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周二中(江蘇常州)
筆者在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上看了宣布開除貴州省政府原黨組成員、副省長蒲波黨籍和公職現(xiàn)場的一幕,深受震動。
蒲波說到最后,流下了眼淚,我相信,他這種悔恨是真實的。他以自己的悔過來啟發(fā)其他人,不要蔑視法律,不要存著僥幸心理,干干凈凈做人,才是人生的正道。充當反面教材,也許是腐敗分子蒲波留給世人的最后一點貢獻了。
突然想到“何必當初”這個詞??梢哉f,這是大多數(shù)腐敗分子一個共同的心理。從走上領(lǐng)導崗位以后,權(quán)力大了,一些地方法律可能一時管不到,于是貪欲膨脹,忘了當初在黨旗下的莊嚴宣誓,忘了自己入職前與組織的廉政談話,也忘了人民的重托與親人的期待,總想著自己越過法律紅線做點事可能沒問題,干部那么多,難道就抓到了我?在這種思想支配下,于是不該拿的拿了,不該去的地方也時常涉足,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黨的十八大以來,制度的籠子越扎越緊,黨中央一再對腐敗分子嚴肅喊話,要收斂收手,要金盆洗手。然而就是有些人不到黃河心不死,不撞南墻頭不回,不落深淵不瞑目。黨的十八大之后處理的一些干部,十有八九都是腐敗路上的頑固分子,總是想著反腐敗反不到自己頭上來,總是想著中央此次可能又是在喊“狼來了”,反腐敗是隔墻扔磚頭,砸著誰了誰倒霉,所以對于不義之財,對于非法所得,依舊獅子大張口。最終的結(jié)局可以看到,原以為自己聰明透頂,結(jié)果是反誤了卿卿性命。
蒲波作為黨的十九大召開以后落馬的高級干部,更有他的可氣可恨可悲之處。這充分證明,自作孽,不可活,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從蒲波擤鼻流淚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對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相當后悔的。他當初在違法亂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時候,一定也會想到可能有今日。因為作為一個正常人,尤其是黨員干部,對自己所做的一切,即可能會產(chǎn)生什么后果是會有一個預估的。他之所以還冒險在刀刃上噬血,就是眼前的利益誘惑遠遠大于可能到來的危險預期,于是他們還是非理性地選擇在利益面前投降束手。
一句江湖上的話——“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我們的老祖宗也早說過這樣的話,叫“多行不義必自斃”。在違法犯罪的道路上,你做了一件事,可能成了漏網(wǎng)之魚;但壞事一多,時間一長,世上就沒有不透風的墻,一切也都昭然若揭了。
要消除“何必當初”的悔恨,需要我們臨事時保持住自己的意志定力和回避態(tài)度!這是兩個方面,容我一一說明。
保持住自己的意志定力,這樣的故事很多,當然最為人們熟知的是許衡的事。元代大學者許衡一日外出,因為天氣炎熱,口渴難耐。正好路邊有一棵梨樹,行人們紛紛去摘梨解渴,只有許衡一個人不為所動。這時候有人就問他:“為什么你不摘梨呢?”許衡就說了:“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隨便亂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這么亂,管它是誰的梨。”許衡說:“梨雖無主,我心有主。”如果我們的黨員干部心中都有主,在是非面前有主見,我們又怎么會隨波逐流而墮入深淵呢?
再說在有些事情上要采取回避態(tài)度這方面,筆者也說一個故事。一群孩子上學,要路過鎮(zhèn)上的一個賭場,甲說那兒有賭場,我們繞開走吧。而其他同學則不同意,說我們只是路過,沒關(guān)系。于是,甲每天繞道而行,而其他同學則天天在那片喝雉呼盧聲中經(jīng)過,久而久之,他們從聽其聲,到趴在窗口看一眼,最后參與其中成了賭徒不能自拔,以致成年后成了十惡不赦的賭棍。而當初一起上學的甲則讀書有成。拒絕與遠離最初的誘惑,這是我們消除“何必當初”的悔恨最好的辦法之一。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今天種下的因,明天會收獲相應的果;今天得到的果,就是以前種下的因。我們都知道一個墨菲定律,那就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fā)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發(fā)生。違法犯罪也是如此,世上沒有什么僥幸,如果有的話,可能也輪不到你。所以,我們還是心中常懸法律利劍,老老實實做人,干干凈凈做事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