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先生 74歲
我和老伴年輕的時候工作忙,沒時間照顧兩個孩子,尤其是對大兒子缺少關愛,于是,等我們退休的時候,就主動承擔起照顧孫子的任務。兒子和兒媳沒啥文化,我就帶著孫子學習,轉眼孫子今年考上了重點高中,我們的階段性任務也算完成了,接下來就把注意力轉向了遠在北京的女兒。小外孫也是由自己的爺爺奶奶照顧,但女兒長時間和公婆住一起,難免有各種抱怨,我便提議和親家輪流過去幫忙。
雙方老人,都是高知家庭,有文化有涵養(yǎng),每半年輪流從沈陽到北京照看孫輩。但我們雙方的“輪值”從不交集,從來都是一方離開了,第二天,另一方才坐火車趕來。
女兒家里的房子也夠大,足夠兩家人居住,但我們雙方老人都刻意避開和對方不必要的見面相處。我們兩家的關系其實也不差,對方家里有什么大事時,也會偶爾見面,寒暄問候、紅包禮儀等等,人情往來并不少。
在北京的時候,我常常帶著小外孫和鄰居家的孩子一起玩耍。有一次,我聽到鄰居的媽媽說:“我又要扔掉冰箱里的咸菜了,那個味道,實在是受不了?!痹瓉恚欠菹滩耸青従悠牌排R走前的杰作,是婆婆的心頭好,但鄰居的媽媽,講究養(yǎng)生,不習慣吃咸菜,甚至有點深惡痛絕。深諳相處智慧的兩家人,將這份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小尷尬,處理得悄無聲息,給對方留有余地,也避免了不必要的紛爭和煩惱。
其實,我也是因為這件事的觸動才有了和親家減少交集的決定,尤其是在帶孩子的時候,更要避免接觸。雖然我和親家都是當年的高材生,但對待小孩子的教育卻很不同,我主張用愛和寬容來教育孩子,主張鼓勵孩子發(fā)展自己的長處,不要把分數看得那么重要;而親家教育孩子也有自己的那一套,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他們不溺愛孩子,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好前途,偶爾動動手都是可以的。你看,這完全是兩種教育觀念,怎么能在一起和平共處?所以,我們選擇避開,不去評論對方的對錯,堅持自己的做法。總之,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也沒必要去較真誰對誰錯。
正是因為這種相處模式,女兒和女婿便能沒有后顧之憂地工作,我和親家的“輪值”在短時間內還得繼續(xù)。大兒子對我的做法也很贊同,他說,距離產生美,這話一點兒也不假,尤其是親家之間更受用,因為雙方有距離,重合的時候少,即使有觀點的碰撞,也不至于當面拆臺,給彼此留下顏面,也給日后的相處清除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