丈,而且更糟糕的是,我不再喜歡學校那個環(huán)境,因為我在群體中很孤獨……”
因為有了想獲得良好關系的心理期待,人們才留心做到和睦相處,友善待人。也就是說,小龍想獲得好評的動機是常人所有的,問題是他由于害怕小矛盾、小摩擦轉化為沖突,便極力想維持良好的關系。他總是努力容忍著,尤其要說明的一點是,這種容忍不是真正的謙和大度,而是不情愿的,他的情緒是被壓抑的。因為內心不愿接受,容忍的過程實際上是壓抑不斷積累的過程,小龍心里的怨氣在不斷積蓄,且無處發(fā)泄,最終的情況只能是以爆發(fā)的方式宣泄出來。所以,小龍一反以往的溫文爾雅,為一點小事就“火冒三丈”,他自己十分痛苦,同學們也莫名其妙,小龍苦苦維持的良好關系不復存在,最終出現這樣的結局是不可避免的。
在其他社會關系中,我們也會看到類似的一幕,說明人與人交往,看法及行為方式不同是難免的,默默忍讓在某些情況下是解決矛盾的策略之一,但不是萬全之策。禮讓是一種風度,忍耐是一種度量,寬容是一種美德,良好的人際關系要求我們學會容忍。但凡事要有限度,這個限度因人而異,要靠自己來把握。
在人際關系中,怎樣對待他人取決于你,而別人怎樣對待你卻是你教出來的,也就是你有權利決定你和別人在交往中采取怎樣一種互動模式。當交往令自己感覺不快時,就要審視一下關系中有哪一點不對勁,該怎樣調整到自己樂意接受的人際關系狀態(tài)。另外,小龍交往中的教訓也告訴我們,不宜追求完美的人際關系,不宜對他人期望過高,我們才不至于被自己不恰當的期望所傷害。
在人際關系中,一個人的心靈是獨立的。我們首先要尊重別人,但是當別人無緣由地對我們行為不當時,完全可以通過向對方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不理解、不滿甚至憤怒等),迫使對方明白其行為已經傷害和侵犯了別人的利益,改變或收斂其行為方式,達到捍衛(wèi)自己權益的目的。錯誤的做法是:一味地忍讓,一味地忍讓和沉默會縱容、強化了別人的不善之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軟弱。容忍是美德,其前提是人不能為此失去維護自我尊嚴和利益的基本原則。
忍者并非無敵,過于忍耐的敵人首先是你自己,然后波及他人。因為容忍是以壓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為代價的。當一個人的壓抑感過強,往往容易變得萎靡不振,心情抑郁,煩悶而痛苦,而處于這樣一種心理狀態(tài)的人,肯定不會給他周圍的人帶去什么好的感覺,傳達出去的情緒信息肯定是不舒服的、不友善的、不愉快的。
所以說,一個成熟健康的人既要學會容忍和接納,還要適時學著睿智地面對沖突,有效地化解問題。
(摘自《心理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