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妮藝
【摘 要】
馬克思說過:"對于不懂音樂的 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可見,重視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因此,要全面完成小學音樂教學任務,上好音樂欣賞課,不僅能擴大學生的音樂視 野、發(fā)展形象思維和欣賞分析能力,而且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產生深刻的情緒體驗,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審美激情,提高審美情趣,最終能使學生的素 質得以全面發(fā)展與提升。
【關鍵詞】
欣賞課 聆聽 音樂主題 律動
欣賞課是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yǎng)學生感受音樂、欣賞音樂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小學生往往好奇心強、喜歡游戲、好動又好勝,而對學習注意力的持久性較差,通常情況下學生覺得欣賞課無趣乏味,老師也是對欣賞課頭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好得從欣賞音樂中理解音樂、感受音樂的內涵。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必須在音樂欣賞教學中不斷探索,從實踐中找出有效的教學方法,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我認為若想要讓小學生,豎起小耳朵、用愉悅的心情學會聽音樂,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去引導,尋找出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方法,做好音樂欣賞和學生之間的橋梁。 那怎樣展現(xiàn)這一課型的獨特魅力呢?我做了如下嘗試:
一、視聽結合——通過多媒體技術輔助欣賞
小學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都處于萌芽階段,音樂審美能力很薄弱。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得長時間、大段落、單一的音樂欣賞,很快就會造成他們的聽覺疲勞,也抑制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在低年級的音樂欣賞課中,我習慣將音樂與圖畫或直接用視頻的方式進行直觀的欣賞。低年級的學生對“聽”音樂可以說是完全瞎聽,我發(fā)現(xiàn)加入圖片能夠很大程度的幫助他們的理解。在欣賞打擊樂合奏《老虎磨牙》時我用多媒體播放了一張老虎靠在石頭上張開嘴的圖片,在欣賞完之后讓學生根據(jù)圖片和音樂說一說都聽到了些什么?很快學生能夠根據(jù)觀察聆聽說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像是:老虎好像在用什么東西敲擊石頭;音樂好恐怖啊,感覺老虎張大嘴巴很兇猛等等。所以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一定要用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來把知識傳授給他們,視聽結合這是很好的方法。
二、突出主題——通過主題音樂激發(fā)欣賞
學生是具有極大可塑性的個體,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首先要將學生帶到特定的音樂情境中去,在欣賞課開始之前不妨讓學生先來學習一下樂曲中的主題旋律,由主題旋律入手,激發(fā)學生對樂曲欣賞的熱情。在上中高年級的欣賞課時,如果樂曲的主旋律相對簡單,我會讓學生們嘗試著唱一唱,通過唱——聽——找——悟層層遞進感受音樂內涵。在欣賞樂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時,先讓學生跟琴模唱主旋律,讓學生先對旋律有了初步的印象,接著再通過欣賞葫蘆絲演奏的《月光下的鳳尾竹》,感受傣族姑娘輕靈飄逸、曼妙婀娜的身姿,同時學生也對葫蘆絲的音色特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引人繪畫——通過繪畫將音樂形象化
低年級學生的欣賞課一定要簡單直觀,用最直接的方式來讓學生理解感受樂曲。低年級的學生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在欣賞樂曲時他們可能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所聽到的內容,而畫畫他們是非常喜愛的,我也嘗試著讓學生將自己聽到的內容在白紙上畫出來。這樣他們都會安靜的坐在座位上認真的去畫出自己所聽到的音樂內容。在欣賞樂曲《驚愕交響曲》時,我讓學生在紙上畫一畫音樂的旋律起伏,他們都能用圓圈的大小來表示聽到的音的強弱,也能夠用不同的形狀來表示聽到的不同聲音,還有的學生用線條的起伏來表示樂器的音量。通過邊畫邊聽的方式學生對樂曲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也勾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到底自己畫的這些在音樂中又表示什么呢?緊接著老師再分析樂曲中的音的強弱,學生也能夠很快地接受理解。
四、融入律動——通過簡單律動感受樂曲
教師在課堂中要從他們現(xiàn)有的情感體驗出發(fā),激發(fā)其學習音樂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通過自己的體驗來學習,通過實踐更好得掌握知識點。在音樂課堂中,常常運用身體的律動來熟悉掌握歌曲的節(jié)奏特點體會歌曲的情感特色。音樂欣賞課也是如此,一年級的學生好動性強,表演欲望強烈,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點讓我們的音樂課堂變得豐富多彩。一年級的欣賞課《龜兔賽跑》,我首先以音樂故事的形式一下子勾起了學生的興趣,緊接著學生聆聽音樂,根據(jù)樂器音色說一說分別代表哪種小動物,學生很快就能根據(jù)音樂感覺判斷出單簧管——兔子,大管——烏龜,然后再讓學生隨著音樂的感覺分別模仿小兔子和小烏龜?shù)男蜗?,通過律動聆聽分辨出單簧管和大管的音色特點,同時體會到不同樂器擁有不同音色,可以用來模仿不同的形象。
五、背景介紹——走進作者感受作品
有言到:“一首作品一個故事”,只有擁有了豐富的閱歷、豐富的情感體驗才能譜寫出一首首令人難忘、不段傳唱的優(yōu)美作品。要想讓學生更深入更清晰得了解這首作品,尤為重要的一部分是從作者入手,感受作者,體會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只有我們將自己想象成作者,走入當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才能更好得理解樂曲所表達的更深一層的含義。在欣賞四年級作品鋼琴五重奏《鱒魚》時,先以作者舒伯特開始本節(jié)欣賞課,我先為學生簡單介紹舒伯特的人身經歷:舒伯特終生清寒,依賴別人救濟生活,三十一歲因傷寒病夭折,他一生是短暫、窮困潦倒的,但卻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一千一百部作品。那擁有著這樣經歷的舒伯特他的鋼琴曲又是如何的呢?讓學生有了簡單的了解后再去欣賞樂曲,這樣學生能夠更好得體會樂曲中的情感,作者將自己想象成一條活潑跳躍的小魚,希望通過小魚來寄托自己的情感,希望自己也能和鱒魚一樣快活自由,最后也是對魚兒受騙上鉤后的惋惜,同時也想到了自己,對自己生活狀態(tài)的無奈與無助。
通過學習摸索,我也經常以一個學生的角度站在崗位上,想想他們是否能夠通過我的講授更好得認識了解音樂作品。音樂欣賞課是小學音樂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我們教師在很多時候也不能很好得找到有效的方法來讓學生真正的認識作品,我想音樂欣賞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有一個聆聽音樂的好習慣,只有學生靜下心來聆聽音樂了,老師的講解才能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我更重視通過方法讓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聽眾,只有聆聽了才能感受音樂情緒,領會作者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