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李菁
古今中外,鬼故事常常是引人入勝的。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人們讀鬼故事的時候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人和事不一而足。人類學家在解讀現(xiàn)當代社會中的鬼傳說時,總結出在全球化的時代,流行文化促使東西方不同社會的人對鬼的解讀出現(xiàn)了相似的特征,即偏向個性化和心理層面的敘述。
這其實很好理解,鬼故事和鬼傳說大多是以鬼喻人,人們對鬼的思索大致都是關于現(xiàn)世的命運和人事際遇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人們對“自我”的追尋和探索更加緊迫,鬼傳說里自然也就多了許多注重內心思考和情感的內容。而且人們對“自我”的理解很大程度也跟現(xiàn)代的政治法律是分不開的,因為這些時常左右著我們對身份的定位和認識,所以鬼傳說里越來越多的內容跟社會秩序和政治紛爭有關。
在奈特·沙馬蘭執(zhí)導的電影《第六感》中,結局部分揭示出布魯斯·威利飾演的兒科心理醫(yī)生麥坎事實上是一個鬼魂。整部電影中都看到他在嘗試幫助被困擾的男孩科爾,拯救自己的婚姻,而結局揭示我們一直看到的其實是一個已經死去一年卻不自知的人,只能看見自己生前放不下的人和事(無法拯救的病人和無法挽回的妻子),只因放不下曾經辜負的人而以鬼魂的形式存在著。
而少年科爾,從一開始就知道麥坎醫(yī)生是個鬼魂,卻無法告訴麥坎,因為他從來就不知道如何應對自己能夠看到死者的靈視能力,更不懂得怎么跟死者打交道。少年需要麥坎醫(yī)生的專業(yè)幫助克服對靈視能力的恐懼。在這個過程中,麥坎教少年不要一味害怕鬼魂而是運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這些鬼魂,以達到與自身的和解。同樣在這個過程中,麥坎走出了生前辜負病人的陰影,并通過與少年一起幫助鬼魂,最終也意識到了自身已經死亡的現(xiàn)實。
在這部電影中,死去的心理醫(yī)生無法看到自己作為鬼魂的事實,而少年卻無法選擇不去看自己不愿意看到的鬼魂,這就像一則寓言,反映的是當代世界中(傳聞中的)鬼魂與活人的關系。電影中鬼的泣訴和刻意營造的哀殤氛圍,襯托的是某種人性的缺失和時代的悲哀。影片中無時無刻浸透著的孤獨感,才是編劇和導演真正傾訴的核心對象。而這個電影故事也很好地反映了當代世界各地大部分鬼故事的新特征,即賦予鬼魂極大的心理感受能力。在全球化的時代,這是自我意識強化的標志。
阿姆斯特丹大學的以斯帖·帕倫(Esther Peeren)教授提到,鬼魂一直就有的那種介于可見和不可見,生與死,物質和非物質的臨界特征,再加上新時代賦予他們的強烈情緒(諸如恐懼和困擾),使得他們成為非常廣泛的社會道德和政治議題最敏感的觸發(fā)者。而且鬼魂常常觸發(fā)個人和集體的回憶或創(chuàng)傷,充滿了歷史和傳統(tǒng)的陰影,并且強烈暗示著社會變化的要求。許多議題都跟一個社會中關于性別、種族、階層和政治權利的規(guī)范失衡相關。
當代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指出,鬼傳說有很強的時間性。鬼來自往昔,與現(xiàn)實對話以尋求一個答案,他們是人們在歷史上經歷過的創(chuàng)傷的后果和寓言。
牛津大學的瑪利亞·德爾·皮拉爾·布蘭科(María del Pilar Blanco)教授在她關于美洲晚近的鬼傳說與地域關系的研究中提出,近年來的鬼傳說很多都強烈暗示著被壓制的集體記憶,他們不是無意識的亡靈,卻是一種“歷史的病征”。人們在聽取和轉述鬼傳說的過程中,事實上見證了,受創(chuàng)傷個體的生存情境,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范圍地引起了集體對歷史事件的反思。從前人們對亡靈復仇那種直接經驗上的感受,如今更多地引向了大范圍的被隱藏和刻意忽略的社會問題的討論。
被焦慮和恐懼攫取,通過復仇想要解開自己生前的心理癥結的鬼魂,是二戰(zhàn)后廣泛彌漫在世界各地的整體心理陰影的反射。如今傳說中的鬼魂不再像歐洲中世紀時那樣有鮮明的目的和作為,也不像在哥特文學中那般充滿古典命運題材的寓意,更不像中國古典和前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那樣愛恨情仇血肉豐滿。當今的鬼魂就站在迷惘的人們所面對的鏡子的另一面,同樣苦苦掙扎于自我意識,充滿自我否定和情緒壓力。他們正在成為人們心理癥結的具象化投射,是某種焦慮和迷惘情緒的存在。
這種變化自然也跟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20世紀的興盛和流行分不開。許多著名的心理學家都在關于亡靈主題的研究上載浮載沉。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生都在神秘哲學的亡靈研究主題上游走,在心醉神迷和強烈鄙視之間徘徊。至于更有趣的卡爾·榮格,大文豪塞繆爾·貝克特會告訴你,他的許多女性病人病歷可以直接結集為當代最精彩的鬼故事集。
歷史學家們認為唯靈論促進了人們對心理學的理解,社會學家們說心理學上關于自我意識的闡述,影響了當今人類對鬼魂的理解和轉述鬼傳說的方式。無論如何,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如今的鬼傳說不再單純強調那種鬧鬼的驚險,而是更多地著眼于鬼魂內心的創(chuàng)痛和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經驗。
丹麥奧胡斯大學的人類學教授尼爾斯·布般德特(Nils Bubandt)進一步指出,當今的鬼傳說,迎合了人們對自己獨一無二的個體心理探索的需求。在制度化宗教的影響力慢慢消退的今天,個體經驗和內心情感成了更高更神圣的存在。而個體經驗和記憶從來就是由歷史構筑的,鬼傳說很大程度上構筑了主流歷史敘述之外人們對歷史不一樣的闡述。
在鬼傳說中,活人既是受影響的客體又是經歷或影響了歷史事件的主體,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和米歇爾·??露继岬綑嗔崿F(xiàn)的方式在于對人們內在的統(tǒng)治。自由和自我意識都不能讓人們置身于權力的影響之外。與之相似,人們也不能把自身單純認作被鬼魂影響的客體,對鬼傳說的理解和詮釋構筑了自我,是生命政治的一部分。
鬼不僅僅構筑了理性和權利的新形式,而且還改變了對歷史和政治權力的認知。當今的鬼在人們心里施加的影響更像是某種歷史道德審判。而在當今的全球化大浪潮中,把個體心理的焦慮投射到歷史和社會政治層面,不再局限于西方,我們在全球各地都可以聽到焦慮的鬼魂傳說。
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的性別角色討論,是幾乎全人類一起經歷過的,最重要的幾次社會浪潮之一,它不僅改變了上世紀和本世紀的社會分工、企業(yè)及政治機構運作方式,而且也在學術界、藝術界和文學界催生了不可逆轉的啟蒙運動。這個專題專門定位于現(xiàn)代復仇女鬼的傳說,希望結合以上提到的種種關于鬼魂的社會理論探索,以及重要的性別角色討論潮流,讓讀者通過女鬼們生前死后的故事一探近世的歷史。
第一個故事是關于印度尼西亞復仇女鬼“食陰者”的驚悚傳說,它結合了全球化浪潮為印尼帶去的新詞匯和新流行文化形象的分析;第二個故事是關于克羅地亞的復仇女鬼“黑色乳汁”的傳說,它結合了對復仇的幾種層面的心理需求分析;第三個故事是關于希臘復仇女鬼“死亡歌聲”的傳說,結合了復雜的地區(qū)歷史變遷和社會傳統(tǒng)之間關系的分析;第四個故事講述了從江戶時代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日本女鬼,揭示了為什么誕生在封建時代的女幽靈,依舊可以在當代日本社會頻頻“作祟”的原因;而第五個故事則是關于墨西哥的哭泣女人的詛咒,這個既有印第安血統(tǒng),也有西班牙特色的女鬼,自19世紀后期以來一直被用來反映和評論墨西哥的社會政治,在這5個故事中都有關于性別角色的討論。
每篇文章的作者在寫作中盡量不作任何政治、學術或道德評論,只是把事實和相關的學術及社會評論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希望讀者在為女鬼們驚嘆或一掬同情之淚的同時,也以自己獨特的感受作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