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漢字表義部件類講是為減少來華留學(xué)生學(xué)習(xí)漢字時面臨的“零散、枯燥”兩大困難而設(shè)計的漢字教學(xué)方法,具有綜合性和生活趣味性,與以部首為綱的教材之效用不同而可作為教材講授之余的總結(jié)、輔助和補充。我們按日常生活基本范疇將所用教材《漢字課本(一)》中的漢字分為人體、生活、物質(zhì)、抽象符號四類,在貼近生活實際的思路下逐一揭示漢字的形義聯(lián)系。本文作為類講之一,主要講人體類。
關(guān)鍵詞:漢字教學(xué) 人體 表義部件 類講
一.緣起
漢字不是拼音文字,不可能兩三天就掌握。學(xué)習(xí)漢字的根本方法,就是重復(fù)的書寫練習(xí)。然而筆者常常發(fā)現(xiàn),所教留學(xué)生中有些人在語言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積極,卻不樂于寫字。教師反復(fù)示范書寫,他們卻只寫一個字,或不寫。這一方面是因為漢字龐大的數(shù)量和復(fù)雜的筆畫、結(jié)構(gòu)在他們看來十分零散,使人望而生畏;另一方面是因為反復(fù)的書寫練習(xí)難免枯燥無趣。
如何減少困難?我們認(rèn)為可以用“綜合類講+聯(lián)系生活”的辦法,即以表義部件為切入角,將漢字按日常生活的基本范疇總括歸類,每學(xué)期花兩三個課時,用簡易的語句集中梳理講解,凸顯生活——漢字——表義部件的系統(tǒng)聯(lián)系。今試以所用教材《跟我學(xué)漢語·漢字課本(一)》[1]為本,從字表中挑出表義部件,按意義歸為四類:(1)人體類(人、器官),(2)生活類(言語、衣食住行、經(jīng)濟(jì)),(3)物質(zhì)類(天象、地理、植物、動物、器具),(4)抽象符號類(包圍、集合、方位等)。既而逐一梳理每個漢字的字形、意義??紤]篇幅,本文先講人體類,其余待續(xù)。
二.類講
(一)人
漢字中的人形字包括“人、大、文、女、子”等,它們形態(tài)各異,意義不同。
1.人:甲骨文的“人”像側(cè)著站的人形,手臂前伸?!叭恕痹谧筮呑銎詴r變成“亻”。有時也變成別的樣子,不容易看出是“人”。
你:“爾”是古代第二人稱代詞之一,因為“爾”還有別的意思,又加“人”只作人稱代詞。
他:“他”就是“佗”。“它”是代詞,專門代指事、物,加“人”只代指人。
們:“們”跟在人稱代詞后表示兩個或更多人,所以有“人”。
什:古代軍隊中的十個人叫“什”,十戶人家也叫“什”。這個“什”讀shí,和人有關(guān)系,所以有“人”。至于“什(shén)么”,本來是“甚么”,和“什”最早的意思沒關(guān)系。
從:兩個“人”在一起,是“跟著、相隨”的意思。
比:《說文》:“比,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薄氨取币彩莾蓚€“人”,只是方向和“從”相反,是親密、靠近的意思。兩人靠近,可比出高矮胖瘦,“比”也有比較的意思。
北:《說文》:“北,乖也。從二人相背。”表示兩人背對。“北”還有北方義。太陽是區(qū)分方向的重要參照,華夏先祖活躍在地球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他們發(fā)現(xiàn)很多東西(如山、樹、房子等)都有一面永遠(yuǎn)背對太陽(陽光無法直射到),就把這一面的方向叫“北”。
介:《說文》:“介,畫也?!薄敖椤笔侵虚g、間隔的意思。甲骨文的“介”,“人”在“八”中間,表示人在中間。[2]
元:“二+兒”,“兒”是“人”的變形,“二”表示頭部。“元”是人頭,現(xiàn)在還說“元首”,元和首都是頭?!耙辉X”的“元”是借用字,和“元”最早的意思沒關(guān)系。
2.大:正著站的人形,這個人張開手、腳,表示強、大,也就是“大小”的“大”。
天:《說文》:“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天”是“大”上加“一”,“大”是人,“一”表示頭頂。頭頂在人體中最高,“天”又表示最高的天空。
3.文: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文即文身之文,象人正立之形,胸前之/、×……即刻畫之文飾也?!盵3]甲骨文的“文”也是正著站的人形,胸前有圖案,后來省去圖案寫成“文”?!拔摹笔窃谏砩峡坍媹D案,也就是“紋身”??坍媹D案和寫漢字很像,“文”也有“文字”的意思。
4.女:甲骨文的“女”像人曲膝著地的形狀,表示地位低下的女人。
她:以前“他”是第三人稱代詞,近代學(xué)者劉半農(nóng)建議用“女+也”代稱女性,就有了“她”。
好:《說文》:“好,美也?!薄白印笔菍δ腥说拿婪Q,加“女”表示女性美好。后來一切美的人、事、物都可以說“好”。
5.子:“子”像小孩的形狀,上面是大大的頭,兩邊是短短的手臂,下面是小小的身子和腿。小孩和大人相比,頭更顯大,“子”抓住了這個特點。
字:《說文》:“字,乳也。從子在宀下,子亦聲。”“宀”是房子的形狀,“子”是小孩,小孩在房里,表示生養(yǎng)孩子。“字”又有文字的意思,因為漢字也像人生孩子一樣能“生”出更多漢字。
(二)器官
1.口:像人的口??谀艹?、說,很多和飲食、語言有關(guān)的字中有“口”。
吃:《說文》:“吃,言蹇難也。”原來是說話不流利的意思,和口有關(guān)。后來是“吃東西”的意思,還是和口有關(guān)。
問:問問題要說話,和口有關(guān)。
叫:大叫要用口。
吵:聲音大的意思,和口有關(guān)。
味:舌頭的感覺,和口有關(guān)。
嗎:語氣詞,和語言有關(guān),所以有“口”。
呢:語氣詞,和語言有關(guān),所以有“口”。
名:取名和語言有關(guān),所以有“口”。
唱:《說文》:“唱,導(dǎo)也。”“唱”是領(lǐng)唱,再變成唱歌的意思,和口有關(guān)。
2.目:像人眼。
見(見):“目+人”,把眼睛畫得特別大,有看見的意思。
相:“木+目”。《說文》:“相,省視也。”“相”(xiàng)是用眼睛仔細(xì)地看一棵樹,和眼睛有關(guān)。互相(xiāng)不是“相”最早的意思。
3.耳:甲骨文的“耳”是人耳的形狀,筆畫變直后就不像了。
聞:甲骨文的“聞”是“人+耳+手”,耳朵被畫得特別大,表示認(rèn)真聽。我們現(xiàn)在認(rèn)真聽聲音時也愛把手放在耳朵旁邊。后來丟掉“人、手”,加讀音符號“門”,寫成“聞”?,F(xiàn)在“聞”又變成鼻子的感覺,但是有些詞語,像“新聞”,就保留了“聞”最早的意思,新聞是最新聽到的事。
?。骸岸?又”,“又”是手。古代士兵拿下敵人的左耳計算成績,“取”是手拿著耳朵,有拿、得到的意思。
聽:“聽到”的“聽”以前寫成“聽”,是耳朵的感覺。后來寫成“聽”是借用了一個更簡單的字形,看不出和耳朵的關(guān)系了。
4.頁(頁):《說文》:“頁,頭也。”“頁”下面是“人”,上面是被畫得特別大的頭,表示頭部?!皶摗钡摹绊摗北緛硎恰叭~”(書頁像樹葉),和“頁”最早的意思沒關(guān)系。
題:《說文》:“題,頟也?!鳖}是額頭,額頭在頭最上面的地方,“題”也就有一端、一頭的意思,用在文章上就是標(biāo)題、題目。
5.手:甲骨文的“手”像人手,畫了五根手指?!笆帧痹谧筮呑銎詴r變成“扌”。表示手的字還有“又、”等。
打:敲打和手有關(guān)。
提:提東西要用手。
找:找東西或找錢都和手有關(guān)。
搞:和“做、干”意思差不多,做事要用手。
換:《說文》:“換,易也?!薄皳Q”是交換、改變,有手有關(guān)。
又:《說文》:“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也?!奔坠俏牡摹坝帧毕袢耸郑嬃巳种?。人手原本分裂出五根手指,畫三根是為了簡單?,F(xiàn)在“又”是“再”的意思,這不是“又”最早的意思。
右:“又+口”。《說文》:“右,助也?!倍斡癫米ⅲ骸坝终呤忠?,手不足以口助之?!薄坝摇笔怯每趲椭?,有幫助的意思?,F(xiàn)在“右”是右手的方向。
寸:“又+一”,“又”是手,“一”指著手掌往下大約一根手指寬的地方,這個地方叫“寸”。后來也把從手掌下緣到寸的長度叫做“寸”。
有:“又+月”,“月”是從“肉”變來的,不是月亮。手拿肉,是取得、擁有的意思。
友:兩個“又”,兩只右手在一起表示友好、互助,也就有朋友的意思。
只(隻zhī):“隹+又”,“隹”是鳥,“又”是手,表示抓到一只鳥。后來“只”變成一個、單獨的意思。
雙:兩個“又”,兩只手,是二的意思。“雙”以前寫成“雙”,表示抓到兩只鳥。后來“雙”變成兩個、一對的意思。
付:“人+寸”,“寸”是“又+一”。“付”是拿東西給人,和手有關(guān)?!案跺X、支付”就是給錢。
左:“+工”,“”是左手,和“又”(右手)一樣也畫出三根手指?!墩f文》:“左,手相左助也。”“左”也是幫助的意思,和手有關(guān)?,F(xiàn)在“左”是左手的方向。
6.止:甲骨文的“止”像人腳,和“又、”畫三根手指一樣,也只畫出三個腳趾。腳在的地方就是人到的地方,到了就可以停下,“止”又有停下的意思。
出:“止(腳)+凵(地洞)”,腳向洞外,表示出去。后來筆畫變了,看不出有“止”。
先:“止+人”。甲骨文的“先”也有寫成上“之+人”的,楊樹達(dá)先生說“古‘之與‘止為一文”[4],甲骨文的“之”是“止+一”,可能在一個字里,“之”和“止”都可以表示腳?!爸梗_)”被畫得很大,放在“人”上面,表示往前走。往前走就到了前面,“先”又有領(lǐng)先、前面的意思。
走:“夭+止”,原來是跑的意思,和腳有關(guān)?,F(xiàn)在“走”是慢行,“夭”寫成了“土”。
7.心:甲骨文的“心”像人心。古代的人認(rèn)為感情、思想是從心里來的,許多和感情、思想有關(guān)的字中有“心”。“心”在左邊做偏旁時變成“忄”。
快:《說文》:“快,喜也?!笨焓切那楹?,“快樂、痛快”就保留了這個意思。心情好是一種興奮狀態(tài),人心情好,做事就迅速,“快”又有迅速的意思。
慢:《說文》:“慢,惰也。”慢是懶、不興奮的感覺。人懶做事就不快,“慢”又有不迅速的意思。
忙:著急的意思,和心情有關(guān)。“忙”也有事多、沒空的意思,事情多、時間少,人就著急。
思:古代的人認(rèn)為思考、思念和心有關(guān)。
想:“想”和“思”意思差不多,和心有關(guān)。
您:“您”原來和“你”意思一樣。中國人講禮貌,“你+心”表現(xiàn)出稱呼對方時心里的敬意?,F(xiàn)在“您”和“你”不一樣,“您”是“你”的禮貌形式。
8.肉:像一塊肉的形狀。人身上有肉,許多表示身體部位的字中有“肉”?!叭狻痹谧筮呑銎詴r變成“月”。
肚:肚子和肉有關(guān)。
三.結(jié)語
《周易·系辭下》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yuǎn)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5]通過類講,我們明白了漢字中的人體類表義部件也是“近取諸身”的,充滿了古人的造字智慧。當(dāng)然,我們這里所稱的“表義部件”,不一定是形聲字形符,也包括了會意字的部件(如“見”中的“目”),乃至形聲字中兼義的聲符(如“字”中的“子”)。只要是在漢字中有表現(xiàn)字義功能的部分,都算作“表義部件”。
最后,需要就表義部件類講的實際操作作兩點說明。一是處理好類講與教材的關(guān)系。我們所用的教材也抓住了漢字的表義性質(zhì),但其實它是以部首為綱。部首與表義部件大多重合,但其著眼點不同,前者重形,后者重義,應(yīng)用在漢字教學(xué)中,其效用也有差異。比如“什”,教材先講部首“人”,再講“你、他、們、什”,并解釋“什”為“used in什么(what)”,學(xué)生明白“人→你/他/們”有意義關(guān)系,卻不明白“人→什”的意義關(guān)系。再如“里”,教材歸在“田”部,解釋為“inside(里面)”。其實“里面”的“里”是“裡”(衣服內(nèi)層),表義部件是“衣”。又如房屋類的“廳(廳)、廂(廂)”,表義部件是“廣”(依山崖建造的房屋),教材歸在“廠”部,而“廠”是山崖。以上三例受部首限制隱藏了字的形義關(guān)系,而表義部件類講則回溯了漢字表義系統(tǒng),突破了限制??傊?,類講可以充當(dāng)對教材的總結(jié)、輔助和補充,有實用價值。不過,我們也不主張用它替代教材。二是掌控好類講內(nèi)容的難度。來華留學(xué)生大多成年,理性思維較成熟,類講是對教材零散內(nèi)容的組織、提煉,能強化教學(xué)的系統(tǒng)性、趣味性,又未超出學(xué)生的理解力。然而,類講是對教學(xué)所需文字知識的儲備、整理,并非實際講稿。具體講授時應(yīng)繞開其中較難的語詞、引文,并增加圖片和外語為輔。
參考文獻(xiàn)
[1]陳怡.《跟我學(xué)漢語·漢字課本(一)》[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
[2]任繼昉、劉江濤.《說“介”》 [J].中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2,(2):190-193.
[3]李圃.《古文字詁林(第8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0.
[4]李圃.《古文字詁林(第7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59.
[5]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86.
(作者介紹:劉江濤,銅仁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國際教育學(xué)院講師,主要從事漢語詞匯史研究)